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源、冯桂芬与横井小楠分别是中日近代先驱思想家。他们的对外观反映了对时代的适应程度。通过比较可看出其明显的差异:(1)对于当时世界逐步形成整体的趋势,魏、冯的认识不及横井明晰、深刻,他们对西方国家先进性的看法也有差别;(2)在对外观念上,魏、冯未改变华夷观念,而横井完全摒弃了这种观念;对于闭关政策的认识与批判,魏、冯尚不及横井深入和全面;进而在形成主动面向世界求发展的观念意识上,魏、冯与横井相比,也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2.
理学家真德秀和魏了翁,文学观念同属于理学家文学观范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他们都重道轻文,重视用文学形式传达理学义理,强调文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主张温柔敦厚的文学风格论等.他们文学观的差异体现为魏了翁主张才学合一,真德秀认为文、学、气三者关系密切;魏了翁主张自得,真德秀偏重继承.在文学创作上,真、魏既有表现内容的一致性,也有表现技巧的专擅和艺术特色的不同,可谓双蜂并峙,二水竞流,各有清辉,不可轻易轩轾.  相似文献   

3.
悲剧性的冲突马克思、恩格斯给拉萨尔的信是回答一八五九年三月六日拉萨尔给马克思的信的。拉萨尔给马克思的信是征求两位导师对他所写的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意见的,信后附有拉萨尔关于悲剧观念的手稿。马克思、恩格斯的回信,批判了拉萨尔关于悲剧的观念,同时也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提出了他们对于“悲剧性的冲突”的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从整体上深刻揭示了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文学思想复归的实质,同时在局部上也注意到了个别阶段文学思想发展的特殊性,如南朝时期三种不同文学观念并存的多元化情形.缺憾之处则在于,对文学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忽略了文学自身应有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在处理文学与政教的关系上过分强调了政教对文学的功利化;其次,相对南朝文学来说,对北朝文学思想没有给予同等的观照.  相似文献   

5.
见诸汉籍(日本传)的对音译法最早出现在《二十五史》中的魏、晋史籍。这种甚为古朴的翻译笔法看似自然与必然,其实有其特定的历史成因。对音译法在唐、宋史籍的淡出,不仅意味着史笔对日本相关译名认识的有所修正,而且也表明某种文化观念的悄然改变。  相似文献   

6.
雅俗是中国文学理论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俗之争也一直伴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诗经》为代表的雅文学受到俗文学的冲击 ,特别是南朝的齐梁时期 ,诗坛上掀起一股有关诗歌雅俗之争的讨论 ,对当时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钟嵘创作《诗品》显然也受此影响 ,因此 ,认识钟嵘在雅俗观念方面的主张 ,对于解读《诗品》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导师论文学艺术都非常重视作品的情节。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中首先称赞的便是作品《弗兰茨·冯·济金根》的结构和情节,说它在这方面“比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也首先肯定《弗兰茨·冯·济金根》“情节的巧妙的安排和剧本的从头到尾的戏剧性”使自己“惊叹不已”。两位导师之所以如此重视作品的情节,是与他们对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的规律的认识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8.
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小说的概念及其源头;二是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三是哲人道人之作非同凡响。 一 小说的概念及其源头 中国对于小说的概念的界说,自古以来就含混不清,因而对小说的源头的认识,自然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中国学者撰写中国小说史论著,这也只是近代以来的事。然而,对中国小说源头的认识,似乎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传统看法,即认为中国魏晋南北朝小说是中国小说的源头。其实,此种传统的观念及其认识,未必就是正确的,理由有三点,这里只作一些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作家多出于世家大族 ,这些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家族观念。家族观念是魏晋南北朝诗文作品表现的一种常见主题 ,但这一主题所呈现出来的情感色彩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纵观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 ,我们可以将家族观念所表现的情感概括为几种模式 ,一是寄托式 ,二是追忆式 ,三是幻灭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间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对时间观念有过内容丰富的探讨。古人对时间概念从不同角度做过定义 ,这些定义体现了他们对时间特性的认识。在对时间是否有限问题的认识上 ,古人多持时间无限观念 ,但也有古人认为时间是单无限的 ,这两种观点各有其立论依据 ,今人对古人单无限时间观念的指责是无的放矢。古人在文学作品中还提出了同时相对性的见解 ,该见解来自于他们对仙境、尘世及梦幻世界之差别的憧憬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云南省边远的崇山峻岭中,有些少数民族直至建国初期尚处于原始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在他们中间还保留着丰富的原始宗教观念,对我们认识人类历史早期的思维、宗教观念;对研究宗教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是一份极为宝贵的财富。现就我们几年来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的宗教观念的调查所获的材料作简要介绍,以资同好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冯雪峰的文学批评充分体现了现代性的时间观念、主体观念和反思内涵。冯密切结合中国社会革命现实以及文学发展实际,以现代性的历史时间观念为整体性视角,一方面对现实主义、文学现代化、文艺与政治关系等重大批评理论问题进行了独立的、富有创见的探索,另一方面也通过理论译介、文艺论争、作家作品批评等方式,表现出批评者自身的现代性主体意识和反思观念。冯的文学批评充分显示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实绩,同时现代性隐含的矛盾也内显于批评自身。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作家多出于世家大族,这些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家族观念.家族观念是魏晋南北朝诗文作品表现的一种常见主题,但这一主题所呈现出来的情感色彩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纵观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我们可以将家族观念所表现的情感概括为几种模式,一是寄托式,二是追忆式,三是幻灭式.  相似文献   

