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口死亡一直是人们研究人口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人口死亡的统计与分析对于促进人口、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对于制订社会保障政策和卫生工作规划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就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0%的死亡资料,参考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死亡资料,对我国人口死亡年龄分布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的年龄和死亡年龄分布,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于其它省、区的特点——逢5、逢10的堆积。笔者根据该区第三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予以整理,研究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年龄逢5、逢10的堆积,有三个特点。第一,堆积早在25岁便已开始,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愈加显著。以逢5、逢10年龄为基数(100.0)计算的相邻年龄比重,在50岁之前,都在50%以上(最低为51岁的50.5%).50岁以后,降到71岁的31.5%,继而又降到91岁的20.8%。  相似文献   

3.
王立剑  刘佳 《西北人口》2009,30(3):24-28,34
探索分城乡、分年龄的人口预测方法对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规避未来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风险具有基础理论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定性描述了统筹城乡的人口预测思路,据此对人口发展方程进行了改进,构建了考虑人口城乡迁移和人口区域流动因素的人口分年龄预测模型;运用陕西省的人口数据进行了参数设定,对2008-2050年陕西省城乡分年龄人口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陕西省总人口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人口高峰年为2037年;城镇人口数总体上升,农村人口数总体下降.  相似文献   

4.
米红  贾宁 《人口研究》2016,(1):22-37
以往文献对中国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的估计缺乏深入、微观的研究.文章基于改进的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以官方统计的分年龄别死亡率数据为基础进行回推,重构"大跃进"时期我国历年单岁组死亡率,并逆向预测估算在假定没有饥荒的情况下,"大跃进"时期正常状态死亡人口数量.继而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当时总死亡人口的估计,对因饥荒而导致的"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估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跃进"时期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主要发生在1958~1961年间,如果不发生饥荒,则4年正常死亡人口介于4339 ~4385万人.由于饥荒的发生,非正常死亡人口介于1624 ~2337万人.评估分析表明,"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估算中值不会高于1980万人.  相似文献   

5.
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叫人口中位年龄。一个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就是把该人口各个年龄的人数,按照年龄的自然顺序,自小到大依次排列,其中能够把全部人口平分为两部分的那个年龄,即是该人口的年龄中位数。计算人口年龄中位数,通常利用下列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中国1990年“四普”1%抽样数据,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全国及其城乡和六大区域不同婚姻状况人口死亡率的水平和模式,通过对比分析,给出了全国及其城乡和六大区域不同婚姻人口死亡率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婚姻人口的死亡水平和死亡模式差别较大,婚姻因素对人口死亡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分死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文章分析了21世纪初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并对死因进行分类,对分死因类别死亡率及其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分解了每种死因类别对平均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并利用去死因生命表,通过分析去某一死因类别后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各死因类别。  相似文献   

8.
人口死亡力的因子分解及其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分析了现有人口死亡模型的各种形式的基础上,以死亡的直接度量形式为目标,构造了两种新的死亡模型。新模型的特点是:(1)设计了使它能适合作各种人口分析的模型变量;(2)把模型分解为基本部分和波动部分,其中基本部分规定了死亡力的基本大小,它可分解为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和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两种死亡力,具有简单、确定的函数形式;波动部分随死亡水平、死亡类型与死亡分析的需要,可以有各种形式。因此模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适应各种场合,并且具有很高的精;(3)用模型对一些人口死亡现象可以作合理的解释。本文还解释了人口学上两类死亡模型的关系,并揭示了人口死亡间接度量模型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农村人口流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双重作用。合理的人口流迁,极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只有不合理的人口流迁,才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农村人口流迁的积极作用,消除或减少其消极作用,关键在于人口流迁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卫  宋健 《人口研究》2006,30(2):84-88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是过去生育率、死亡率变化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人口变化。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正在经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正在影响着中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过去20年来,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转变的主要特征是人口老龄化和出生性别比的升高。未来20年里  相似文献   

11.
m 卜 N N 一 一 汕m 卜NN 一 一 汕 m 屯 N N~卜 Momm门och一ow omum口mo口W 0mmmoch口o wql hl 11 l ol 回 om卜N卜饲0叫,Tgnchpebo一卜o叫·丁Qm卜N卜一o 一。 卜 杠 内 杠o仁 叶 一卜牡归0 卜 吓’卜 卜一卜o牡 一 % HN—— 闰N 叫N 一 oNN 凹 o u N 卜 0ohtoChtopeto, po oopedeqchpepe po boweopOOgntototo oh 7N卜mmo闰一 凹 凹DN凹ooN口卜 一bo二一afo& & q0OOo”oO1u··i…·.·o一贞卜o卜乙乙 己d。~c000mo~- ~ oocorococom口o coo口臼6b66&o 山\一0“00Neq口间 一u口0一o卜口叫 Q内口坝…N一饲 牡 口/ pepepewe…  相似文献   

