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妹爱上了一个男孩,那个人什么都好,就是忘记了告诉她自己已经有了女朋友。知道事情的真相已经太晚,表妹爱得无可救药了。表妹总是怪自己不够好,她想尽了种种办法去讨那个男孩的喜欢,每天早上买了早点送到他的办公室,尽管他从来不吃;晚上她就把车停在那个人的楼下,一待就是半宿,看着那个人的窗户出神。  相似文献   

2.
想吃玉米粥     
小时候,我家人口多,粮食总是不够吃,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家七口人住的是几间昏暗的茅草房,有一次我因为生病,躺在床上几天不能动弹。见我面色蜡黄,母亲用一只青瓷花碗,盛了半碗玉米粥送到我的床前。可我却对那只青瓷花碗看都不看,做梦一样不停呢喃:"米饭,我要吃大米饭!"那个饥饿年代,哪能天天总有大米饭呢?如果能吃上一顿米饭,就是奢侈了。记得有一次,为吃半碗油炒饭,我还挨过父亲的打。那晚,母亲从生产队放夜工刚到家,父亲将仅有的半碗油炒饭递到母亲面前。  相似文献   

3.
余玮  吴志菲 《可乐》2010,(10):57-57
1939年秋,邓小平与卓琳在延安相识。卓琳说:"他(邓小平)是从前方回来的,和邓发住在一个窑洞里头。我在公安部工作。他们经常到公安部来,因为公安部女同志多。有时,也叫我们到他们住的地方去玩。他大概在那个时候就对我有意了。我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块儿到延安的女朋友来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问我同不同意。那个女朋友和我谈了两次,我不愿意。我说我还年轻,不想那么早结婚。我拒绝了。"  相似文献   

4.
唐风 《山西老年》2012,(10):27-27
母亲年逾七旬,我也已至不惑之年,可在母亲身边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也许自己在兄弟姊妹中最小吧,母亲总爱当着我的面唠叨。结婚以前我总嫌她烦,有时母子俩谈不上一会儿就不欢而散,顶撞母亲几句也是常有的事。现在自己的儿子也上了学,才发觉母亲的话总是透着朴素的人生哲理。母亲勤劳、宽容、善良、节俭、大方。说她既节俭又大方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她的节俭体现在对自己,在我们姐弟几个没成家之前我没见过她给自己添置什么新衣服,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总要先紧父亲和我们;而对外面的人她总是很大方,记得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紧张,但家里总是宾客盈门,妈妈总是尽自己的所能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我们几个孩子怕大人吃了属于我们的好东西,有时就会向妈妈提出抗议,可妈妈总说“有手不打上门客”“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之类的“格言”。  相似文献   

5.
那年我八岁。春节一过,新学期便到了,于是我就又欢欢喜喜地做起了学生来——就读书的压力和负担而言,我们那个时候实在是很轻松的,因此,那时候的我几乎是每天都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又蹦蹦跳跳地回家来的。  相似文献   

6.
邓笛 《新少年》2012,(9):18-20
在我上小学的那会儿,我所在的那个班实在糟糕透了。事实上,全校的人都知道我们这个班不好弄,30个人尽是些调皮捣蛋的家伙。五年来,我们30个人已经结成了令人生畏的集体,无人能"离间"。这也就使得我们一年比一年愚蠢,一年比一年嚣张,一年比一年让人头疼,直到六年级的时候巴拉康比老师接管了我们班。巴拉康比老师是从别的学校新调来的,我们暂时还没有摸到她的底细。我们只能从她的外貌上揣测她是怎样一个人。她大概四十岁左右,高个儿,宽肩膀,非  相似文献   

7.
那天清晨,我到楼下早点铺吃早点。因为时间还早,吃早点的人很少。我要了一杯豆浆、两根油条、一个鸡蛋,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来。正吃着,有位上了年纪的人走进来。这个人我认识,他是外地人,平时在我们小区里收废品,我家的旧报纸、废纸箱、啤酒瓶之类的都卖给他了。他对我也不陌生,进门时冲我笑了笑,也坐下来吃早点。  相似文献   

8.
女儿打小就讨厌我唠叨.我说她的话一多,她就显得很不耐烦.小时候她放学贪玩不回家,因此每天女儿上学走的时候,我总是再三地嘱咐她,放学早点回来啊!别总在外面疯玩,妈妈很不放心.不等我说完,她就说知道了知道了,别说了. 女儿上中学后,爱上网,耽误学习.我也总说她,学习要紧,都中学生了,还管不住自己.她还是那样,不等我说完,她就说知道了知道了,别说了.  相似文献   

9.
只要七日暖     
几年前,我在市供暖公司上班,每天负责收取供暖费。我们这座北方小城,到冬天,家里如果不通暖气,似乎连空气都能结成坚冰。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仿佛秋天刚过一半,就到了隆冬。那个下午,在窗口前等待交费的人,排成长龙。我注意到一位男人,总是在轮到他的时候,就站到一边,独自呆一会儿,似乎后悔了,再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家长开放日这天,我们班有十几位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听了三节课。其中一节课给家长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母对我们的疼爱实在太多了,谁举个例子来说说?”在我的引导下,许多孩子举起了手。有的说:“我需要什么,父母就给买什么,有时不要,他们还给买。”有的说:“生病的时候,妈妈陪着我,端水拿药。”有的说:“春天,妈妈怕我生病,特意买水果给我吃。”一位父母离异的孩子也勇敢地站了起  相似文献   

