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印度从其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出发,对本国的战略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西进"战略即是其中之一."西进"战略是印度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为印度开展积极的邻国外交创造了有利条件.印度实行的"西进"战略有其历史因素和文化背景,而美国对南亚战略的调整也对印度的"西进"战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印度的"西进"战略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
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印度教与印度民族主义相结合产生了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印度大国理念的形成.印度人民党上台以来,改造了印度教传统思想文化,以"大印度主义"为新印度教思想文化特征,努力把印度建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遥远的近邻"——印度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中国形象在历史时段上分为古代与现代,古代的中国形象出现在神话与信仰的想象关联中,印度与中国、中心与边国的对立等级关系是由佛教信仰确立的.现代的中国形象出现在西方现代性的想象关联中,印度与中国同样成为边国,西方是中心,其差异与等级的关系是由西方现代性确立的.中国或者是与印度分享所谓"亚洲共同性"、"东方精神"的"东方兄弟",或者是在西方现代性世界秩序中,与印度竞争、对峙、排座次的东方对手,中国形象与西方形象同时作为他者,完成现代印度"自我东方化"与"自我西方化"的双重身份认证.现代印度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层意义:第一层是知识论的,第二层是意识形态的,第三层是话语理论的.  相似文献   

4.
在印度"东向"政策第二阶段实施过程中,积极参与地区安全事务成了其显著特征.印度全面进入亚太,必将引起该地区权力分配、利益分配的新变化.与此同时,印度的安全观念和战略意图却模糊不清.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印度仍会继续在"多极化亚洲"目标的指导下开展大国平衡外交,其走向将直接影响亚太安全格局与中国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5.
中印边界战争是印度政府长期推行扩张性"前进政策"的结果.在认知理论的视野下,印度基于对前进政策的认知所作出的决策和行动,使中印边界问题从一场外交争端发展为冲突进而升级为战争.印度对前进政策的认知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在诸多因素中,信仰、环境、学习过程等则是影响印度决策者认知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印度至晚到公元前二世纪就已开始往来.张骞通西域,曾在大夏见到经中国西南传到印度,又由印度传到中亚的"蜀布"和"邛蜀杖",说明当时中印两国就有了陆路的交往.海路方面,汉朝使节曾航  相似文献   

7.
刘斌 《兰州学刊》2007,(8):41-44
近年来,"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论调有所抬头,美国、日本和印度是炮制和散播中国军事威胁的主要市场.纵观国际社会的发展,"中国军事威胁论"是缺乏事实依据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在军事上没有威胁世界和地区安全,美国、日本、印度三国鼓吹和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背后是他们妄图建立世界和地区霸权的图谋以及实施对中国的战略合围.  相似文献   

8.
印度式经济增长:基于"印度式民主"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衡 《社会科学》2007,(7):86-97
与中国式增长比较,印度式增长尽管缓慢,但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且具有较高增长质量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印度式增长并没有失败,问题在于印度所谓"最大民主国家"的民主制度的实践形式和方式存在较大问题和缺陷,印度式的增长,本质上是在分权与集权、民主与种性、竞争与低效、世俗与宗教、开放与保守并存的环境下缓慢成长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印度式民主"的实践方式在客观上造就和决定了"印度式"的经济增长,而印度式增长又宽容和成就了印度式民主,二者共同维系和支撑着印度经济和社会在长达半个世纪以来缓慢但却稳定而又正常的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印度石油外交合作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一般的逻辑,中国和印度同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对外来能源与日俱增的需求和依赖使得两国激烈争夺世界能源市场的可能性大增,"零和"博弈才应是可能的结果.但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合作共赢成为双方特别是印度外交政策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0.
李好 《天府新论》2004,(Z2):29-30
印度和东盟领导人已同意在未来10年内建立"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目标的确立,意义重大.它将对亚洲地区国际经济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印度经济改革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经济实力已无可争议地领先于印度.中国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更为丰硕的经济成果,主要应归功于改革惠及广阔的农村地区、对外的深度开放、"发展型政府"的作用以及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等诸多因素.但印度经济改革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如重视发挥本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民主体制虽然效率低下但是也为保持改革的公正性和限制政府的非理性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此外,印度也更为注重对本土企业的培育等.这些都是印度的长处所在,值得中国在未来改革中认真地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印度与中国台湾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推行"面向东方"的务实外交政策,中国台湾成为其外交对象之一,印度舆论界出现了加强与台湾关系的呼声,印台关系引人瞩目.回顾印台关系历史和现状,探析印台发展关系的意图及可能走向,可以加深对中印关系中的"台湾因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不少学者认为,印度传统文化有利于印度的社会转型,譬如,印度文化中有许多适应现代社会的哲学精神,包括惯于争鸣的宗教传统,容忍异端的价值体系,立足世俗的公共理性,质疑一切的证辩精神等等.本文从深入解析印度式民主的文化渊源,以及深受印度教影响而形成的"印度价值观"入手,探讨这些相关资源在发展过程中能否为印度带来软实力的问题,以便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中印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威廉·琼斯在印度文学研究上坚守人文主义学术传统,以一种超前的世界文学视野和文化多元性理念来观照梵语文学并给予同情理解,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定型思维.他从莫卧儿帝国的文化压制和婆罗门阶层的知识垄断中发掘出大量古代梵语典籍,奠定了英国的印度学的重要基础,并在欧亚大陆上产生了两个深远影响:打破了欧洲人对印度文学的无知,启迪了赫尔德、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激发了印度人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文化革新运动"孟加拉文艺复兴"的兴起.然而,琼斯又受专业主义学术潮流和殖民主义力量的裹挟,他的印度法律研究沦为了殖民统治的附庸.琼斯印度学为当今东西方之间的跨文化理解与交往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镜鉴.  相似文献   

