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斌 《天府新论》2006,(4):63-66
(一)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别号愚斋,江苏武进人。其父曾任安徽庐州府知府,而庐州乃李鸿章老家,所以1870年盛宣怀入李鸿章幕后甚得信任。李鸿章兴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其中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申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比较重要的洋务企业。盛宣怀与这些企业  相似文献   

2.
论盛宣怀与洋务企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盛宣怀(1844—1916年)是大家所熟知的洋务活动的骨干分子,洋务派的核心人物。他虽不象李鸿章那样与洋务运动相始终、且控制运动的全面,却基本独揽了洋务民用工业企业的督理权。而洋务工商业的经营,既是洋务运动的重点,也是盛宣怀赖以发迹的基础。盛宣怀的经历,在清王朝中是颇为特殊的。他在1866年考中秀才之后,多次报考举人,都名落孙山。但后来却平步青云,继1884年一度代理天津道后两年,1887年正式任山东登莱青道,1892年调任天津道直至_1896年。此后即到清朝廷中任职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商约副大臣、工部左侍郎、邮传部右侍郎,1911年进入内阁当上了邮传部尚书。不经科举正途而做到这样的高官,在清王朝中是仅见的。这是什么原因?这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盛宣怀是清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洋务运动后期,因兴办民用企业而闻名华夏。他从1870年被荐入李鸿章幕后,即涉足于洋务民用企业的各个部门,几乎承包了洋务民用企业的经办和督理。有人说他:“且又独揽轮船、铁政、铁路、煤矿、纺织诸大政,所谓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他既是朝廷倚重的“不可少之人”,也  相似文献   

4.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因大力创办中国早期民用工业企业而享有“实业巨子”的美誉;也因曾充当中外反动势力的走卒而留下了“买办官僚”的骂名。他的政治地位同他的经济业绩一样显赫,如果不是“四川路案”使他一夜之间成了革命与反革命双重打击的对象,他可能会在“办大事”、“做高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盛宣怀不过是一个悲剧人物:正是他所办的“大事”,加速了他所竭力维护的那个制度的灭亡。辛亥革命后的盛宣怀虽已离开政界,但并没有游离于政治斗争之外。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派与封建专制势力…  相似文献   

5.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居于不可争辩的显赫的首脑地位。剖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是研究洋务运动所不容回避、不能或缺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是洋务旅的首脑,洋务运动的旗手。在其倾心致力的洋务事业中,洋务教育活动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本文试就李鸿章洋务教育思想的形成,涵盖内容及其特点作一粗浅概述,不当之处,尚析方家教正。李鸿章的一生,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经济迅猛发展,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对外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手段。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制度,即变成资)”‘者”。”西…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近年来,在学术界重新评价洋务运动的时候,有些同志从研究洋务派代表人物洋务思想的角度,考查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助于对洋务运动的深入探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洋务思想,已有专文论述。另一个主要代表人物左宗棠的洋务思想,虽然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其独具的特点,因此,研究左宗棠的洋务思想,探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庚子五月二十九日粤督李鸿章致盛宣怀电文中所谓“廿五矫诏,粤断不奉”,并非针对清廷五月二十五日“宣战”诏书,而是针对同日所发“集义民御外侮”谕旨。该谕经袁世凯电转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及盛宣怀后,盛宣怀立即致电刘、张、李,主张不必“拘泥”该谕,同时提出与各国互保东南的“补救”方案。张之洞率先对该方案表示支持,并加以补充,刘坤一随后跟进赞成,李鸿章则仅复以“廿五矫诏,粤断不奉”,未对互保方案表示意见。而后经过盛宣怀居间在刘、张与李鸿章之间密集沟通,再加上刘坤一直接电李征询意见,李鸿章终于在上海道余联沅及盛宣怀等与各国驻沪领事最后协商东南互保约款前,表态愿意与刘、张采取一致行动。中外互保东南原则达成后,刘坤一方收到荣禄寄来“宣战”电旨,并传给余联沅、盛宣怀。在盛宣怀建议下,刘、张、李均主张坚持原议,东南互保大局由此奠定。  相似文献   

