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儒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曾经担任过近四年的驻美公使。在此期间,杨儒一方面敦促美国政府废除排华法案、切实维护华工权益,并促成了1894年《中关华工条约》的签订,希望能部分解决美国的排华问题;另一方面又为该问题的根本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即从根治当地华人社会存在的恶习着手,提高华人自身素质,同时考虑转移部分华工到墨西哥。杨儒解决美国排华问题的实践和构想并未取得预想的成效,这与他的认知局限有关,同时也是清廷国力贫弱、无力对美国的排华进行有效的反击使然。  相似文献   

2.
排华浪潮中的华人再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19世纪下半叶大量华工涌入美国,中美两国间 的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反华排华氛围下,反映主流意识形态 的美国强势文化对处于弱势的中华文化进行了十分明显的误征误现。这个时期美国的小说、 戏剧、诗歌里,出现了一批东方主义色彩十分浓厚的作品,集中展现了一个文化“他者”的 形象,这个形象至今仍然是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叶,华工来到美国.为了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华工们组成会馆,修建寺庙,将佛教传播到美国.《排华法案》及其修正案的施行最终关上了华人移民美国的大门,同时也使华人佛教在美国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4.
美国百年排华运动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48年到1943年近百年的时间里,美国逐渐制定了一整套全面排华的政策,这些政策大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证,涉及华人移民的各个方面.在美国各州中,加利福尼亚州的排华行动是最早的,美国各地的反华暴行也以加州为最.1882年排华法案的出台使美国进入全面排华时期,各地反华暴行不断升级,直到1943年所有的排华法案被废除后,美国华人的状况才得以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晚清政府与美国就排华的交涉是晚清外交关系中的一页重要篇章。在美国排华运动最剧烈的时期,晚清政府派张荫桓担任驻美公使,与美国进行交涉,最终为侨民争取到了一些权益。张荫桓的保侨思想,对他能积极与美国就排华的交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奥多·罗斯福与排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罗斯福排华态度与政策的演变,分析了导致这一演变的内外因素。指出罗斯福的排华政策既与他本人的种族主义思想有关,也与美国排华势力的巨大压力有关.1905年中国抵制美货运动发生前后,罗斯福倾向于执行一项较为宽松的排华政策,本质上是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美情绪,保护美国在华利益不受损害,而非真的准备放弃排华政策。  相似文献   

7.
从《排华法案》看美国移民政策中的种族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族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美国宪法,其承认南方黑人奴隶制的合法性,反映出种族偏见。该思想在19和20世纪曾经导致了大量名目繁多的歧视性法案,引发了1882年至1965年的反移民时期。本文以《排华法案》为个案,从《排华法案》的历史成因、引发的争议、造成的社会影响和撤销法案的实质等角度分析美国移民政策中的种族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8.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发生的全国性排华运动是美国地方势力之间博弈的结果。西海岸地方势力是全国性排华运动的推动者和急先锋,而新英格兰地方势力则是排华运动的反对者。在当时特殊的政治形势下,再加上南部种族主义势力的支持,西海岸地方势力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对外政策,美国正式通过了包括1882年《排华法案》在内的一系列排华性质的法案,对中美关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美国实行了针对华人移民的排斥政策,而排华政策对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及华人社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华人入籍、人口增长、与美国社会的融合、经济结构、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二战以后,东南亚各地相继发生各种族群冲突和排华事件。引发排华的最主要原因,是华人与土著民的经济地位差距。不同的宗教文化习俗、共产主义运动和东南亚与中国的关系,也对族群关系发生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引发族群冲突的因素日益消融,华族与当地土著社会的关系逐渐改善,东南亚族群关系基本上呈和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