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仿”一词最早出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著作,一般用来说明万物与其本源或一类事物是另一类事物的派生物,后来在整个古希腊时代,“模仿”一词被广泛使用,显示出了古希腊人宽泛而多层次的模仿观念图景,在每个哲学家和艺术家笔下,“模仿”一词都有特定的含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未把模仿看作审美艺术的独特本质。  相似文献   

2.
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传统上被认为是哲学中研究美和人对自然、艺术审美感受的一个分支。但是,这种界说对于现代的美学研究来说是太狭窄了。德国一个不太著名的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嘉通(1714——1762年)针对他以前的哲学家们所说的“哲学的感受”或“美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aesthetics(美学,该词来自希腊语,原意是“感知”)。鲍姆嘉通选用“美学”这个词,是因为他有意强调把艺术感受作为一种认识手段。美学是一个没有严格界限的学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是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话,那么人类社会生活活动就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这是因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然而在对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认识上,唯心主义哲学家由于从思维的、想象的、设想的人出发,而不可能研究真实的人类社会生活活动过程;形而上学哲学家由于只孤立地看到某人、某事、某物、也只看到某个人的感性生活活动,而看不到人类实践的生活活动,因此没有也不可能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生活活动有机整体的发展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第一次对人类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作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是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话,那么人类社会生活活动就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这是因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然而在对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认识上,唯心主义哲学家由于从思维的、想象的、设想的人出发,而不可能研究真实的人类社会生活活动过程;形而上学哲学家由于只孤立地看到某人、某事、某物、也只看到某个人的感性生活活动,而看不到人类实践的生活活动,因此没有也不可能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生活活动有机整体的发展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第一次对人类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作  相似文献   

5.
莱布尼茨在《神正论》的“序”中曾将哲学难题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人”或“关于整个人类”的难题(Le premier embarrasse presque tout le genre humain),如“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而另一类则是“困扰哲学家们”的难题(1,autre n'exerce que les philosophes),如“有关连续性和看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主体生成论似乎兼而有之:它不仅几乎关涉到哲学的所有领域,而且还直接关乎“整个人类”或“人本身”、关乎到人的精神境界、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6.
本体论思想是哲学家们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现实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审视和人类在活动过程中的追寻,马克思认为哲学本体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生成的,是“人”的本体。这种界外视角的方法,为人类自身超越性和自为性的实现指出了一条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7.
1 如果把“反映”一词的本义与过去对它的形而上学的理解相区别,那么我们把文学定义为“人类文化的形象反映”恐怕是不成问题的。按通常的解释,“文化”意指人类为完善自身而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成果,而这个过程和成果就是人类对自身本质的不断认识与展现。  相似文献   

8.
一、创造性语文教学艺术涵义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欧文·埃德曼在《艺术与人》中认为:"艺术决非仅同雕塑、绘画、音乐有关。它代表了整个人类智慧发展的过程";并对艺术的本质属性进行了揭示:"艺术是人的聪明才智在自然环境中的体现,独出心裁地使其有助于实现人的种种目的,"如谈话艺术、领导艺术、管理艺术等。由此看来,语文教学是自有其艺术可言的。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传统的理想定义的检讨“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意思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理想”则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概念。但是,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给理想下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张岱年先生认为:“人生理想论即是关于人生最高准则的理论”。也有从社会学角度指出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还有的学者从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角度认为“理想是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和活动的远景”,“是对于未来事物的系统的想象”;理想是“道德的最高者”;“是人们的奋斗目标”;是“体现人们关于至善至美的生活和至善至美的人的观念”等等。如把以上诸种理想定义概括起来,也即理想的一般涵义.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向往奋斗追求的目标。其实这种定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哲学必须把“人”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不仅作为价值分析的出发点,而且也作为科学分析的出发点。文章剖析了作为出发点的人的三类需要和能力,即自然需要——能力、社会需要——能力和精神需要——能力,以及由这三类需要——能力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作为主体的人的内在结构系统。文章进一步分析指出:正是人的需要——能力及其内在矛盾构成了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人是由三类需要——能力构成的活动主体,只有三类需要——能力一起才能构成人的完整的历史活动,因此将人的精神活动排斥在人类活动的“自然历史过程”之外的做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人类使用语言的根本目的在于表达某种意义。但意义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行为,必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受着一定文化的制约。因此,从人类语言的根本属性考察,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形式和建构手段之一。文化人类学认为,语言并不是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抽象的结构系统,也不是发自本能的机械的“刺激和反应”或得自遗传的“天赋”机制,而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性和人本身的一部分。人和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是“符号动物”,而…  相似文献   