14.
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建国以来的几部文学史著作中的某些观念提出了批评,不同意把“现实主义”作为评判我国古代文学思想价值的圭臬,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人的自我意识的加强是最引人瞩目的。这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价值的新的认识和对违背传统道德观念的个人欲望的肯定。因而,呈现出新的鲜明特色:文学与哲理的结合;致力于美的创造;在创作中强化作家的主观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四杰"作为初唐文学革新的前驱者,在反对齐梁文风方面是一致的.他们所提倡的都是儒家传统的诗教观,这很容易导致对屈原产生偏见,王勃和卢照邻就曾经对屈原有所指责.骆宾王、杨炯对于屈原的认识与王勃、卢照邻又不同,他们两人都不曾贬低过屈原.政治上的不幸遭遇,使王勃和卢照邻对于屈原的认识在后期也有所改变.在创作上,"四杰"都受到了<楚辞>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在作品的内容方面,还是在表现手法方面,"四杰"对屈原都有着明显的继承.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哲学史上,到了近代才真正开始了对人类认识本身的深入探索.而关于人类认识的起源问题又是整个近代哲学家们绞尽脑汁首先要解决而又未能真正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在批判“天赋观念”时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而德国的理性派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了“大理石花纹”说与之争辩,考察一下他们之间关于认识起源学说的典型争论,并从中吸取一些思维经验教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对丰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是没有教益的.在这种考察中,笔者不同意现成教科书中(全增(占段)主编《西方哲学史》)把莱布尼茨定论为唯心主义先验论,也不同意对洛克的“白板说”所作的不恰当的过分肯定.笔者将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对洛克和莱布尼茨在观念起源问题上的争论,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并在扬弃他们观点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7.
以叙事研究方式对江苏大学2010级四位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进行了描述和反思,发现他们的观念包括对自身英语水平和能力、对英语语言和对英语学习方式的观念三方面内容。同学们普遍感到当前英语水平不高,部分同学甚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多数同学对英语兴趣不大、对英语作用认识有限;但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对英语学习的理解更为成熟,除关注英语考试外,也注意到听说等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但应用时仍存在顾虑且坚持不够。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胡适的哲学观念各有特色,两者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世界的审视、对于历史和社会的思考大异其趣:在个体生命的价值层面上,鲁迅实践着献身精神的"速朽"哲学,而胡适提倡个体责任的"不朽"哲学;在审视外部世界时,鲁迅具有强烈的主体精神超越性,胡适更看重人的理性思考和实际求证;在哲学思考的价值向度上,鲁迅有着卓越的历史洞察力,而胡适表现出非凡的社会反思力。鲁迅和胡适的哲学观念也不乏相通之处,二者的哲学观念中都包含着鲜明的进化精神和优秀的实践品格。鲁迅和胡适的哲学观之所以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除了他们的个体性格因素之外,从二者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以及对于西方哲学观念的吸收上也能看出两位大师的智慧个性。  相似文献   

19.
一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法学家与法律家、法理与法律在观念上似乎有一条巨大的鸿沟 ,如美国著名法学家艾伦·沃森如此认识 :“法学家负有同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们相似的使命 ,即漠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而关注对科学真理、终极价值与基本问题的探求 ;……他们不是工程师 ,而是纯粹的科学家。”[1]言下之意是 ,执法者或曰法律家则是工程师了。这种说法只是意在说明法学家与法律家之间在任务上的根本区别 ,并未回答二者有无联系。对于艾伦·沃森并未回答的问题 ,我国有学者给予了明确的回答 ,即 :“在法学家眼中没有法律只有法理 ,在执法者手中没…  相似文献   

20.
在对韩、柳古文运动及其理论研究中,人们对于文道理论尤为重视,而对于古文的文体创造与体性却有所忽视.本文指出,韩、柳古文的创造主要遵从了三条路径:从时态上看,是非今革古之路;从语体上看,是融合骈散之路;从观念上看,是出文入笔之路.正是这几条路径的选择,创造出了韩、柳古文这种混合今古、以散带骈、跳出文笔的全新文体,中国散文学史也因此从文笔对举阶段走向了诗文并称的新阶段.对于以往研究中诸如古文运动以骈文为对立面等不实认识,本文也有所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