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逻辑学的定义时常被人说成是正确思惟的科学,但“思惟”一词可以指思惟的行为或思惟的对象,因之,逻辑学可有二个定义:(一)逻辑学是研究正确思惟的行为的科学,或(2)是研究正确思惟的对象的科学。让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定义。如果我们把逻辑学定义说成是正确思惟的行为的科学,我们必须把逻辑学与各门客  相似文献   

2.
矛盾同一性问题在我国学术界争论得很热烈,究竟什么是矛盾同一性的本来意义!这是一个必须弄清的辩证法基本原理.本文谈谈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同一性不是抽象的自我等同关于思惟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承认思惟和存在有同一性,就是"原则同格"论.我认为在认识论的界限之内,思惟——作为认识的主体(反映者),存在——作为认识的客体(被反映者),不能不构成对立的同一,被比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这和"原则同格"论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固然,物质世界先于人类、并不依赖于人类的思惟而独立存在,但人类出现以前根本不会产生思惟和存在关系这个问题.只有人类出现之后,思惟和存  相似文献   

3.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制约着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因此,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成为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都曾给予极大的关注。表面看来,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如果认真探究,语言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和思维是否同时产生?如果不是同时产生是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思维?在人的大脑中,语言和思维是分离的  相似文献   

4.
人脑以它特有的思惟活动产生了科学.现在,人脑如何进行思惟又成了当代科学的重大研究课题.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想通过对心理学中几个有代表性的思惟理论的简要介绍,谈谈对开展思惟心理学研究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形式论理为研究關於思惟形式的法则的科學。對於思惟内容,形式論理是不加过问的。這一種論理學的根本原則,照普通的見解,約有下列三种: 第一同一律(Law of Identity Principium Identitati)這同一律的公式就是“甲为甲”  相似文献   

6.
“言者,心之声也。”人物语言的描写是文学作品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有力手段。然而,在高明的艺术大师手里,语言又绝不是人物内心世界简单的传声筒。尤其是具有复杂性格的艺术典型,其语言与真实的内心世界之间,也往往呈现出种种复杂的关系。作家创作时,“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其心既立,出诸其口,则又因说话的时间、地点、环境、对象和自己心情的不同而有真有假,有深有浅,有曲有直,有隐有显,各尽其妙。如此,则不但“说一人,肖一人”,且同是一人,不同  相似文献   

7.
教育起源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也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作者认为,宗教起源论,劳动起源论,模仿起源论,交往起源论,从不同的角度正确揭示了教育的起源,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但也有各自的局限性。作者认为,语言是人的本质规定性,是人之异于禽兽者。所以,语言才是教育的唯一起源。  相似文献   

8.
一、从人类自身的发展史上看,是先有声音言语,后生标记文字。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先从父母和周围成人那里咿哑学语,长到一定时期方能识字,学习较复杂的技能。因此,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必先重视口语,次之为书面语。  相似文献   

