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雷州半岛的乌王神是中国罕见而雷州独有的神灵,在雷州文献中虽记载不多,却备受当地人信奉。乌王神又称邬王、铭王、乌蛇大王等,其崇拜的动物应是乌蛇,这间接地透露出它曾受闽文化的影响。乌王神的历史渊源是雷州的雷神,该神化身为动物时叫忽雷,人类起源于它的乌卵,故它又名乌雷神。随着闽南语一统雷州,闽人蛇神与雷州乌雷融合,宋代以后从雷神中独立出来,成为乌王神。作为祖先神的雷神在中国只见于雷州,与此相应,乌王神也为雷州所独有。  相似文献   

2.
《蛇郎》故事是广泛流传于我国的一个民间故事类型,主要讲述俩姐妹围绕蛇郎产生的矛盾冲突,表现她们在思想性格及道德品质上的差异.作为一篇民间文学作品,《蛇郎》故事不仅具有文艺的审美价值,也对广大女性有着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的作用,以现代文化观念来看,该故事无疑包含着浓重的封建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中所显示出的我国女性勤劳、善良、勇敢、包容等传统美德是现代女性仍然应该学习和继承的.  相似文献   

3.
两姐妹与蛇丈夫——"蛇郎”故事的中华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蛇郎”是一个覆盖欧亚土陆,以它的奇光异彩与丰富内涵为世界所注目的幻想故事.中国“蛇郎”  相似文献   

4.
《未完的故事》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欧.亨利将《马太福音》中为人们所熟知的耶稣受试探的故事转移到了他所在的20世纪初,在这篇短小精悍的短篇小说中,出现了耶稣受试的各种原型人物,在情节上它也与圣经新约也有相似之处。欧.亨利也借此表达了对20世纪初人们对宗教态度的疑虑以及自己对基督教的复杂情感。借助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读者能更好地解读这篇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5.
将动物人性化是保存下来的早期志怪小说的主要内容。对这些动物故事的描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当时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最有力证明。文章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有代表性的"蛇"故事文本的阅读分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些志怪故事的产生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内容,在报恩观念和幻化观念中寻求人性化故事的合理解释,获得对中国民俗信仰的深层理念和中国文学生命移植原理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对《故事新编》为何偏离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评论界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从文化环境、创作心态诸角度进行了阐释,并指出,《故事新编》的这一特殊的结局现象,既有助于揭示出中国民族魂灵的复杂品性,同时具有更为强烈的历史与美学的意味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中有字,人们释作“它”。“它”就是蛇。《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甲骨卜辞里也是相问“有它”、“亡(无)它”。看起来这个字就是“蛇”了。蛇即虫,甲骨文虫,它是一字个。因此,亦即,止字古文作,所以字即  相似文献   

8.
在<蛇>这首诗歌里,劳伦斯讲述了人与蛇遭遇的故事.诗中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人在与蛇遭遇时的心路历程.这一短短的过程中,诗人的意识里充满着激烈的矛盾与斗争.本文从蛇的象征意义出发,分析蛇与性意识之间的联系及宗教与性的关系,并结合对诗歌的细读,论证这种矛盾与斗争主要是性意识与宗教意识的冲突与斗争.  相似文献   

9.
石杰小说中的蛇意象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既暗含着人的性需求这种自然属性,也暗含着人的善恶美丑等伦理道德属性。蛇本身包含着的暗示和联想功能,是作家取象的主要原因。蛇意象还表现出鲜明的文化耦合性,即与本土蛇文化的契舍和西方蛇文化的对应。同时,在人的思维日趋明晰、理性的情形下,蛇意象的塑造也增强了文学的表现功能。  相似文献   

