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30多年来社会学的发展,不同阶段争论的议题正是社会学作为一个专业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点体现。从研究对象的转换、本土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到认识论、方法论的提升,不同部分的专业构建出现了研究议题、理论普遍性和方法论上的本土化争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从引入西方社会学理论,到构建中国本土学术共同体的过程,"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本土化的两个方面。社会学面临的问题是对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的把握,这是现阶段本土化所回应的根本性议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学及社会科学学术史上,研究本土化是一个不断提起的议题,在多个学术领域均有学者提出过"本土化"或"中国化"的论述。本研究认为,有关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主张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分别是学科引入/应用论、理论验证/修正论、问题意识本土论、理论解释特殊论和文化/学术自主论。不同类型的主张基于不同的知识论、方法论预设,涉及到本土化论题的不同层面,对本土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公共政策扩散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本土化理论,然而这些理论仍显零散。论文从“何为扩散、如何扩散、为何扩散到扩散什么”系统地梳理了我国的公共政策扩散理论。在这四个维度中,政策扩散理论主要关注概念内涵与标准界定、扩散模式与路径、扩散机制与影响因素、扩散内容和结果的差异性等主要议题,目前的研究趋势表现为从政策扩散表现与过程、机制与模式为导向到结果为导向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基于中国特色的政策扩散理论体系,并从明晰政策概念、创新研究方法、挖掘模式机制、重视扩散效果以及关注扩散过程关联性等方面,凝炼出中国公共政策扩散未来的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运用教育政策工具来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当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出发,大力开展本土化的教育政策研究是时代之需,亦是教育研究的一个紧迫性课题。本土化教育政策研究首先源于我国教育政策大生产事实的内驱动,研究的意义进一步彰显;从深层次来看,本土化教育政策研究是政策国情环境基础所需,也是西方公共政策学理论与话语引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局限性之反照。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中国社会学学科史分解为社会学思想传入和翻译阶段(1895—1920)、社会学早期发展阶段(1921—1952)、社会学恢复阶段(1979—1998)和社会学常规化阶段(1999—2018)四个内部分期,并对这四个时段内社会学本土化(运动)的源起和表现特征做了初步阐析,认为外部学术要素卷入(或中外学术态势对比)、内生学术结构特征的变动和技术及其他支持体系的约束(或促进),构成了理解社会学本土化议题之兴起和形塑的知识社会学框架的三大核心要件。文章继而对当代社会学本土化—国际化/全球化争议中我们认为较为中肯的几个代表性意见进行了特别回顾。最后,文章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演进的宏大脉络中,本土化和国际化/全球化之争并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相关性,而毋宁说其表征的是学者们在各自学力养成基础上的一个"价值有涉"的立场和偏好而已。因此,无论是在研究议题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一个兼容并包的学术原则将或者调和持不同立场者间的争端,或者推动中国社会学的研究走向一个新的学术高度。  相似文献   

6.
探究国外媒体对中国公共政策议题的策略解读与建构过程,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施政国际环境。以国外媒体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报道为研究样本,结合内容分析法与话语分析法,从体裁类型、议题属性、话语方式、情感倾向四个层面出发,探究误读发生的诱因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报道,国外媒体倾向采用通讯及述评的方式,集中报道与人权相关的政治议题,并通过"对立"与"多声"的话语策略,设置"议题政治化"的框架,进而建构负面的中国形象。因此,为建构与传播良好的中国形象,应基于国家政治安全视角构建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完善国家战略传播的危机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国家对外传播语系。  相似文献   

7.
美国公共政策学的教材建设有其特色与优势:一是教材作者的资深化和高水平化,二是教材内容的本土化和案例化,三是教材的学术价值高,四是教材语言生动、简洁明了、图文并茂,版式编排人性化.对比美国公共政策教材,不难发现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建设的差距和不足,从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与借鉴:一是应当重视专家学者在公共政策学教材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应当高度重视公共政策学教材内容的本土化和案例库建设,三是应当提高公共政策学教材的学术含量,四是应当重视公共政策学教材的编写形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风险是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性议题。就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频发的社会风险使中国进入了风险社会时代。从公共政策学科视野来看,社会风险对中国公共政策系统的治理能力、议题范围、议程边界、思维范式等构成了直接影响。为此,要有效应对和治理社会风险,中国公共政策主体需要强化风险意识、拓展治理思维、实施追踪决策。  相似文献   

