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承宗 《浙江学刊》2001,(4):117-122
风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久而成的社会风尚、习俗,是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和语言的诸多方面,各方面的风俗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而统治者的风俗政策,对风俗的形成、转变与演化,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与剧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整齐风俗诚非易事.风俗政策与风俗观念的多样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时期,尽管南北风俗不同又各有变化,但南北风尚处于不断融合之中.民间习俗、文化风气的交流与接近,使其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社会风气的开放性;二是个人追求的自由性;三是文化结构的多元性;四是鬼神文化的兴盛;五是风俗文化显著的地域差异.魏晋南北朝社会风俗和文化的这些特征,使其成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而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又是与南北风俗文化的碰撞和南北民族的融合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
贺苗 《学术交流》2013,(1):35-38
在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上,人们基本上遵循世代相承的各种风俗、习俗、礼俗等进行日常交往活动。正是在日常交往活动和生平情境中,人们积淀起一种礼俗化的、习俗化的、情感性的日常思维类型。从日常交往的内在机理和思维运行方式来看,它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表现为传统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道德规范、自在的活动规则等等,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家庭、家族、村落、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内化于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中,从而形成日常交往的习俗性思维类型;二是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天然情感,即日常交往的情感性类型。  相似文献   

3.
清末资产阶级的移风易俗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育号 《学习与探索》2005,1(3):134-138
社会风俗中的恶风陋俗代表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丑陋的一面,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清末资产阶级从变革政治的需要出发,以西方近代风俗为参照系,对传统风俗的弊端和危害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试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形成了移风易俗的强大舆论,为民国以后社会风俗的革故鼎新作了必要的准备。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就总体而言,清末的移风易俗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取得的实际成效不彰,并没有使传统的风俗习惯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周玲 《唐都学刊》2004,20(5):100-102
饮食习俗在每个民族的文化领域中最具稳定性和独特性。又因元帝国空前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和风俗各异,使饮食习俗显现出多样性与特殊性、开放性与兼容性之特点,作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蔬菜水果,在元剧中因剧情需要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诸如青菜、白菜、赤根菜、芫荽、葫萝卜、葱儿及橙、荔枝之类,展现了元人的饮食习俗,从而可以反观元剧在反映现实生活上的真实性、多样性和鲜活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辽金时期,渤海人长期受异民族统治,与汉、契丹、女真诸族人杂居相处,社会风俗发生显著变异,形成了本族习俗与他族习俗杂揉共存的特征,一方面衣食住等物质习俗的变异十分活跃;另一方面恋爱婚嫁等习俗,却长期按照本族传统习俗发展变化,表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辽朝和金前期渤海人的经济、社会、信仰、游艺等习俗还保留某些本民族的传统特征,到了金朝后期其习俗多已汉化,本族习俗所剩无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不同习俗文化中审美情趣、审美意蕴互相接触、碰撞、交流、渗透的角度,分析唐代长安风俗与西域风俗进行审美化合运动的种种形态;从当时风俗文化发生审美变更的侧面,反映了唐人大胆吸取异域文化精神的襟怀以及唐都文化开放舒展的气象。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 ,妇女应当被看作是社会的一半 ,并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但在男权社会 ,一切传统与习俗往往都是建立在对妇女的奴役基础之上的。印度社会长期存在的童婚、陪嫁、寡妇殉葬及寡妇规范等习俗 ,已经为人们所熟知。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另一种损害女性的习俗。印度古代有一种叫做“神奴”的习俗。“神奴”(Devadasi) ,意思是“为神服务的奴仆”,听起来似乎很圣洁 ,但实际上是特指那种寺庙里的妓女 ,而这一习俗则是一种对妇女的残酷而丑陋的肉体奴役。据说 ,目前印度已经没有“神奴”了 ,这一习俗已经消失多年。但最近有报道说 ,…  相似文献   

