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民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是扭曲的,游民们把家庭视为生存和发展的累赘.游民文化是一种突破了男性本位的底线而极度男性化的文化,女性沉沦为男性对立面的地位,甚至成为游民们仇视的对象,可以随便杀戮而不承担任何道义上和法律上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最近出版的王学泰先生《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向读者说明:“游民”这个在以往中国文化研究中不大被重视的阶层,其实对中国政治。文化和广大国民心理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所以,游民阶层的组织方式、社会理想、行为准则、游民文化的传播方式等等,都应该是中国文化研究中不应忽视的课题。 为了提示这个研究方向的重要意义,该书的《序言》用了一个十分醒目的标题:发现另一个中国。并且认为这个以往被忽略的‘’另一个中国”,其分量与中国文化中那些久已声名赫赫的内容相比,并不见得就轻微一些;因此,所谓“大传统”“小传统”…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即开始了全面的社会改造.游民是造成社会失序的众多社会异质性群体之一,聚集在上海且为数众多的游民是当时的一大社会问题.在对游民实施大规模收容之后,新政府着力开展对游民的改造工作.这些工作既包括通过教育的方式,重塑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包括通过对游民进行劳动能力的训练,改变其寄生性.特别是后者使得具备劳动意识和能力的游民被重新赋予公民身份得以再次进入社会,他们所具有的新的职业身份和阶级身份亦自动做出调整,使得游民得以被纳入新的社会阶层.最终,随着负载整个游民文化的戏剧整改进行,游民这一阶层一度消亡.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侠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有着深远而复杂的背景:中华远祖勇武强悍的民族特质及由此生成的国民性的侠性心态,是武侠现象的生长点;小农经济社会是滋生武侠的温床,作为小农经济必然产物的社会游民是武侠的前身;以游民为主体的江湖社会的运行机制筛选出了游民中的精英部分———武侠,而专制社会平民百姓对平等正义的强烈渴望则成为武侠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清代由于人口激增,导致人多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农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游民。这些人无产无业且外来无籍,主要谋生在山林矿区、店铺作坊、工商城镇和交通运输线,其中也有一些人被迫从事违法或卑贱的活动,以谋生立命。他们的行为基本上是成群结队的,且以生死与共、衣食互济相标榜。许多游民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在利益,参叫歇、罢工,从事秘密结社,破坏封建统治秩序。清政府一方面对游民采取堵截、限制的办法;一方面又怕限禁过严导致其铤而走险,而被迫承认他们的某些谋生活动。但始终不能通过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来解决游民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是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作为一种更多地属于政治加经济的动力,中国非农化的展开虽然能促进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但文化价值转型的缺乏却使得这一提高明显不足。事实上,在四十余年的非农化中,男性是较之女性获利更多的,男性也并未在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中有更多的付出。两性不平等状况的依然存在表明,要使妇女家庭地位发生质的变化,在关注政治、经济的作用的同时,扩展文化价值的转型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游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诚(山西省委党校教授。以下简称“赵”):中国的游民与游民社会、游民文化是几个不同的概念,你能否先介绍一下这几个概念?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以下简称“王”):游民文化概念的建立有三个基础:第一,三千年来古代中国社会基础是个按照父系血缘系统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其中每一个人都是宗法网络中的一个点。我们称之为宗法人。宗法网络对每个成员既可控制又予以保护。宗法人的利益由大家长代表,不必自己去面对社会,因而长此以往个性便逐渐萎缩了。作为中国传统主流的儒家思想虽然也有一些超越性,…  相似文献   

8.
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游民"问题颇受关注;但在文学作品中,"游民"形象却长期缺席.在这样的背景下,"游民"形象在新历史小说中的大量出现,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史意义.新历史小说中的革命叙事凸显出"游民"的暴力行为及其在革命中的破坏性,这意味着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化批判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9.
"无恒产者无恒心",近代中国,大量的游民群体因无业而游荡于城乡之间。游民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存在方式都有独特的一面,他们是历代统治者极力拉拢或者重点防御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条件下,产生了"新生代游民"问题。为此,研究游民问题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影响以及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启示,就成为当前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社会政策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李锦峰 《理论界》2007,6(8):194-195
清末民初,中国会党在各地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它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社会的游民缺乏制度供给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的小农安土重迁的寻求稳定性和确定性的民族性格所决定。社会危机产生了大量的游民,同时国家却没有相应的保障满足其寻求安定、团结的欲求,这个时候会党发挥了家庭、家族和社会保障的替代作用。于是,清末的会党产生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清代会党是一个以游民为主体的民间结社团体,它受游民的影响很大。首先,大量游民的贫困化和无组织性催化了秘密会党的滋生;其次,游民地域上的频繁流动促进了清代会党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再次,游民生存手段的寄生性和非法性决定了会党对社会有极大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12.
彭华  王黎芳 《船山学刊》2010,(3):107-109
宋代理学家们注重经典和家法的阐述,重申女性不具备和男性同等的才智和道德;女性应该安于家室,履行好所承担的家庭角色的职责,从属于男性,顺从于丈夫。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重视女子教育,提出女正才能家齐才可国治再到天下平,而女正首先关键的便是正女。  相似文献   