9.
民族志本土化的探索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国人类学者关注的核心议题。"体性民族志"作为中国民族志范式之新探索,为人类学界思考民族志本土化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与理念。在解构"体性民族志"的基础上,从理论范畴、田野实践及跨文化对话等方面进行反思,试图找到进一步言说与对话的空间,使其理论和方法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0.
高校退休教师社会参与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我国已升始迈入老年型社会的门坎,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将"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确立为21世纪老龄问题行动计划的基本原则之后,老年人社会参与被正式纳入"积极老龄化"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公共政策的重要议题.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来对高校退休教师社会参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高校退休教师社会参与研究提供必要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自政策科学产生以来,公共政策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其基本分析单位——公共政策的认知及本质上仍存在着巨大的歧异。从公共政策内涵的界定入手,对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性质、目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它的公共性,并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如何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2.
政策的根本在于执行。政策在执行阶段能否有效地实施,对一项公共政策来说至关重要。基于此,通过对国内外公共行政改革过程中基层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绩效考评的总结和比较,分析我国基层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研究展望,以期为选择适合我国基层政府实际情况的公共政策执行绩效考评方式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共政策学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有五:一是扩大宣传与普及,努力提高公共政策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理论体系;三是改进研究方法,努力提高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水平;四是重视学科基础,努力强化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建设;五是参与政策实践,努力夯实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政策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在整个政策分析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最终成果直接决定公共决策的质量和政策执行的效果。政策方案可行性研究是一个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逻辑可行性研究、现实可行性研究以及政策方案择优和完善三个环节组成的。只有严格遵循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序和步骤,才能避免荒诞或不可行的政策方案的出台,政策分析的核心使命才可能得以实现,其科学地位也才可能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的价值能否实现或其能够实现的效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公共政策是一个因变量,其执行要受到各种执行资源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可获得性,执行者的价值、利益关系与能力,政策受众的认可程度等在内的多种变量的影响制约。当代社会信念与利益的过度分散性加剧了执行的难度。自1970年代初政策执行研究勃兴以来,学界对政策执行所进行的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极大地推进了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公共政策的执行会面临更多的变数。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公共政策执行所须应对的挑战,以利于政策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价值合法性危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价值指向是政策科学的元范畴,是理解与研究公共政策的阿基米德点。公共政策作为政治系统的输出,其自身蕴藏着社会共同的善(common good)、正义(公正)和效率三重价值向度和价值指归。然而,日常的政策活动往往隐藏着一定的政策价值合法性危机,作为政策价值危机的降解途径,善治、多中心公众参与和竞争性政策体制不失为降解乃至消解公共政策价值合法性危机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主客体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方案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制定政策方案、执行政策方案、评估政策方案的依据和标准。对于公共政策目标形成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方案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公共政策的规制和引领,政策目标的形成过程首先要分析政策主体的需要和政策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明确政策共同体中的利益相关者如何进行博弈。通过协调政策子系统之间的低碳政策信仰、构建政策主体之间及政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低碳对话机制、引导低碳舆论融合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现状、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评估有助于完善政策体制,改进政策质量,进而提升政策绩效.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评估体系不够健全,评估制度也尚待建立和完善.在深入分析政策评估的困难与障碍的基础上,认为推进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工作,需要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理论研究以及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等多方面作出努力,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变理性他者在公共政策建设中不断受到消解的畸形地位,促进理性他者在和谐公共政策中地位的理性回归,从认识论和人性论2个角度,在探讨当前和谐公共政策建设对理性他者不断消解的基础上,对理性他者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必然介入及其应有地位的回归进行了探索,并针对当前和谐公共政策建设处于后现代所谓的“类象时代”,提出应该研究运用更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纠正和谐公共政策建设重视理性而忽视理性他者的不良倾向,完善和拓展和谐公共政策建设的思维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民间政策研究组织是公共政策决策系统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鉴于中国民间政策研究组织数量少、市场化程度低、人才匮乏,且经费不足、组织松散,难以真正发挥公共政策研究和咨询作用,本文详细论述了中国民间政策研究组织的运行机制:筹款机制、互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用人机制、人员流动机制、成果推销机制以及国际合作机制,以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民间政策研究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