12.
技术、技术思想与技术观概念浅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技术的定义有三类 :较权威辞书中的定义、学术共同体的定义、某些哲学家思想家的自行定义。前一类有较强的世俗性 ,后二类有较强的哲理性。技术观是对技术的总体认识与评价 ,而技术思想是对技术的系统化、条理化的观念 ,是在一定的技术观指导下的理性认知过程的结晶 ,是概念与实践性的统一 ,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明确表达的理论形态。国家技术观会指导国家总体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理论界个人的技术思想被国家领导人物接受 ,会影响国家技术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如果对语言取材范围作文化发生学的思索 ,人类语言发生的根本性问题 ,是主客体建构问题。人类的语言活动最初是给万事万物命名 ,这种命名活动 ,就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中产生的。在实践活动中 ,存在着三个要素 :一是主体 ,二是客体 ,三是中介。从发生学的角度看 ,汉语发生的材料源就是这三个要素发出的三类声音 ,当初民将客体发生的声音、因中介而发出的声音以及主体发出的声音转化为汉语的语音符号后 ,汉语便获得了自己的本性  相似文献   

14.
对于艺术未来的忧虑之声不时响起,这一声音也贯穿了西方两千多年的文艺理论史。这一忧虑折射出人类理性精神与诗性智慧持久的对抗。而在20世纪的“诗人哲学家”那里,文艺被视为人类“诗意栖居”的一种方式,成为现代人对抗精神荒芜的一种生存策略。这一生存策略在新的世纪之交被赋予了更深的涵义:艺术成了抵抗大众文化时代媚俗精神的最后堡垒。文艺的未来生存,一方面有赖于人们对其独立品格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它适应新环境的开放能力。大众文化时代的文艺发展,需要一种开放的文艺精神、发展的文艺观念和常变常新的文艺形式。  相似文献   

15.
语言意义是一切语言哲学学说的中心。换而言之,意义问题得到了哲学家极大的关注。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为代表的专名描述性理论认为专名没有涵义,其涵义体现在摹状词或簇摹状词上;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深刻地批判了描述性理论,认为专名经过因果链的传播,在语境的限制下,通过映射体现出专名的涵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分工概念应进一步细化,发掘其更深层次的涵义。马克思所讲的分工概念本身包含着使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合理化的“技术性分工”和“人的分化”两重涵义。所谓消灭分工应该是消灭“人的分化”,而“技术性分工”应该被发扬。  相似文献   

17.
<正> 文学的典型观念是随着人类的艺术实践而产生的,并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不断演变、发展而演变和发展的.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含义.在西方,艺术典型理论是在探讨和总结以刻划、描绘人物为中心的艺术样式(如:古代史诗、戏剧、绘画、雕塑等)的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美学范畴”的概念.“典型”一词,源于希腊文“tupos”,原义是铸造用的模子.同一模子铸造出来的东西,有一种普遍性,所以典型性就含有普遍性的意义.在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它是和“理想”相通的.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诗要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来描写“带有普遍性”的事物.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歌德提出“单一的杂多”①;黑格尔提出“理念的感性显现”②;别林斯基提  相似文献   

18.
“而”在《史记》中作为语用方式有3种类型,其有别于一般的连词“而”,展现出更多功能词的面貌。与常见的连词“而”相比,在某些语境下“而”可用于凸显主观性评价,增强前后文意对比;也可以引介、串联先后两处隐藏因果关联的事件;还可以提点、编排不同的独立事件,起到铺陈叙事的效果。从功能上看,一般的连词“而”侧重于句法手段,这些特殊的“而”突出的是语用手段,应将其视为一类特殊的标记词。  相似文献   

19.
对人类艺术创造活动的解释可以考虑两个基点:一是艺术创造活动的材料和技术层面,一是艺术创造活动的心理和精神层面。从材料和技术层面上看,艺术创造活动同人类的一切技术性活动(包括作为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的生产劳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它本身即是一种实践活动(建筑、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明显的物质特点即是明证)。从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看,艺术创造活动的根本追求是非技术甚至反技术的,它既不是一种简单的造物或制造物品的活动,也同一切造物活动不同。它本质上更接近哲学、宗教这一类形而上的精神活动。艺术与宗教之间一直…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哲学?舍勒认为哲学活动是人的精神介入到本质存在中去的爱的行动,哲学认识是一无前提的自明性认识。胡塞尔认为只有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从同样作为现象学哲学家的两人的哲学观的差异可见,追问哲学“自在”的本质是徒劳的。“哲学”作为一个语词,具有实现其意义的特定语境。哲学家试图对哲学加以本质界定,但我们只有从其理论动机和目的出发,才能恰切地理解其之所谓哲学本质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