10.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但是,由于人们的爱情观不同,对待爱情的态度也不同,这就演绎 出人间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这 些故事或令人向往、赞叹,或叫人扼腕长叹,或使人潸然泪下。 当然,也有令人唾弃、咒骂、嗤之 以鼻的。 今天我们想向大家讲述物理学 家李政道教授和他的已故夫人 秦惠(竹君)的爱情故事,但愿它能留给你一个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白蛇传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流传时间既久地域亦广,文本众多,妇孺皆知,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中都有以白蛇传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子弟书是满族八旗子弟创作的说唱文学形式,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白蛇传故事。子弟书继承了白蛇传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并对其细节进行改编。艺术上,子弟书具有善抒情、善叙事的表现手法,韵文诗化的语言,突出了故事的现场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的艳词多写下层官吏与妓女之情,柳永的艳词多写落魄文人的狎妓;柳用长调笔法,铺叙延展,欧用小令笔法,遗貌取神;柳以平面叙述,突出人物心态,欧以立体描写,突出人物声情;欧追求雅正,柳不免卑俗;他们都向民歌学习,使其走向艺术生命的旺盛。欧的艳词得到后代文人的曲意辩护,柳的艳词受到种种不应有的责难。  相似文献   

13.
白蛇传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白娘子身上的恶性逐渐消失,善性越来越强.白蛇传故事情节的进展演变与水这一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白娘子品质和故事情节的完善可以溯源到古代的蛇神神话和蛇精传说.由此可以看出,白蛇传是在我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孕育而成的.  相似文献   

14.
白蛇传传说的传播最主要得益于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但也不可忽视白蛇传传说的非文学表达及其传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民间美术为例,从白蛇传民间传说到民间美术,再回到民间传说,既是对白蛇传传说的保护与传承,更是一种拓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15.
《两只蓝鸟》的伦理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只蓝鸟》是著名英国作家劳伦斯鲜为人知的一个短篇。小说讲述了婚姻围城内外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写出了两性之间交流的缺失和婚姻的无奈,展现了爱情和婚姻的伦理困境。劳伦斯旨在探讨婚姻内外的生命感觉和生存状态,审视婚姻的伦理道德,建立新的和谐、完美的男女关系。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中的婚恋故事多被看作是作者的婚恋理想寄托,但其中仍然有不少篇目保留着浓厚的民间故事的特点。本文以《小翠》为例分析《聊斋志异》的民间故事特点。认为《小翠》在叙事视角、叙事程式上符合民间故事的叙事特征;是多个民间故事类型的组合;故事的主人公契合民间故事的审美趣味,流露出《聊斋志异》浓郁的民间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以蛇女故事为题材原型的诸多文艺作品中的佼佼者,其对南宋时期江浙一带自然风貌、民俗风情以及市井生活的刻画细腻传神,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对危害人类的灾荒与瘟疫,显示了异乎寻常的关心。蒲松龄写二牛相斗,为水灾象征和预兆,是李冰故事的一个变型或日简化,受印度牛崇拜影响。牛瘟描写,显示了蒲松龄博济众生的同情心。疫鬼认识,还与古代中医学的诊断术有关。疫鬼貌丑,体现了人的恐惧和厌恶。佛经描写瘟疫由外而来的思想,对于中国瘟疫天降、瘟神传播的思路是有启发的。印度早灾来自人世冤狱的信奉,对中国故事的伦理性质,以及人间善恶影响灾害、瘟疫使者的思路.也有促进。瘟疫及疗救方法,也启《聊斋志异》之先。  相似文献   

19.
韩凭夫妇故事流变中的文人旨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凭夫妇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汉代民间就已广为流传,其后渐为文人所关注,见诸由晋至清的诸多古籍记载当中.本文采用主题学的研究方法,纵向比较该故事在流变过程中产生的歧异,注意到宋代之后文人受时代思潮影响,记叙韩凭夫妇故事逐渐脱离了此前歌颂忠贞爱情的主题,更侧重于突出韩凭妻的节烈和文才,表现出不同于民间文学的文人旨趣.  相似文献   

20.
选取解放区一个普通的中国妇女反抗包办买卖婚姻、利用法律武器捍卫婚姻自主权的榜样刘巧儿,梳理来自普通民间的真实故事如何演变为家喻户晓的典型楷模以及不同剧作的发展演变,例袁静的秦腔《刘巧儿告状》、韩起祥的陕北快书《刘巧儿团圆》、评剧《刘巧儿》和评剧现代戏《刘巧儿》,突出在此演变中,故事的变化过程及时代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