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我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收入分配的体制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本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分配领域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继党的十三大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之后,改变单一按劳分配模式的又一重大理论突破,必将对分配领域产生重大影响。那么事业单位是否可以引入按生产要素分配呢?笔者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社会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服务过程中投入的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即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中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对这个提法,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予以正确地理解。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新的经济条件下,有必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一、要把参…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分配理论不断创新、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深入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思想的反映。 一、按贡献分配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和标准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产物。创造财富的源泉是多元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都不可或缺,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其内容也会不断丰富。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在财富创造和财富积累  相似文献   

6.
价值源泉和财富源泉的区别和联系,如何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现实中国的正确涵义,在实践中要不断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7.
利益分配是供应链联盟的一个共同而关键的问题,制订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对供应链联盟的成功运作无疑是重要的。本文从“对称互惠共生”的视角,按照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利益的原则,首先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确定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贡献率,然后,对人力资本要素(劳动)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并给出了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最优分配解,而对于非人力资本要素则按其投入比例进行分配,最后,通过算例求解得到了农户、中介组织和种植企业在土地流转中获得的最优综合分配额。本文研究结果不仅对农村土地间接流转,而且对其他生产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确立,知识、技术、资本、经营管理、土地房屋等生产要素也参与收益分配,收入分配呈现出多种类型、多种形式。 在我国社会中,由于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因而获得的收入也会不同,这就容易产生差距,甚至逐步拉大。比如,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按有关规定,可达到公司或企业注册资  相似文献   

9.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着力缩小四大差距。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适当提高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适当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缩小行业差距,适当提高简单劳动者的收入;缩小东中西部差距,适当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收入。实现这些目标,初次分配方面,应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再分配方面则应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无论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框架还是改革的方向,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民富"。但是,中国仍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  相似文献   

10.
胡亚昌 《经营管理者》2013,(27):149-149
本文针对当前企业内部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进行企业内部分配改革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及改革的必要性,认为企业进行内部分配改革,应系统思考、择机稳慎进行。重点阐述了深化企业内部分配改革,应不断探索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内部分配新机制,并对岗位绩效工资制做了详细介绍。另外,文中通过引用孔子思想、马克思对收入分配的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对职工收入分配的科学论断,得出了企业在进行内部分配制度设计时,应合理拉开分配档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结论,根据这一结论,本文认为对企业经营者、科技人员及关键、重要岗位的生产技术能手等可采用一定的倾斜政策,鼓励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按资本、管理、技术(技能)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11.
刘玲  王其凤 《决策》2000,(12):29-3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在欢呼社会进步的同时,越来越关注的就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条件下,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呢?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创新企业人才成长激励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待遇激励。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待遇过低。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使个人收入与所付出的劳动相等,建立起个人与企业利益的共同体。应进一步完善凭工作能力和业绩确定收入分配和待遇的制度,可试行"课题制""技术项  相似文献   

13.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把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具体讲,应着重掌握以下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体制框架;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规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用性;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途径方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及搞好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的方式方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际运行的…  相似文献   

14.
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中,知识要素已超越一般的体力劳动和简单的脑力劳动要素,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资源,也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关键因素。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价值最大化,应充分发挥知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西方分配公允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与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比较.尽管二者所处的社会制度不同,收入分配实施的方式不同,但在收入分配理念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管理、技术等智力因素可以参与分配,由于智力因素不同于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其自身价值不容易计量,本文对智力因素如何参与分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1.对于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有人认为,权力参与分配加剧了分配不公;有人认为,行业垄断拉大了“三个差距”;也有人认为,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出了问题.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应如何改革? 测评要素: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透视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从GDP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报酬.看发展中国家提升要素禀赋的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是指资本、劳动、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运用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将原材料转化为制成品,制成品被销售出去,实现价值的创造过程,生产要素所有者按其要素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劳动要素所有者获得工资,土地要素所有者获得租金,企业家才能要素所有者获得利润。从要素贡献的角度看,资本家、  相似文献   

18.
吴景 《管理科学文摘》2009,(16):250-250
医院分配制度改革的建立是近年来我围医院管理者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改革卫生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机制,要按照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分配机制,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我们要打破传统平均主义的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9.
笔者针对我国薪酬制度中劳动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采用探索性研究的方法,在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论、按劳分配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了收入分配依据的原理,得出须将剩余劳动贡献积累参与分配的结论,并初步建立了相应的分配体系,对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解决收入分配中的矛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收入合理分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高校收入分配制度经历多次改革,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按劳分配、优劳优酬",以"绩效"为依据的分配制度。本文主要对高校收入分配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了高校收入分配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并就如何完善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