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儒家外王之学存在两条不同的理路:一条重视内在道德修养,强调由内圣开出外王;另一条重视外在礼仪规范,强调直接从外王入手,实现王道政治。今天应对这两条外王理路给以新的现代定位。  相似文献   

2.
<五经臆说>是阳明先生于龙场留下的重要佚著,但无论是古本<王文成公全书>还是今本<王阳明全集>,均只见其一十三条而未见完絷.其中<春秋左传>之"元年春王正月"条与<易经>中"贞"一条,阳明对之作了疏解,充分反映了阳明"龙场悟道"之初"以经注我"并"甚觉吻合"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在建构方向上都是以文哪学活动中的主体问题为思考原点的,目的在于使主体的自由在各自的理论视野内得以确证和伸张.因而,事实上,二者遵循着主体伸张的同一条文学理论建构理路.它们是在这一建构理路之下有着密切关联的两个环节的理论书写.揭示具体文论形态建构的"内在理路"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为什么要有理想信念、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怎样生成的和新时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诉求是什么?"提出这条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的逻辑理路,是对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只强调要"信"、没有解决"为什么要信"和"怎样去实现信"问题的突破。这条逻辑理路,既符合理想信念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人的理想信念培育规律,是当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5.
论儒学现代转型的两条基本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表现出了两条基本的路径:第一,突显儒家思想的超越性意义;第二,强调儒家思想切入并导引当代社会人生的现实性功能。前者在强调儒家思想的宗教性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这又可区分为在外在形式上力图将儒学改造成为某种制度化的宗教和注重从内在精神上阐发儒家义理的宗教性特质两个方面。后者在现代新儒家力图涵摄科学理性精神以"内圣开出新外王"的理论努力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儒学的现代转化之所以呈现出上述两条基本的路向,既是由于儒家价值系统确实具有"超越"与"内在"两个向度的基本功能,也代表了儒家立足于自身的思想传统面对现代中国之时代问题的挑激而做出的回应。  相似文献   

6.
叶平 《中州学刊》2007,(6):150-154
古代学术包含在古礼之中,被后人分为内圣与外王两部分。宋儒试图恢复古礼,并从古礼中受到启发,极为重视古礼中"内圣"的部分,以及其中的"义理"。他们以"礼"为"理",发展出一种道德性命的学说,并以这种学说配合内心的修养功夫,试图从中开出"外王"来。  相似文献   

7.
荀子主张通过一种礼乐政治来建构一种德性生活秩序,从而实现"明分使群"的社会生活。按照"原先王"与"法后王"的致思理路,荀子展开了礼乐政治之"道"和"政"的基本架构。在这一基本架构上,荀子探讨了"有位之人如何实现有其德"和"有德之人如何实现正其位"两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旨在针对"内圣"与"外王"这组概念,对比于"新儒学"与"后新儒学",做一总的回顾与思考。当代新儒家不同于以往儒家的"内圣"直通"外王"之道,改而强调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特别经过一"良知的自我坎陷"以开出"知性主体",并以此而开出现代化的民主、科学。我则以为应该有一大进展,这是经由"新外王"的学习,进而启其"内圣",有一新内圣之发展可能。这些论题将涉及于"方法论之本质主义"与"方法论之约定主义"的差异;另外,也涉及于"历史的发生次序"、"理论的逻辑次序"、"实践的学习次序"三者的差异。本文首先溯及于1990年代以来所引发的思考,对比地呈现出"后新儒学"与"新儒学"的总体异同。再者,指出第三波的儒学革命主张的是"民主宪政,公义为主"、"多元而一统",此不同于往昔第一波之"宗法封建,人伦为亲"的"大一统",也不同于第二波之"帝皇专制,忠君为上"的"大统一"。在此新局下,当有一崭新之思考也。吾人以为,儒学该从"道德的形而上学"转为"道德的人间学",由"心性修养"转而强调"社会正义",在重视"君子"之前,更得重视"公民"这概念。这已经不是如何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思考,而是如何在"新外王"的学习过程里调理出"内圣",并由此"新内圣"再调理于"新外王"之中。"内圣"与"外王"是交与为体用的,这种"两端而一致"的船山式思考,正是后新儒学思考的特点之一。梳理传统,面对"血缘性纵贯轴"三纲之限制,解开此中所涵之"道的错置",经由"公民"与"君子"之对比与厘清,朝向"公民社会"之建立。从"内圣─外王"到由"外王─内圣"的结构性转换,是伴随着儒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而开启的,这是儒学不得不要有的转化与创造。  相似文献   

9.
自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以后.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学都在不同程序上倡导“内圣开出外王”,认为内圣是外王的本体,外王是内圣的发用.外王是由内圣曲通开出。按此理解,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便是一种因果上的体用关系。这实际上是取消了或者说化解了外王儒学,使外王儒学只有其名而无其实.使儒学长期郁范于个体生命的狭窄领域,而不能作用于政治领域,从而把儒学从一门创世之学变成为随世之学。这大大缩小了儒学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儒学烙上了“终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的历史讥评。要建设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原始儒学中的外王之学是一笔独立的思想资源,而要借鉴这笔资源,需要我们就原始儒学的许多方面作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内圣与外王是原始儒学中各具独立性的两大组成部分。鉴于在儒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外王之学的漠视和化解,文章具体考察了孔子为王的历史真相和王学义理.并认为当政治失序之时,孔子关注的重点是在外王而不是在内圣。他对新型君子的设计,同样强调必须具备政治能力。  相似文献   