11.
烘焙大战     
烘焙这事,流行日久。大概是十年前吧,从我身边最小资的Z开始,动不动就烤个小饼干、小蛋糕什么的给我们一帮朋友分食。我们哄抢的时候,她总是在旁边微笑着接受赞美,自己一点也不吃。有时候,我吃得太多,会不好意思,也分给她一块,她总是坚决地拒绝。问她为什么,她就狡黠地笑,说我自己知道那里头都放了什么。她当然不会给我们投毒,她的意思是她放了大量的奶油和糖,多到她都下不去手的地步。  相似文献   

12.
坐在时光上     
刘墉 《社区》2014,(2):52-52
20多年前,旅居海外十几年的梁实秋刚回到台北,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请他吃饭。梁实秋是有名的“早起早睡”的人,晚上8点睡觉,天不亮,4点就起床写作。偏偏那些朋友都是夜猫子,每天请他深夜12点吃夜宵。梁实秋吃了几顿,受不了了,想出个好法子,对大家宣布:“谁请我吃夜宵,我就回请他吃早点。”一班老朋友全愣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起来。从此再也没人敢请梁实秋吃夜宵。  相似文献   

13.
回想起来,尽管我们一代人青春年华绽放在那个苦乐参半的知青点,可是我还是感到无怨无悔。我插队的地方在山西晋南一个叫么里镇的河王村。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男人割麦子,女人坐月子”.说麦收是件苦差事,所以一到收麦子的时候,队上不是给我们吃“白龙过海”(就是一大碗白开水里泡着白面馍,碗沿上放着两根筷子),就是吃炸油饼。村子邻近陕西,民风很是有些秦川习俗。  相似文献   

14.
爸爸的心情     
爸爸,是家庭里遮风挡雨的人。爸爸的消遣是看报纸。40岁以前的爸爸是运动员,上班、下班,像一阵风,我们总是赶不上他。60岁以后的爸爸是一把椅子,他一回家,就坐着不动了。只有当中的20年爸爸恰恰好,他会带我们去放风筝、钓鱼,偶尔也会说故事给我们听。爸爸说:“自从你们诞生,我就失去了宁静!”所有的爸爸都怕吵。大概爸爸做孩子的时候,都是顽皮少年,透支了精力,等到当了爸爸,就老是渴望孩子们早点上床。如果爸爸不生气,我们家就有一个好天气。爸爸的口头语是:“等一下再说。”衰老时候的爸爸就像一根草,可是在儿女心目中,这根草,曾经就是一堵…  相似文献   

15.
四年的大学生活已渐行渐远,但大学生活永远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段回忆。我难以忘怀丽娃河畔的夏日凉风,在河东食堂吃一碗好吃的咖喱米线,每周固定去那个总是有着潮湿木屑味道的图书馆借书,抱着笔记本和教科书穿梭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这样纯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样单纯而青涩的校园里,如果每天漫无目的地过,会  相似文献   

16.
女儿豆豆才十四岁,就到遥远的北京去上学。每隔几天,我便要给女儿打上一次电话。后来因报社工作实在太忙,有时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才想起给女儿打上一次电话。电话里当然有说不完的话,可话再长,也总有说完的时候,也总有放下电话的时候。每次通话结束时,我和女儿总要因谁先挂电话的事而争执半天。我总是想让女儿先放下电话,以期待听见女儿挂断电话时发出的“咔哒”那种微妙声响。因为我总觉得做父亲的总不能自  相似文献   

17.
我小的时候,曾祖母讲过一个故事:人死了之后,像旅行一样在路上走。走着,看到路口摆着两碗酥油。一碗黑,一碗白。酥油白的好吃,细腻香醇;黑的粗涩酸苦。一人只让吃一碗酥油,白或者黑。曾祖母说,吃了白酥油,能言善辩;吃了黑酥油。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社区》2005,(1)
我想要个吃饭的家我是一位丧偶的老人,每每看见楼下那挂着大红牌子、上面写着“星光老年之家”的房子,我就想说上几句。国家投资盖起了这么个场所,听说是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可那门经常锁着。就是开了门,也只有几个桌椅板凳,一些老姐妹、老哥几个在里面打打扑克牌。社区里的老人究竟最需要什么呢?依我看,在我们这种普通市民为主的小区中,老人最需要的是吃上一顿现做现吃的中午饭。孩子们都上班了。他们虽然把饭菜做好了留在桌上,可我是80多岁的人了,每天中午要自己去热,经常端不好就打碎了饭碗,而且长年吃剩饭,胃口也不好。假如,在那个“星光…  相似文献   

19.
左邻右舍     
我家住的那个单元,左邻姓刘,人称刘老大;右舍姓李,大伙叫她李二婶。刘老大爱好广泛,除每晚必喝两盅外,饭后总是手捧着收音机听新闻和曲艺节目,音量还放得很大。李二婶则好串门儿啦呱,诉说邻里间发生的趣事,尤其对我这个新来户,她更是频频光临。我喜欢读书、看报、写作。左邻右舍的爱好对我来说当然是个干扰。有几次,我实在忍不住了,想提醒他们关照一下别人,却被老妻拦住了。她说“:邻里邻居的,怎么好干涉人家的爱好?”我也就打消了“警告”他们的念头。一日,我和老妻去菜市场买菜。走的时候天还好好的,可往回走时,天下起了雨。我们刚要找个…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明天不会变为今天?时间跑到哪儿去了?没有爸爸妈妈的时候,我在哪儿?奶奶死后,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人有好人坏人?我们为什么吃鸡和牛,它们又不伤人?如果我变成一台机器,那会怎么样?诸如此类的问题实际上是关于时间性质、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我认同、善与恶等等的哲学形而上学问题。孩子一会说话,并开始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时候,他们就会源源不断地向父母提出这类问题。大人尽可能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可有时厌倦了,不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