15.
印度的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战略是印度大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与中亚和印度的特殊地缘关系,印度的中亚战略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产生影响,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减少这种影响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维护好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争取实现中印在中亚地区的"共赢".  相似文献   

16.
王善英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106-110
马克斯·韦伯基于对世界诸宗教伦理的研究目的,在考察了西方的新教伦理和中国的儒教伦理之后,接着考察了印度的宗教伦理,主要是印度教伦理.韦伯认为具有传统主义、仪式主义、拒世主义、禁欲主义、神秘主义以及冥思、巫术、偶像崇拜等理念的印度教伦理,没有能像西方的新教伦理那样,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并进而促成其理性主义的兴起,反而对理性主义产生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万伟珊 《船山学刊》2021,(6):98-110
谭云山是现代著名学者,为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他在中国发起创建中国中印学会,又与泰戈尔一道创建了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并以此为平台,在印度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播中国佛教文化以反哺印度,为促进中印睦邻友好关系几乎奉献了毕生的精力,被誉为"现代玄奘".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现存文献中对谭云山一些事迹记载不详,甚至完全阙如,导致研究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新发现的文献资料,中印学会创建动议的提出者应是清末报人后潜心研究佛学的安徽怀宁人何雯.泰戈尔也"本有斯意",而后与泰戈尔结识的谭云山则为具体落实者.关于中国中印学会的成立时间,经过考证,应是1933年而非1935年.谭云山为主要创建人的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和中印学会为中国文化在印度的传播,增进中印两国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邵学海 《江汉论坛》2002,2(6):47-52
《战国中期曾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的见解,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它在学术上取得的突破将是多方面的.但是印度佛教遗迹与有关文献证明,公元前孔雀王朝不曾塑造佛像,所以战国中期不可能有佛像传入楚国.其次,该文立论所依据的两件漆木雕刻,与印度佛教造像没有内在的联系.此二件漆器与印度的妙音鸟、莲花座,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故"佛像入楚"的观点难已成立.  相似文献   

19.
印度禁止嫁妆的法案从颁布到现在已近50年,但是,印度并没有有效地阻止妇女所谓"厨房事件"的频繁发生,各地大量报道的有关妇女被焚烧、被杀案件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妇女因嫁妆而伤亡的案件不断发生与印度的文化传统、社会变迁密切相关,这种矛盾的现象也说明印度彻底废除嫁妆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20.
李秩汇 《船山学刊》2013,(2):117-122
印度擅长寓言譬喻,《庄子》是中国寓言早熟的奇葩,二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尊足、轮、珠和客尘烦恼常常出现在印度的寓言譬喻中,《庄子》中也同样出现了这些物象;印度直接促成了动物寓言的发展,《庄子》中也具有丰富的动物寓言;印度文学和《庄子》都以镜和水来比喻心性;"梦"是印度的常用譬喻意象,《庄子》则揭开了中国梦文学的历史;未亲历过海洋的庄子却与印度人一样常将"海"纳入自己的寓言譬喻中。不容置疑《庄子》与印度的寓言譬喻存在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庄子》是否真受印度的影响,有待历史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