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7年8月中旬,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召开了题为"‘于丹现象’的文化思考"座谈会。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又一经典范例的"于丹现象",凭借其内部蕴涵着的多重文化意义和文化思考,让它迅速越过了文化娱乐界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近年来中国一个重要的思想事件,乃至社会事件。文化哲学该如何去对这样一个文化事件进行深度理解,该如何面对商业利益和大众媒体对文化世界的僭越,如何以此省思我们的当代文化处境和文化问题?成为了每一位学者在座谈会上热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意在通过对"于丹现象"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化世界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希望这一探讨对深化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能起到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力求本着一种平等对话的精神,合力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共谋出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结合陈刚的《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的内容上,关注中国不同时代背景下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彼此之间的互动,深入分析中国的文化发展经历了70年代的精英文化"一枝独秀"、80年代到90年代的大众文化崛起以及新世纪以来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并带来新的消费主义的几个主要进程,认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较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进行的,不同的文化发展轨迹与新的社会结构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文化上出现的全球化现象并非仅能导致趋同化,它同时也使各民族文化保持多元发展走向.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后,文学正朝泛化的方向演变,文学的地位、文学的魅力、文学的载体乃至文学的运作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百家讲坛>的成功告诉我们:社会需要鲜活真切而又具有时代性的人文科学,人文传达的理念、品味与手段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大众媒体迅速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成为当下话语生成的新力量.作为鲁迅经典形象重构的主体之一,大众媒体在主流意识形态、学术研究界之外自觉充当了让鲁迅通往大众的桥梁.“孔庆东正说鲁迅”即是借助电视媒体参与鲁迅经典形象重构的案例.然而《百家讲坛》所塑造的“鲁迅”是何种形象,有哪些特征,又存在何种问题,这进而让人思考经典普及大众的最优方式.  相似文献   

5.
《了犹未了》主人公齐思逸是精英文化形象的代表,该小说旨在通过他在大众文化盛行的背景下传播精英文化。齐思逸在精神上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一脉相承,“以天下为己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他以精英文化形象承担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发挥着价值范导的功能。在表现手法上,主要以梦境和对话来描写其心理。另外,该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也从侧面说明了齐思逸代表着精英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6.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文化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消费社会的到来相应,思想文化领域也会发生深刻转型。消费社会语境下的文化具有显著的商品性、大众性、娱乐性和弱意识形态性。当下中国消费社会性征日趋显现,公益性文化向盈利性文化转型、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文本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三大形态的文化转型,在当下中国尤其值得关注,文化转型和重建呈现"和合"趋势。与此同时,文化启蒙、文化纬度提升成为文化发展的强烈欲求。在消费社会语境下,推进当下中国的文化转型,需要着力做好繁荣大众文化、振兴文化产业、改革创新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百家讲坛》对文史哲类课程教学有如下启示:其一,教师应善于设置问题,牵引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去思考。其二,教师应懂得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来表达见解,尽可能地为课堂注入活泼泼的生命。其三,教师应适当运用影像化的多媒体技术,改善教学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价值选择困惑现象的文化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主导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自身的状况及其相互之间存在的离心力造成了价值迷失的现象,即现实价值选择的困惑和终极价值的迷失。本文认为走出困惑的希望在于文化合力的培植。  相似文献   

9.
从一般的教学方法论的角度去借鉴《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并向《百家讲坛》学习从更深的层面去满足受众的伦理诉求;在传播形态方面,《百家讲坛》对原生态的学术讲授结构进行了解构,其视频拍摄和制作手法非常精良,有力地促使了该节目在电视和网络上的成功传播,而相比之下高校的文史类网络课程视频资料则普遍做得简陋而粗糙,为此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借鉴,努力推进文史类公选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有感于自己所熟悉的工人阶级文化因美式文化的侵蚀而堕落腐败,出生工人阶级家庭的霍加特在1957年写作了《识字的用途》,希望以此来唤醒当时的工人阶级重回"最美好的时代"。他充分利用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生动逼真地还原了那一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文化氛围,让人们再次感受到英国工人阶级文化的内在生机,同时在一个号称"无阶级"的社会中,为工人阶级找到了自身的存在感。由于种种原因,该书的研究价值被大多数学者忽略了,但它对早期的大众文化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构成了文化研究的真正开端。  相似文献   

11.
在后现代语境下,西方主要是英美,其文化研究和批判的对象不再是“精英文化”,而主要是大众消费文化。大众消费文化随当今传媒起舞,颠覆了艺术领域隔离于大众文化其他领域这一固有观念。文章试以当代音乐剧《歌剧魅影》为例,探讨后现代语境下的大众消费文化镜像,并对当代中国大众消费文化镜像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凡是真正用思想写作的作家都会穿越现实关怀的层次追问隐蔽在现实背后的人的存在的本体性意义。鲁迅及其作品有这种飞升的品质,当代作家北村也承续并衍发了这一品质。该文旨在从存在观的视角对鲁迅和北村两位作家的同名小说《伤逝》进行解读,认为虚无绝望是两个作品立意的根基,也是作者言说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爱情故事是言说虚无存在所假借的一个命题。不同的是,二者在探察最终的精神企盼时有不同的指向。  相似文献   

13.
光绪十七年,哥老会在长江中下游沿岸城镇开展了一系列反对外国教会的斗争,史称“长江教案”。斗争最初发生在扬州,后迅速蔓延到芜湖、江阴等地。与以往教案不同,在“长江教案”中,哥老会不仅把斗争矛头指向外国教会,而且也准备对清王朝进行“武器的批判”,从而把反对外国教会的斗争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4.
该文采用实地观察、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方法,对不同地区社会用字规范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当前社会仍然存在写错字或别字、使用繁简字、滥用谐音字等不规范现象,并就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五点对策: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增强监管力度;扩大工商行政审批范围,细化《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加强宣传,强化正确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开发新技术,净化语言环境;全民行动起来,彻底进行一场不规范用字的大整改运动。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语境下的社会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而市场的扩张需要消费的支持,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市场的最大化导致了消费的最大化,催生了消费社会的出现。消费社会的产生使消费文化得以产生,由于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具有了绝对话语权,商品拜物教逐渐让位于符号拜物教,消费的异化使社会异化现象更加严重。本文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内涵及特征,分析和揭示了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物——符号拜物教的精神实质及形成原因,进而说明消除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对于已经进入消费社会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巴东神农溪旅游业的发展历程证明:纤夫文化资源在巴东神农溪旅游业中居于重要地位。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当代社会现状,充分利用纤夫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对发展巴东神农溪旅游业及构建巴东和谐社会具有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性假设,不仅仅制约着人们的管理实践活动,同时也决定着激励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学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师是"文化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体现了"人是文化的动物"的理念,也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明确以数额较小财物为目标实施盗窃而误盗数额较大财物,但实际违背行为人意志的,属于对象错误而非对象偏离,不能认定行为人具有盗窃罪犯罪故意。对象偏离不是客观要件错误,不影响行为故意的成立;而对象错误可能构成客观要件错误从而成为排除行为故意的根据。犯罪故意是指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一方面,犯罪故意在行为人的行为中,而不只是在行为人的头脑里。另一方面,行为人的行为是犯罪故意的表达过程与实现过程。对故意犯罪而言,主客观相统一,正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