13.
张互桂 《船山学刊》2008,33(2):221-225
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是以男性为本位的并在男性审视之下的文化,是为维护男性的绝对权威和政治地位而构筑的文化”,这种政治文化传统给历史上妇女的参政带来了许多无形的障碍。因此,构建平等而先进的性别文化,健全和完善政策制度。全面提高女性的综合素质,使国家机构中女性影响力得到相应拓展。其结果必然是妇女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女政治家的大量涌现。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村地区的男性偏好现象并未因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而消失。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男性偏好依然存在不是因为农民的观念变迁比较缓慢,而是农民家庭生计来源对男性劳动力依然有强烈需求,以及特定的村落文化和政策设置上的不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的男性偏好。从社会学角度而言,这是农民集生存理性和社会理性为一体的现实生活选择。  相似文献   

15.
T.S.艾略特认为,文化传播的首要渠道是家庭,没有了家庭传播,文化将会变质,而学校教育主要承担传播自觉文化的作用,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等文化传播者有机结合,否则,教育将以“背叛文化”收场。关于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播.艾略特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论以及‘l教育使人幸福”‘墩育机会平等”等教育观点,并提出有利于个体、文化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多层次教育文化传播观。艾略特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文化传播观不仅是对当时的文化传播发言,更像是对中国当前的文化传播发言。  相似文献   

16.
从晚明墓碑文献中挖掘出大量的女性生活史料,藉此可以考察晚明知识女性的发展生态以及性别文化在晚明的异动信息:一、晚明墓碑文显示了经由文人家庭家族而实现的女性教育及其复杂生态,知识男性因父女、夫妻甚至公媳关系而实行着家庭生活中的女性教育,由此出现的知识女性随之改变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存在意义,进而促进了性别文化在晚明的观念异动;二、晚明墓碑文规模化呈现了晚明知识女性才学识多元发展的人文景观,知识女性在才学识多个层面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三、晚明墓碑文也客观描述了女性教育的妇德旨归,即令是在男性世界崇尚博学的文化思潮中,知识女性也只是才艺易受追捧而学识不受重视,显示了男性话语的固有立场,知识女性仍无出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延续《红楼梦》里“僧”和“泪”的扮相,《断鸿零雁记》开辟了一个阴性的文化空间。在此空间中,弱化、感伤的男性表面上对女性充满尊敬和爱意,但这种情感的付出实际要求女性做出“对等”的反应。她们或死节或开明的形象,正是这种反应的表征,投射的是传统的男性同性社交欲望。这种欲望充满自恋色彩,试图在时代的变动中通过对家庭关系的展演,来促发男性知识分子回返传统道德秩序的意愿。破碎的家庭、飘零的个体,以及寻而不得的“幽灵式”的(女性)美德,有助于在公众中引发一种同情感。但是,向大众开放自我,引发同情,绝不仅是个人的展示,而是表演一种能够为大众所接受或需要的人格形象。在这个意义上,满布小说的“哭泣”是一种情感劳动。它是组织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存在着一种"养儿防老"的性格偏好,但这一生育观念和养老文化在当代遭遇严重挑战。对常州农村地区纯女户与非纯女户家庭的比对调查显示家庭养老中的男性偏好已呈现明显的弱化趋势,无论是纯女户还是非纯女户家庭,在家庭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基本上趋于性别上的平衡,而养老的期望也从依靠于男性转而希望依靠全部子女。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女收入差距的缩小和父辈收入的提高。调查表明,农村家庭养老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即使在家庭规模变小、家庭出现纯女户的情况下,家庭仍然可以担负起养老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文化消费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消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但就目前而言,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还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此作一番考察,从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加以适时解决和引导,以便使文化消费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吉林省文化消费现状(一)吉林省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家庭文化消费是家庭消费中的重要内容。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城乡居民目前家庭生活消费主要内容有八…  相似文献   

20.
长沙土野沃衍,下有洞庭之输,泉源 出山,故鲜水旱,称善郡。其民 而事,钱 以殖,衣食无所仲于四方。乃他方游民徒手张颐,就食其间,居停之家一喜其强力足以任南亩,往往外畜之,久而游民多智辩过其居停主人。其主人亦逊谢以为不僮及,因请诸赋役,愿与共治。或就 确荒芜田予之垦,而代缮租赋不以实于官。及其人也,游民或起家能自稼穑,异时居停者;或称陵替,致相倾夺闲有田,则游民业也,而赋役皆主者任之。故主户强则役客,客户强则累主,于狱兴而不可已者,其来渐也。 核其强弱而均之,因业而定之籍,毋使蒙冒而争焉,司土者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