9.
洋务运动主要首领李鸿章是一位“洋务”论者,也是一种“变法”论者.他把“内须变法”作为推行洋务“新政”的一个纲领性口号.李鸿章的“内须变法”主张及其在主客观方面的局限,不仅大体上复写了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失败,也直接影响了他个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结局.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的洋务外交活动中,对朝鲜外交是一项重要内容,留下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李鸿章十分重视与朝鲜的外交。在坚持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的前提下,李鸿章积极帮助朝鲜抵御列强的侵略;敦促朝鲜政府,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内政,开放对外贸易。中国被迫卷入中日甲午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清廷顾及维护朝鲜的权益。这反应了李鸿章洋务外交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认识李鸿章的洋务教育活动,必然涉及对整个洋务教育的评价。然而,国内外史学界对此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苏联史学家齐赫文斯基认为清政府是在“‘自强’政策范围内为其陕隘的目标培养现代技术人材,以满足军事工业和官僚机构对外往来的需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与早期维新派关系密切.早期维新派的重要人士多为李鸿章招揽的洋务人才,李鸿章对早期维新派人士能够予以信任、重用和帮助.李鸿章有发展工商业与富民的思想,有不断发展的“变法”思想,这是他同情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基础.李鸿章的这些思想愈到晚年愈见明显,其主张“变”的内容已超出了洋务运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矿业经历了长期坎坷曲折的过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诞生。李鸿章委派盛宣怀督办的湖北开采煤铁总局(以下简称鄂局),是清政府继直隶磁州与台湾基隆之后批准设立的第三个矿局。它从1875年5月筹办,至1879年7月结束,仅四年零两个多月的时间,但活动范围广泛,具有一些特点。对它的几个主要问题加以分析,这对研究洋务派新办早期矿业或许不无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史上,传教士李提摩太与晚清重臣李鸿章之间曾相从甚密,双方在赈灾、改革及处理教案等问题上均有交涉往来。在李提摩太看来,唯有与官方的合作才能取得传教的最佳效果;李鸿章亦相信,与外国人的亲善或许给改革带来契机。但耐人寻味的是,李提摩太在俗世事务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寻求官教合作的上层传教路线却未能如愿;李鸿章亦因签署太多丧权条约,其苦心经营的洋务改革终亦失败。李提摩太与李鸿章之交往折射了近代中国变革之路的艰难。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期间,盛宣怀身兼津海关道、轮船招商局督办、中国电报总局督办和总理后路转运事宜四项职务,他作为直接指挥战争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的重要助手,是甲午战争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笔者略述己见,以俟指教。 一、致力于战时保障工作 在甲午战争中,盛宣怀主持电报通讯,总理后路  相似文献   

16.
试论甲午战后的洋务变法思潮梁义群,宫玉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甲午战败,丧师辱国,战前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洋务运动成为朝野上下的批评对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潮遂然勃兴。同时,以张之洞、陶模、胡、盛宣怀等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也痛定思痛...  相似文献   

17.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认为洋务派是改头换面的顽固派,与改良派并无相通之处。这一看法较为偏颇。其实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表现可分为三类:一是部分洋务大吏的幕僚或洋务骨干顺应时代潮流前进参加维新运动,成为维新派,如汪康年、蒯光典、胡等。二是一些原洋务派督抚大员同情支持或参与维新变法运动,成为维新派的同路人,如张之洞、陈宝箴等。三是另一部分洋务大变暗中同情维新运动,但不肯公开支持,表面上持观望态度,如李鸿章、盗宣怀、刘坤一等。就整个洋务派而言,他们与维新派之间有矛盾分歧,但同情支持维新运动是其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影响巨大的政治人物,长期主持清政府的洋务及外交工作。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联日”、“防日”、“师日”的复杂发展过程,但“轻日”倾向非常明显,而且贯穿于李鸿章对日活动之中。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尽管李鸿章有一定的“师日”趋向,但“制日”的思想是主流。  相似文献   

19.
洋务运动以数十年之久,创办大小数十个洋务企业,“糜款未尝不巨,用人未尝不多”,结果是“股本耗折,成效毫无”,连洋务运动的首脑人物李鸿章也不得不说:“凡此皆鄙人一手提倡,其功效茫如捕风”。 洋务企业经营管理如此失败,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所用非人而百弊丛生,不能不是其中的重要一点。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大官僚。他服官40余年,几与光绪朝相始终,迭膺疆寄,海陟纶扉,“宣勤最久,勋望卓著”,在清末枢臣疆吏中鲜有与之相埒者。张之洞一生政绩斐然,但主要是致力于洋务运动。他是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其活动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规模之大、包罗之广、作为之多,堪与李鸿章相颉颃。由于张氏长期身居要职,他的洋务思想对清王朝的统治决策,对晚清政局,对洋务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