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书院与科举考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保定莲池书院是官立书院,书院教育目标定位于为科举考试服务.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保定莲池书院的课程设计和考课制度进行了调整,书院主持者也对科举制度进行批判,由此既推动了书院教育的近代转型,也促进了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考试是一项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制度,它考选的是儒家绅士和官员人才,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转.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执政者的因循守旧,科举考试的重道轻技、重文轻武逐渐暴露出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单一性和滞后性,不能适应社会日益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最终被当作阻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障碍而废除.当代考试与科举考试有着渊源继承关系,扬考试之长避考试之短应以科举考试为鉴.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是中国科举史上的成熟期与鼎盛期,但又是它的衰落期与终结期。与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相比,明清科举考试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高度一体化;主要以八股文取士;科目高度单一;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与精神内核;防范和惩治作弊制度空前严备。  相似文献   

4.
科举考试是中国帝制时代,朝廷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士人生活之间互动最为频繁的交汇点之一。作为一种才学能力的测试,科举考试有利于王朝统治与士人文化的紧密结合,为官僚制度服务。科举考试反映了更为广泛的士人文化,因为这种文化已经通过基于经学的官僚选拔渗透到国家体制之中。然而,在中华帝国后期(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经历了曲折的兴衰演变,其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政治、社会、教育以及文风等方面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论历代状元的录取与科举考试制度的关系莫雁诗科举时代,作为进士科第一的状元(武状元不在本文论述范围内),它的录取除了受科举考试成绩制约外,笔者以为,它还与科举考试制度息息相关,是随着历代考试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本文拟就此问题作初步阐述。隋代为科举萌芽期...  相似文献   

6.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一千多年来,它不仅对中国的教育、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影响东亚和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考试与文官考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古今中外学者从史学、文学、政治学等角度研究科举考试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专门研究科举与教育关系的著作却寥寥无几,且限于断代。《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下文简称《视角》)是刘海峰教授继其科举断代研究论著《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之后,从教育方面研究整个科举考试制度的一部力作。这部新著是…  相似文献   

7.
科举考试的产生与持续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科举考试促进了依附于皇权的职业官僚系统的形成,满足了封建专制不断强化的需要。儒家思想催生了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科举考试有利于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形成,为封建农业型自然经济的发展创设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科举学”刍议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具有十足的中国特色、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长达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中国社会历史各个方面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发生过关系,几乎每一位成功的政治家都经历过科举生涯,各代名臣主要是通过科举阶梯而登上历史舞台的。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政治、文化乃至社会风俗都不得不牵涉到科举制。科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以科举考试本质精神的内涵为切入点,探寻其与社会价值观的互动关系。其主要观点是,科举考试本质精神即科举考试根本思想或基本观念,“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是其核心内容:它集中体现社会价值观,又给社会价值观以指导,并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价值观的变革而丰富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10.
"宾贡进士"是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将周边诸族士子与唐本国士子加以区别并予以优惠照顾.所谓"宾贡科",并非是指与进士、明经等并列的科举考试科目,而是指进士科考生的特殊来源以及考试和录取的特殊方式."每自别试"虽是宋代才出现的制度,但它并不足以说明唐代宾贡之制的不存在或唐代科举考试中"异邦贡士来华应试常与唐本国士子同等对待".  相似文献   

11.
日本新司法考试制度是从过去靠"分数"选拔机制向通过"配套程序"选拔新的司法人才培养制度转换的一种新举措。它以法科大学院受到充实的教育以及严格的成绩评价和毕业认定为前提、以法科大学院的教育内容为基础而实施考试。它旨在通过司法考试和经过司法培训,确保法科大学院毕业生拥有法律道德素质以及思考力、分析力、辩论等能力。  相似文献   

12.
逻辑层次是以多样的“二元对待”为基础,经“移位与转位”之作用过程,趋于“多、二、一(0)”螺旋结构之终极统合,而形成其完整系统的。而这种系统,可用于组织个别意象,形成整体意象,以反映辞章之意象系统,充分反映逻辑层次与意象系统之迭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
依据国务院、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国普通高校"两课"教学与改革实际,提出把"4 y"课程体系锁定为各高校"两课"教改整体目标的明确主张。这对统一各高校"两课"教学思想与课程设置;降低各高校"两课"教学的教育成本;减轻高校学生学业负担,更好地适应国家与社会,特别是研究生入学考试对高校毕业生所应储备的相关政治理论知识与思想道德品质的实际需求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生产"所组成的紧密联系的整体构成了"科技-生产"系统,这一系统的内在结构关系表现为某种模式、模型,它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集中体现.我们将这一模式、模型称为"科技-生产"范式.思维模式规定性、技术规定性、制度规定性、结构功能规定性是"科技-生产"范式的四种基本属性.人类历史迄今,"科技-生产"范式经历了一系列转换,包括"实体-能量-信息"三重思维模式转换、从"革命-延续"到"创新-集成"的技术转换、"强制有序-协同自序"制度体系的转化以及"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的结构功能转换等.积极促进我国"科技-生产"范式的转换,建立新型的"科技-生产"范式对于新型工业化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一二二四”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学校为改善教学条件,采取引进师资、订购图书、添置设备等措施,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系统工程原理,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我们提出了"一二二四"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基于此构建了实践教学框架体系,凸现了教学框架、实施举要、保障机制的三保险链条。  相似文献   

16.
汉英指示词"这"和"this"的语用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示词是语用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话语中的信息指示是理解和表达意思的关键.汉英指示词"这"和"this"不仅具有一定的共性,而且各有其特性,它们之间是不完全对等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基于服务管理领域的“差距模型”,构造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模型”,并基于此分析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出现“差距”的原因;然后,又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模型”进行了扩展与深化,并基于扩展“差距模型”构建了评价高等教育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从而为分析和评价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与《行政复议条例》相比,《行政复议法》建立了对“规定”的审查制度,该法第7条和第26条初步规定了对“规定”审查的提出程序和处理程序。然而,该法的规定相当简单,对于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操作程序都未予明确,这大大降低了该制度的实效性。其中,对“规定”的审查标准,尽管复议法在文字上有“合法性”表达,但分析其语境似乎并不能作如此简单的理解,因此,必须从立法对行政复议的定位、复议法中“规定”审查制度的本身的地位、以及相关的对“规定”的审查制度出发探究行政复议中对“规定”审查的实质标准。  相似文献   

19.
从写作中空间符码的角度探讨女性文学在90年代末期以后发生变化的表现、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可以发现从“房间”经验写作到“酒吧”和“街道”经验写作,女性文学的姿态由封闭自足走向开放交流,现实生活的风景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小说中,性别话语与性别关系的构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扩展、深化和激活女性文学的同时,也使其面临媚俗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在帝制中国的政治制度背后隐含着两种不同的"公"私"观和制度设计原理,一则肯定君权的绝对性,以是否满足君主个人意志以及皇家利益为"公"私"标准;一则以是否符合儒家式"天理"与"民心"价值观、是否符合较为抽象的国家共同体利益为"公"私"分野.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演变史,可谓两种"公"私"观相互摩擦、渗透的过程.尤其是儒家式"公"私"价值观对专制制度的濡染与重塑,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某种平衡、约束君权的机制,使得专制国家往往能够逸出"私"的原初目标而兼具公共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