12.
13.
家庭类型的划分有按照户规模的分类、按照户内代数的分类、以及按照家庭模式(如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的分类.在我国现有的普查资料汇总中,只有按户内人数和户内代数进行划分的户数分布,而按照家庭模式的分类至今尚未成为普查汇总表的内容.在家庭户研究中,仅仅将户数分类不能满足需要,还应该取得按不同户型的人口分布情况.根据按户规模分布的户数可以计算出各种规模户的人口数,但是所能提供的信息仍然十分有限.户规模只注重了户内的纯数量关系,而按户内代数的划分考虑了代际关系,按户模式划分则能更好地揭示户内的人际关系.本文尝试以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5%再抽样数据带进行按户内代数分类的人口研究,包括将人口按性别年龄以及户主状况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解韬  任拓宇 《南方人口》2020,35(4):17-27
本文描述2000年以来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动特征,并探讨了产生变动的人口学因素。研究显示,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在下降,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受教育年限在提高,就业人口总量逐年上升,但增速明显放缓。就业人口集中在第二、三产业。省内各区域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处于较高水平,区域内比重的差距在减少,说明人口流动更加合理有序。研究显示,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动受到常住人口规模、人口转变、人口迁移流动和劳动参与率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用中国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分年龄性别人口构成数据,经移动平均修匀后分析了两性高老龄各年龄队列人口在相邻普查期间的死亡率及其差异随龄变化,以及历次人口普查高老龄组年龄别性别比,结果表明,两性死亡率随龄迅速上升的趋势进入90岁以后的高老龄组将变缓、变平甚或下降。老龄组男性年龄别死亡率始终高于女性的现象,进入高老龄某一阶段后差异逐渐缩小,甚至低于女性。结果预示,尽管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低于女性,但并不表明男性的生理寿命低于女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 ,在人口死亡现象和研究方面有一些新的内容值得注意 :(1 )人口寿命的延长趋势。发达国家的人口寿命增加的幅度虽然很小 ,但还有所增加 ,人口寿命增长是否有极限 ?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寿命一度增加很快 ,但现在已放慢了速度。今后世界人口的寿命将如何变化 ?(2 )从人口死亡到人口健康的研究。随着人的平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 ,不健康的人群绝对数和占全部人口的相对比例也增大。人们对生命质量的关心 ,呼唤着对人口健康研究的重视。 (3 )环境对人口健康 ,人口死亡的影响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 ,已危及到人类的自身的生存。环境公害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几乎无人能够幸免。 (4 )“安乐死”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 ,自然死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结束生命的唯一合理形式。这个理念现在受到了挑战。关于安乐死是否合理牵涉到现存的人性、伦理、道德和法律等诸多方面 ,要判断是非 ,可说是世界上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7.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人口年龄构成最完整的表示方法自然是按每一年龄组的人口比重来计算。但区分为0—14岁(少儿人口)、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三组,更能集中说明人口年龄构成和社会经济的关系。近二十年来世界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和2000年的预测,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8.
1959~1961年中国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采用人口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以县级政区为基础,以虚拟的"府"级政区为单位,重建1959~1961年中国各地非正常死亡人口数。计算结果表明,1959~1961年中国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3 250万。将1959~1961年的分府死亡人口与1851~1875年的分府死亡人口进行对比,可知两个时代的人口非正常死亡呈强负相关。文章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民间关于饥荒的"历史记忆",而与各个区域人均拥有的资源及粮食无关。  相似文献   

19.
年龄是最重要的人口特征之一,年龄堆积现象直接影响着人口年龄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也影响着对人口状况的分析。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比较严重,且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P04项目“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课题”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分析”子课题组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合作,对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状况进行了研究,本文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并就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的来源和规律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人口死亡水平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各国的人口资料,使用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这两个关于人口死亡的重要指标,比较中国和世界 人口的死亡水平和变动趋势。根据各国的人均收入,揭示人均收入和平均寿命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