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不同时代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思想意义的特殊性进行梳理总结:20世纪30—40年代,爱国主义观照下草莽群体反抗侵略的激情宣扬;50—60年代,草莽群体在革命政治形态下的改造与规训;80年代,对于抗战意义的解构;90年代,对于战争与人性的价值与意义的新探索;新世纪,在网络流行的新的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百年匪王》中对于传统中"仁义"与"侠义"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的左翼文艺界形成了以一些刊物为核心的几支带有流派特色的批评队伍。这些刊物在俄苏文学和文论的译介上展示了不同的理论个性。《七月》坚持文学的审美主体性理想,偏重文学理论的译介,关注非主流的文艺作品,强调主观能动性和人性的意义;《文艺阵地》持主流立场与服务抗战的态度,重视苏联文坛的主流思想和作品,重视战争题材的作品和理论,重视文学知识的介绍;《中国文化》从政治高度思考文学的问题,大力译介苏联主流文论,并重视对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陈颖 《北方论丛》2002,(2):89-100,104
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是在近代反侵略战争背景和近代小说革命的浪潮中发端的,并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使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20年代末"反战"小说曾昙花一现;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的第一个创作热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各涌现了众多风貌各异的抗战小说,解放区战争小说则题材新颖、风格独特;50年代掀起了战争小说创作的第二个热潮;80年代中期之后战争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政治的单一影响而走向了多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世界日报》的《妇女界》副刊在金秉英的主持下,积极应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与作者和读者一起探讨并提出一系列救国方案,旨在动员女性积极投身抗战。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妇女界》与北平中华妇女救国十人团等女性团体联合,出版专号,实现双赢和多赢。《妇女界》的编者不仅从事舆论宣传,而且采取行动,直接参与支援前线的活动,赋予抗战动员以性别意义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40年代文学名著,《寒夜》与《围城》有着相似的创作与生活背景。本文以《寒夜》为主,并对照《围城》,考察分析了抗战生活对知识分子经济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他们精神气质的深刻影响,并对作品所涉及的人物性格和家庭矛盾,做出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陈颖 《东南学术》2013,(1):195-202
上世纪50至80年代是海峡两岸严重对峙时期,期间两岸作家各创作有若干以大陆八年抗战为题材的小说,这些作品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文学观念,对同一历史题材作出了大相径庭的政治评判和审美表现,但两者间也有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的内在同一。本论文以大陆作家艾煊的《大江风雷》和台湾作家司马中原的《狼烟》为阐述对象,从时代背景、题材审视和审美表现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抗战题材的作品,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经验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题材的作品在实现国族动员、反对侵略战争和拯救民族危亡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作为创作资源被持久地开掘,战争对人心灵创痛的揭示还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而西方关于战争题材的文艺在这一点上要远比我们深刻。对人性的关怀、对战争给个人造成的伤痛的揭示更显示了艺术的力量,也更接近战争危害的本质。文学史上我们反映内战的文艺远比抗战文艺更成熟和更有影响。同是战争,但对这两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文艺的反映竟是如此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重庆社会科学》2007,(9):F0002-F0002
重庆抗战文史研究基地渊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重庆师范学院成立的抗战文学研究室,其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重庆师范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  相似文献   

9.
“三恋”系列小说(包括《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是王安忆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创作的关于性事题材的小说,作为性叙事文本,这些小说具有鲜明的“唯性主义”特征:就性事发端而言,是非情、非爱的;就性行为本身而言,是非心理、非意志、非思想的;就性事效应而言,是非目的、非功利谋求的;就叙事动机而言,是非引导、非评判的。  相似文献   

