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革命后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民性改造问题,是辛亥革命后人们热烈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从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上,反映了文化主体意识的崛起,和中国民族在痛苦的反思中深沉的觉醒。在近代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最初提出,虽是肇端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严一 复与梁启超,但其时应者寥寥,远未引起时人的关注。辛亥革命后,国民性问题已成了社会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的课题,“国民性”、“国民心理”、“国民  相似文献   

2.
<正> 对“国民性”中种种弱点的批判,是鲁迅思想启蒙工作的一个重点,是他对封建文化总体批判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对此既有所扬弃,又有所保留。它们之间究竟存在怎样一种关系,鲁迅如何处理它们,很有必要作些探讨和分析。而阐明这个问题,对我们多从中国实际出发考虑社会和文化改革问题,显然会有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改造“国民性”与社会改革的实践与要求“国民性”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就提出的概念。当然,它的来源还是在国外,而且最早从事对中国国民性观察与研究的也是一些外国人,这些外国人中不乏一些怀有种族偏见和居心不良的帝国主义分子,他们企图利用这种观察与研究的结果为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服务,其所谓的观察与研究的结论中也有许多放肆污蔑中国人民的谬论。然而,这种观察和研究却对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他们主要还是站在一个受欺侮、受奴役的民  相似文献   

3.
反思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与中国现代治理的关系,我们发现,从社会历史哲学的元问题即人论的角度看,正是由于传统人性论的性善论使得中国的管理文化传统缺乏社会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鲁迅认为文化以人的精神为基础,所以中国文化复兴与自信离不开"国民性"的问题。中国文化传统与国民精神都经过历史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凝固的整体。所以,要谈中国文化复兴,必须有一个批判清理的过程;要谈中国文化的自信,也必须有面对"国民性"糟粕的勇气。鲁迅思考"国民性"问题,是希望中国国民精神得到改进,成为现代的"新人"。中国文化复兴的目的,是要中国和中国人能够与世界各国先进、强大的方面并肩而立,甚至超越向前;中国文化的自信,并非建立在眼睛朝下向低标准看齐的基础,或处处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而是建立在处处向上、向最高目标奋斗的要求。否则,我们只是"复兴"了遭扭曲的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的阿Q精神。  相似文献   

5.
再探"阿Q"形象的国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Q正传》不朽的思想价值 ,在于它高度概括的表现了在数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 ,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通过这个人性展示的是整个现实世界 ,表现了一种文化弊害和在这种文化窒息中形成的国民性。本文从人物个性入手 ,探索了这种国民性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问题,是五四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人们易于简单地把这个问题的争论分成两派:传统派和现代派,或谓国粹派和西方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争论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其内容与实质包涵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不同评价和对中国前途的不同估测的根本性的问题。但是,这两派的观点并不能代表和反映中国文化的前途和本质。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需要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联系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关于鲁迅所谈的“国民性”的概念,目前专家学者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本文赞成这种观点:“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就是由中国社会的历史和中国社会的现状所造成的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及其特点。”①所以,鲁迅听谈的日本国民性,即由日本社会的历史和日本社会的现状所造成的日本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及其特点。考察日本国民性问题,主要以日本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为根据。那么,针对中国人的弱点:鲁迅谈日本国民性的内容是什么呢?鲁迅谈日本国民性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鲁迅所谈的日本国民性问题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裨益呢?这些,正是本文所要论述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社会、政治及时代背景,深入探究了其文化、思想渊源。接着论述了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基本内容。其次,简单概括了近代国民性改造的几种主要方式,并对基于改造方式的分歧而形成的不同派别作了初步的辨析。最后指出其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虽一直是农业国,却也有根深蒂固的商业传统.有了这样的社会基础,就必然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商人的形象以及商人经商的心理、谋略、手段的描写.从这个角度研究文学与国民性问题,也就成为一个有趣的话题.当代许多描写商人命运的小说在深入揭示小贩、巨商的处世之道、经营之道时,也就写出了中国国民性中深厚的世俗心计、市井理性;同时,作家们不约而同地深刻剖析了妨害商业健康发展的种种政治痼疾与文化隐疾,也昭示了国民性问题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10.
论新时期乡土小说关于国民性批判的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昭明 《江汉论坛》2005,1(5):121-124
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改造与重塑,即国民性问题,是中国乡土小说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试从“五四”时期的鲁迅与新时期乡土作家在国民性思考的比较研究中,探讨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新时期乡土作家在这一方面所表现的新特点:农民在建国后的干群关系中的弱势地位;揭示国民性中麻木落后的东西;探讨国民性痼疾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当今的“文化热”中,传统儒学以及与之相补充的道家思想是两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尽管人们对儒、道思想自身的价值、历史的意义和未来的命运有着种种不同的分析、评价与推测,但作为汉民族社会——心理结构的思想根基,儒、道思想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漫长岁月中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则是大部分同志所公认的。因此,无论是要发扬我们的文化传统还是要改造我们的国民性,都有必要把这种思想放在世界文化这个宏观的领域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国民性之"在"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西方国民性研究的根本缺陷,是缺失对国民性之“在”的形而上追问。国民性之“在”是本体论问题,它关注国民性的存在一般,而不是某种特殊的国民性之有无。这个问题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其一,国民性是否存在?其二,如何确证国民性的存在?国民性是民族文化的主体存在方式,它表征着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客观性和特殊性,就是国民性之“在”的本体根据。国民性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或者是“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而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正是民族文化特殊性的人格表征,赋予了国民性以普遍性的规定。国民性(或民族性),是由这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在共同创造民族文化中被一同创造出来的,是世代积淀和不断内化、传承、嬗变的产物。因此,国民性不是类概念,而是集合概念;不是量的概念,而是质的概念,尽管它通常总是与多数人联系在一起。决定一种人格是否代表国民性,从根本上讲,不取决于它被多少人拥有,而取决于这种人格能否满足既定文化对人的内在要求,取决于这种人格是否表征了文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关系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取向问题是众多的社会心理学家、心理人类学家和跨文化心理学家多年来颇感兴趣并不断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大体上说,社会心理学家就这个问题所做的专门研究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七十年代,心理人类学家就此所做的专门研究则可上推到本世纪五十年代,跨文化心理学家则是从本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不同文化比较研究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如果考虑到与这一问题的研究有联系、较接近或有交叉重叠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的话,如关于国民性、民族性的研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研究,则上溯的起始年代更为久远,因而可以涵括在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研究这一范畴之内的研究和文献也更加繁多,浩如烟海。在当前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的问题仍然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重要问题,这不仅是因为以往这方面的研究今天仍在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近代中国社会人们所广为关注的东西方文化的问题还囿于现象界的直观描绘,本世纪初几代知识分子所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思考和研究的努力,则把这一文化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的微观研究领域中。对于向来缺少思辨的民族来说,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挑战性。国民性这一富有深厚的文化意味的问题,在中国现代思想家与作家那里,一直没有真正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但凭借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中国人以东方人特有的精神特质,完成了与西方启蒙主义哲学相似的精神主题。鲁迅对这一课题的思索几乎耗去了他一生的精力。在这一困惑的文化现象与人的本体现象面前,他总是不断地自我选择着,超越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了解鲁迅精神的一把钥匙。他的审美理想,他的创作动因,他的自我塑造过程,几乎都与这一思想有  相似文献   