9.
智力与大脑     
一、智力是人脑的机能智力一般是指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即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惟等各种能力的综合,其中抽象思惟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和人们的智力活动分不开的,它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然而,它并不神秘,它也是一种物质运动的形态,“是叫作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列宁)。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指出:“头者精明之府”,“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认识到脑与心理活动有密切关系。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根据对大脑病理的临床观察,更明确地提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媒介,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语言也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所以,学习语言必须先了解文化。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了解西方国家文化背景对我们学习英语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中西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从而提高学习语言过程中对是非曲直的正确评判和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输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行为,过分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以及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对此,文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加以论述。笔者认为:在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中,语言认知与人的意识是不可分开的,语言的习得是学习者主体与环境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他们积极主动加工输入信息、建构意义的过程。文章指出:有输入未必一定就有输出。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输入假说中的某些观点对我国外语的教学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人类文化“以外”的家庭一位专门撰写有关性与家庭的著作的思想家指出:“恋爱不是讨论的东西,而是一种行为。同样,关于性,也是应该先体验,后讨论的”。性,亲子,家庭等领域就这样撇下了语言化的努力而发展下去了。这是因为“有关这一领域的考察被认为总是落后于这一领域的行为,它是唯一的人的领域。”“什么是家庭”这一问题在专门的研究中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生成语法的角度 ,浅析了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通过分析 ,作者认为语言能力是人脑中潜含的普遍语言知识 ,而语言应用是对这种语言知识在适当场合下的具体应用 ,因此在对语言研究时 ,我们既要重视对人的语言能力的研究 ,也要重视对语言应用的研究 ,把二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输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行为,过分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以及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对此,文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加以论述.笔者认为:在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中,语言认知与人的意识是不可分开的,语言的习得是学习者主体与环境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他们积极主动加工输入信息、建构意义的过程.文章指出:有输入未必一定就有输出.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输入假说中的某些观点对我国外语的教学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少年》2022,(Z2):30-33
<正>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沟通方式,既可以做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也能做到“恶语伤人六月寒”。什么样的话语让人听后不悦?如何与人交流让彼此更愉快?本期我们就来一起讨论有关“交流”的话题。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感到生气、难过或者愤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着“语言暴力”的同时,可能有意无意间也在实践着“语言暴力”。先来测试一下你和家长、同学、朋友进行交流时的语言习惯吧!  相似文献   

16.
开宗明义第一章,我个人认为在论述本题目之前,有必要先来一来个正名,明确“语文”一词的概念。在香港,也许“语文”即语言、文字的缩略。所出版以“语文”为名之刊物,内容全属语言和文字,可证。在我国亦有此例。如:《中国语文》期刊,情况相同。我国一成立不久之机构名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径用两个全称,十分显豁,不劳猜测。本世纪50年代初,在我国曾有一些人著文讨论“语文”名称究竟应该确指什么内容。记得争议一番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但多年以来,我国各类各级学校,如设有语文课程,则“语文”事实上几乎全是指语言和文学。我国一度学习苏联办法,在中学分设汉语和文学两门课而取消  相似文献   

17.
外语教学应该紧密结合文化的教学,因为“掌握一门语言实质上就是掌握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依附在语言之上。人类从产生开始,语言和文化就被同时创造了出来。它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正是基于二者之间有上述的关系,因此,人们学习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化时,就必须同步并进。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同样,文化学习,也不能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入为地先语后文,或先文后语,厚语薄文,或厚文薄语,都是违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的…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人的德行的完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上的完善,另一个是理智上的完善。柏拉图认为,在人的理性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善之前,有必要首先使人的激情和欲望受到恰当的引导与节制。也就是说人的道德驾驭应该先于人的科学教育。当然从根本上而言,前者是离不开后者的,因为在道德教育中也总是需要某种程度的理性能力作为基础。可是道德教育毕竟有其独立的科目和特定的目的,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认为人的道德主要靠实行一种良好的音乐和体育教育来养成一种“人质彬彬”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一目的思惟是智力的核心,是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心理成分。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按照学生的思惟特点组织教育与教学工作。对于中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研究,目前在中外心理学界,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其发展的特点以及城乡间、性别间有无差异等问题也研究甚少。本研究按照中国心理学会发展与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校青少年思维发展研究协作组》所设计的方案,通过对山东省中学生的测试,试图对上述问题做些初步的探讨,以便为我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心理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漫谈方言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方言与民俗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是在劳动中创造的。它们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联系密切。但二者关系如何:是先有方言还是先有民俗?谁起决定性作用?谁具有反作用?联系程度怎样?对民俗我们应持什么态度?笔者就此谈谈初步认识。 首先,从方言与民俗的产生开始。 什么是方言呢?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方言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简言之,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我们认为,方言的产生可以从“语言的产生”中得到解释。可以想象,最初语言的出现完全是同一集团的人们在共同的劳动中来协调统一行动的声音。其通行区域完全是在一个集团的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便不能交际或达不到交际的目的与效果。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对国家或民族而言是一种方言。语言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