10.
杨宁 《理论界》2010,(1):129-130
儿童文学的童年指向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文本里会表现出或隐或显的差异。在以中央苏区革命历史斗争为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年指向呈现出由隐至显的发展线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品成的《赤色小子》等作品的出现,标志着这类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童年指向真正浮出历史的地表并走向儿童文学的本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国利 《学术研究》2005,(6):101-108
文章首先对中国内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抗战口述史研究发展的表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这一时期抗战口述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日本的侵华暴行、中国军民的抗战、抗战历史人物和抗战时期的教育等方面的口述史研究开展的情况及其成果作了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90年代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主流知青文学的知青叙述 ,这将是本文的分析对象。全文主要分两个部分 :第一重点讨论蒋韵、林白、李锐等 90年代前半期的知青题材写作 ,考察的焦点是他们共有的独特的时间意识 ;第二节主要围绕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展开 ,我们将看到此部作品对中国文化精神结构的革新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都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都市文化建设是自从城市产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城市本身的建设发展而发展着,但在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中,这个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凸现了出来。这不是说80年代以前不存在都市文化,而是说此前无论是行政机构还是社会,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都市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就拿文艺作品对都市社会的表现来看,首先是数量就少得可怜。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话剧《龙须沟》、电影《今天我休息》,60年代的电影《女理发师》、话剧《千万不要忘记》等,可算是这方面题材的代表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出这个时代都市文化的主要演变趋…  相似文献   

14.
200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杂志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重庆联合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重庆文学在抗战文学中的地位”、“开拓研究中国抗战文学的新视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农村题材创作是中国文学一个旧有的母题话语。陕西文学的农村题材因了柳青、王汶石等的存在,其话语权自然就具有霸权性,形成了在此创作领域内独有的传统与先锋特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因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的先后胜出,使这一题材创作超越旧有,描写边界也显然放阔增大,出现了诸如《白鹿原》这样描写中国农民人权问题的先锋性表现新亮点。然而,由于90年代中后期,文学生态大环境的世俗化,写作人自身内里心态的蜕变,农村题材陕西版的先锋性也被之挤压与塌陷,《白鹿原》等作品初始触摸到的中国农民人权描写的亮点也即渐逝,使这一优长于他地的创作题材滑落至滞重的瓶颈状态。如何再树农村题材陕西版,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景观,就中国农民人权意识觉醒的十大悄然暗转心迹与演变,便成为陕西作家乃至中国作家们表现的又一新空间。  相似文献   

16.
管华  管林 《学术研究》2006,(5):144-145
2004年12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是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史的奠基之作。该书作者郭延礼教授是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出版的专著有《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卷本)、《中国近代文学新探》、《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自西徂东:先哲的文化之旅,》以及“秋瑾研究”、“龚自珍研究”等专著八种。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就介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80年代后一直从事该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这些都为他完成《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后的文学艺术作品在题材的选取上,呈现出一个普遍性的趋势,那就是世俗化的日常生活景观充斥于大量的诗歌、散文之中。曾经风靡于80年代的那些政治反思、文化启蒙、经济改革的宏大题材渐渐式微,而家长里短、衣食住行的“小题材”、“小叙事”却风行开来。  相似文献   

18.
王尤清 《理论界》2013,(7):8-10
张君劢一生致力于民主政治运动和宪法的起草工作,并提出实行社会主义的主张。他留学日本时编译密尔的《代议制政府》,奠定了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后来又根据中国政局的演进提出民主的制度化构想;20世纪30年代结合世界政治潮流的发展修正民主政治;抗战胜利前后,他从自由和人权的角度系统诠释民主政治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关于《毛诗序》作者及成书年代问题的研究,受各时期不同学术思潮的影响,主流意见的形成,有很强的时段性。20世纪前半叶,受今文经学和“《古史辨》派”“疑古”思潮影响,主流意见是《毛诗序》出于卫宏之手。1980年代初期的研究者,多从宏观上把握《序》、《传》之间的逻辑关系,主张《序》、《传》成于毛亨一人之手。20世纪末,“疑古”作风遭到唾弃,传统的“子夏作《诗序》”说又重新占据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20.
王延 《理论界》2008,(4):144-145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宝库,是世界文学遗产,对西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悲剧方面,文学家们更喜欢用意味深长的神话故事抒发苦闷和愤懑,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抨击,以古喻今。《俄瑞斯特亚》和《悲悼》是两部最典型的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悲剧。《俄瑞斯特亚》是希腊文学中仅存的一部三部曲,《悲悼》是一部以《俄瑞斯特亚》为基础,借用神话阿伽门农完成的20世纪30年代最优秀的戏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