15.
鲁迅启蒙思想在其小说和杂文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而在更具文学经典性的启蒙主义小说中,指向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国民性批判体现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反思.鲁迅小说在五四时期引起广泛关注的国民性批判,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国民叙事”具有深刻影响.作为当代启蒙文学中反思国民精神的叙事,国民叙事的相关思考与鲁迅小说有颇多相通处.这种历史循环既说明民族精神改变是个漫长过程,也证明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国民性改造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既与文化激进主义者相异其趣 ,也与文化保守主义者大相径庭。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了研究 :一、孙中山从文化心理学意义上 ,对国民性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全面、准确的揭示 ;二、孙中山探讨了形成国民劣根性的原因 ;三、孙中山对改造国民性的途径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排孔开新与国民性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国 《河北学刊》2003,23(3):174-178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文化新人为着中国现代文化价值的重建和文化信念的确立 ,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激烈的排孔开新 ,由批判旧文化旧思想到重视社会主体———人的问题 ,主张进行国民性改造 ,这就为五四时期的排孔开新找到了一条新路。这样 ,国民性改造问题 ,就成为排孔开新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链条中的一个关节点。国民性改造的讨论在排孔开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这是新文化运动进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对问题讨论的一种深化。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是国家发展、民族前途的根本问题 ,因此 ,它不会满足于思想文化领域的破与立 ,必然要以社会主体的根本改善为问题的解决和答案。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他的时代深探地领略过弱国国民的屈辱。他逐渐地意识到,这个走向没落的大国已经不能为它的国民提供足够的生存勇气,它的古老文化也不能够为国民提供足够的生存信心。鲁迅的反省正是从这种切身的感受进入,从个人而追踪到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根性。清算国民性中的卑怯,是鲁迅对国民性认识的一个突破口,也是他对国民性批判的重要内容,鲁迅所意识到并深入追踪的是中国文化在立国立人上的缺陷,他一生致力于民族文化自立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一) 回族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形成的一个民族,其成员的来源可追溯到唐朝。当时中国的唐朝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到了世界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从历史的角度看,当时回族文化还处于萌芽状态,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文化的内容及形式上都远落后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后者影响也是可想  相似文献   

20.
历史进入80年代以后,无论是早已进入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东方国家,都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使得人们对支撑其社会运行的某些深层文化观念发生了怀疑,于是反思传统文化热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提炼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反思与改造,同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里我们从科学文化角度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