8.
习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创造并沿袭的以风俗习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习俗文化是民族伦理文化的集中体现,我国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与汉民族的习俗文化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少数民族的礼仪、信仰、饮食、服饰、居住等习俗文化,蕴含着重要的道德功能。面对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必须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文化建设战略高度来思考,通过综合创新,以寻找有利于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周玲 《唐都学刊》2008,24(3):52-56
元杂剧中因剧情和反映生活之需要,保存了大量的行旅风俗,而这些风俗的描写表现为亦蒙亦汉、亦南亦北、亦古亦今的特点,呈现出元人在民俗风情上的包容性、承传性、变异性诸特色.从剧情上的表现和发展的需要上看,元杂剧中的行旅风俗文化的展示是附着在剧情和剧中人之上的,因而这种习俗的展现不是平面的静止的,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正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生活习尚的描述和表现,才赋予戏剧深广时尚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黄明标 《创新》2012,6(2):83-87
布洛陀是壮民族推崇的"道德神",他倡导社会文明,并创编麽教经书,即"麽经",引导壮族先民革除野蛮社会所残余的丑陋习俗,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麽经布洛陀"对壮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商族很早就有用兽骨进行占卜的习俗。商族是受其起源地及其周围地区固有的较盛的占卜风俗传统的影响,形成了骨卜占卜的习惯。在商族迁徙、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吸收和借鉴周边民族的占卜概念与技术,尤其是商人使占卜与文字结合,把占卜过程与结果书契于占卜的兽骨龟甲之上,形成了商人独特的甲骨文化,为后世保留了大量的早期文明时代的史料,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王海鹏 《唐都学刊》2008,24(6):102-104
明清时期来华耶稣会士为了推动传教事业的发展,对中国风俗进行了认真而细致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中国风俗观.耶稣会士对中国风俗的认知不仅制约着其传教活动的开展,而且对当时西方中国观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战国至秦汉这一长时期的风俗观,概念上以道、法、礼、俗为四重结构,以道、礼、法来衡量风俗之良善与否,儒家最为关注风俗。西汉儒家认为当时最重要的风俗特征,一是民众逐利竞财而轻义,二是官吏多为欺谩而善书的刀笔之吏,内在的人性与外在的制度环境共同造就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汉儒试图以礼乐更化之,礼乐的雅正也是风俗良善与否的标准。以文质论风俗,不论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即汉初所谓的周文之弊,还是出于理论本身的侧重,移风易俗的目的是返归于质。但越强调质的优先性,就越削弱历史循环结构的合理性。进而言之,法家以法作为标准,以赏罚作为手段来齐一风俗;道家反对一风俗本身,无为而治;儒家认为他们对于风俗的改善于事无补,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影响着回族的思想、习惯 ;回族习俗有着其独特的内涵 ;分析回族习俗的精神精髓 ,利用回族习俗的优点 ,发现习俗与法律的共性 ,促进习俗与法律的有效揉和 ,是回族地区法制建设的永恒思路  相似文献   

15.
路海潮 《唐都学刊》2004,20(5):30-33
西汉开放气象所呈现出的逐利、奢靡之风在于政治经济之需与习俗固有的延续性、排斥性所致,受到冲击的儒学使其在理论体系和内容上汲取糅合诸派之言与民间风俗,拓展经义阐释的理论空间和社会信纳的实践层面,由此推动理性的开放气象走向极盛。  相似文献   

16.
正贴年画,是中国人迎接农历新年的一项传统习俗。而年画这种完全出自民间的艺术形式,也因其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意义非凡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中国传统美术和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俗。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主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民间风俗习俗化  相似文献   

17.
殡葬改革,是一场充满困难与挑战的社会风俗革命,它面对的是传承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丧葬习俗.正因如此,殡葬改革工作注定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农村殡葬改革更是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8.
社会风俗,作为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具有相当稳定的传承性。但是,当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革时期,新颍的生活方式不断冲击传统的社会风俗。变异性把时代的标志,渗透入历史的延续。本世纪上半叶,古老的都城北京,随着封建皇权的崩溃,加快了走向现代都市的步伐。民国时期,古都北京的社会风俗,无论是岁时庆祀,还是家族民俗,乃至生活习俗,都呈现出变异的趋势。尽管这种变异的动力不够强劲,但仍鲜明地印上了时代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的风俗小说潮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俗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极富成果的一脉。它以《大淖记事》、《芙蓉镇》、《烟壶》、《美食家》等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之作揭开了新时期文学最为色彩斑烂、深蕴民族特色的一页。促成小说家们选择这条道路的因素是很多的,并且因人而异,但是大致说来有如下原因: (一)开拓题材领域,扩大小说表现生活的功能。可以说,风俗是容量最丰富的创作素材之一。风俗的形成不是依靠某些单纯的力量,它是各种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地理因素的合力而致,其间必能开掘出含量丰富的生活之矿石。同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相似,风俗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把握住它,在某种意…  相似文献   

20.
善良风俗在诉讼调解中的适用体现了司法的能动性,对促进诉讼调解的效率,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系当事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善良风俗在我国目前还处于非正式法的渊源地位,因此法官不能直接对其进行适用,而应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理性地选择。在诉讼调解适用中善良风俗应满足能动性、合法性、合理性的要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区分善良风俗地域性和民族性,并根据具体案件的性质和内容具体分析,选择相应的善良风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