10.
《老子》"道生物"简要流程"道→一→二→三→万物",可导五条基本理路:一是《文子》的法化理路,证圣王政治;二是《庄子》的言化理路,证人生真知;三是《易传》的数化理路,证象数系统;四是《淮南子》的气化理路,证宇宙生成;五是《指归》的神化理路,证自我本体。法化政治是最初完型,言化真知是丰厚意蕴,数化系统是明晰表征,气化生成是发展主干,神化本体是存在根系。由此推其理则、真知、太极、本根、自我的"道",经"生"的法化、言化、数化、气化、神化,明"物"的事务、话语、大体、枝节、众生。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41-45
关于"德性"与"位"的关系,孔子主要强调德性修养对"位"的前提性和先决性。孟子的"仁者得位"的政治主张则认为,由于"德性"与"位"的关系只是一种应然而非必然的关系,"德性"修养也即"内圣"并不必然开出"位"的"外王"实践。因此,在孟子"仁者得位"的理论架构中,对德行修养的关注让位于对"位"的重视,"位"成为德性修养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德性修养自我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方式和途径。进一步看,孟子认为,要实现"仁者得位"这一理境,唯有"王"位才是最根本的方式和手段。而"内圣"与"外王"的高度统一成为孟子"仁者得位"思想的理想之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以往儒学由"内圣"到"外王"的思考做一逆转性思考,而指出从"外王"到"内圣"的一个崭新可能.作者多年来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来诠释中国传统社会,并提出批评.作者指出,原先"从‘内圣'到‘外王'"如何落入以"心性修养"为中心,而遗弃了"社会公义";相反地,从"外王"到"内圣",则不再是"大公无私",而是"公私分明",对于"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始有一恰当的衡定.笔者认为这是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关于制度变迁,有三种分析理路。一是演进理性主义的理路,它认为各种制度不是人们刻意设计的结果,而是通过人们的交往合作行为的积累逐步演化而成的。二是建构理性主义的理路,它认为各种制度是人类理性设计的产物。三是实践理性主义的理路,它既承认人类社会的演进性,又同时认为具有主体精神的人类总是可能利用历史积累起来的人类实践成果,而不断的超越他们的活动条件,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解这三种制度变迁的分析理路,有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有利于我们既坚持实践理性主义的理路又吸收其它两种理路的思想成果,有利于推进我国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等问题的探讨与解决。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也成为中国现代美学阐释的对象,并且转化为现代的美学范畴,演变成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核心概念。中国现代美学中的意象概念阐释与意象理论建构是多元化的,大体可以归纳为三大理路,即中国古典美学理路、心理学理路和现象学理路。第一条理路基于中国美学传统对意象进行阐释,它还原了意象范畴的本源意义,明确了意象的基本性质以及在中国美学体系内的位置、与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为意象范畴进入现代美学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二条理路是对意象概念做心理学的阐释,它揭示了意象的心理学内涵,使得意象概念具有科学性,确立了审美意识在一般意识结构中的定位,为心理学美学乃至于一般心理学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第三条理路是对意象范畴做现象学的阐释,它揭示了中国美学的现象学特性与意象理论的哲学根据,为审美现象学的建立甚至一般现象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意象研究的多元理路,证明了意象范畴内涵的普遍性和深刻性,它可以沟通古今、中外美学,为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作为国家投入少、资源稀缺的浙江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少奇迹.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进行探讨十分必要.分析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内在理路和内涵表现,对浙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彭小明 《兰州学刊》2005,(1):302-304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2001年、2003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先后的颁布,教育思想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课标"视野下,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原则也要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七条新的原则:重视工具理性与强调人文内涵相结合原则,强调教师主导与强调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相结合原则,强调智力开发与强调非智力开发相结合原则,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与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原则,注重课堂语文学习与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与强调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7.
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强调"处中而忘中"、"三绝兼忘",既表现为双遣双非,又表现为双照双非,既强调要避免思维偏执、封闭和停滞,又强调境界的不可穷尽性.成玄英把道教修道成仙之路从外引向内,使道教的关注重心从形而下之术转向形而上之思,从追求长生不死转向追求精神超越,拓展了道教从人的内在心性去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哲学新理路.  相似文献   

18.
将告子提出的仁内义外解释为内外道德律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将《五行》的德之行与行的双重表达法解释为仁内义外表达法的特殊形式,因而断定子思坚持仁内义外说,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而如果我们从德性实现方式的角度来理解子思的德之行与行的双重表达法,就可以得出,子思坚持仁义内在说和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两种德性实现方式的论断。这一论断也许更符合思孟学派与子思本人的思想理路。  相似文献   

19.
陈孝忠 《河北学刊》2012,32(2):189-192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传统儒家便面临着一个现代转化的问题,新儒家在重建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过程中选择了民主作为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核心工作。民主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在制度层面上,古代中国的君主世袭制度无法摆脱一治一乱的循环局面,要打破这一局面,唯有系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在文化层面上,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民主思想的因子,而只有发展民主制度才能使人们真正树立起其道德主体的地位,儒家所倡导的天下为公、人格平等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新儒家剥离掉传统制度而强调心性之学的重要性,认定中国文化为一活的"客观的精神生命",这正是由"内圣"开出"新外王"思想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0.
揭开环境权的面纱:环境权的复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钢 《东南学术》2007,(3):136-142
中国大陆关于环境权的讨论已历经了25年.虽然学者们似乎观点迥异,但是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理论倾向,即"对号入座的理路".这种"对号入座的理路"在特定时空下确实具有合理性,但是在广阔的时空内就不再精准.本文试图整合各种关于环境权属性的观点,建构一种不同于"对号入座的理路"的"综合的理路".环境权应是由不同权利形态的权利组成的权利群,是由不同权利样式因素构成的权利束.当下中国环境立法应当确认公民的环境救济权,检察机关的环境公诉权和非政府环境组织请求行政救济和诉诸司法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