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史学界对印度古代(包括中世纪)有没有土地私有制争论激烈。80年代以来,主张有私有制的学者多起来,但对印度古代土地私有制如何产生和发展,还缺少深入的论述。本文试图从一个角度来论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望同行和读者赐教。 相似文献
2.
3.
前言要在一篇短文中详细评述印度各邦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做了些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这需要对印度的土地立法进行回顾和探讨,而印度的土地立法比任何一国都多,其制订过程也都有案可查。因此,我甚至不敢贸然对印度各邦土地制度改革或土地改革的进展情况作全面的介绍。不过,我还是准备试图就印度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关系这两个问题作一些或能有助于了解问题的一般性论述。 相似文献
4.
5.
印度种姓制度是世界古代历史上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不仅就各种姓各等级的职业、婚姻、法律上的权利等方面一一做了规定,而且就生活起居、社会交往等方面也都做了种种限定。它的存在发展不仅是自然经济与超经济强制的产物,而且也严重地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6.
《印度土地制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的院重点课题之一(1993年7月至1996年6月)。全书15章,约30万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了国内外史学界,特别是印度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20世纪90年代前期印度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如何由原始的公有制向私有制演变及其演变的特点,以及随着土地制度的演变,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以土地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即阶级关系的变化。《印度土地制度研究》是一项时间跨度长、难点多的研究课题,笔者之所以不顾学识浅薄、功力缺乏,勉为其难地进行研究,并按计划写出这部书稿,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相似文献
7.
8.
印度是第三世界的一个大国,除社会制度外,在许多方面都和我国有类似之处。现在我们来看看印度独立以来到底执行了一些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看看其效果如何,这对于我国以及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阶级的对立孔雀王朝的政治组织中,由于考底利耶主张拔擢使用有为之材,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就无视原来身分的区别,但阶级的或身分的对立并非全然没有。甚至连信奉佛教的阿育王,也称身分高的人为“高大者”,身分低的人为“微小者”,身分低的人又被称为“低下者”。进而在他的诏勅中,称当时统治阶级为雅利安,称主人为司瓦米迦(sv(?)mika),佣使之人为达莎(d(?)sa),帕里特迦(bhrtaka)和帕里特耶(bhrtya)。考虑到印度人从极 相似文献
10.
印度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印度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天文学更是世界古代天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本文仅从吠陀文学和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对印度古代天文学作一粗略的窥探。吠陀文学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记录,其形成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之问。“吠陀”一词的一般含义是指“知识”。吠陀文学共有四种,即《梨俱吠陀》、《耶柔吠陀》、《沙摩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最为古老。而每一种吠陀又有各自相应的本集、梵书和奥义书(或森林篇)。另外《吠陀支节录》亦属吠陀文学。该著作中包括纪律、仪典、字源、音韵、天文和语法,也就是吠陀的六个续编部分。该书的成书年代约为公元前1200年。另一古籍《摩诃婆罗多》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描写俱卢族人与般度族人之间的一 相似文献
11.
天台宗,创立于隋,兴盛于唐,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最早产生的佛教宗派,亦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的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随着天台宗的发展,其思想远传至日本和朝鲜,对日本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至今日,日本佛教天台宗和日莲宗仍极为推崇中国天台思 相似文献
12.
印度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音乐。在哈拉帕和莫亨焦·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青铜舞女雕像,她的舞姿正表现了某种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有一个男舞者石雕像,专家们认为这是舞圣湿婆的最早形象。在乐器方面,有一个脖子上挂着鼓的红陶塑像,还有两枚刻有鼓的图案的印章,还在壁画上发现了原始形态的维那和响板。此外,还有哨子、笛子等实物出土。吠陀时代,印度音乐有了明显的发展。《梨俱吠陀》是印度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诗歌集,其中有些诗歌是印度上古居民的民歌。《梨俱吠陀》中还提到了一种娱乐性的集会叫“萨马那” 相似文献
13.
翻开印度悠长的艺术史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色彩绚丽、丰富多姿的艺术画面,使人目不暇给,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其中尤以阿育王时期的艺术最有特色、最引人入胜。阿育王时期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大帝国最强盛时期。公元前323年,在亚厉山大帝的铁骑后退的同时,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取代难陀王朝,经过月护王、宾头沙罗王的穷兵黩武,西征南伐,到阿育王继先王虎威,北攻东讨,终于建立起南至德干高原、西抵 相似文献
14.
到十九世纪,长期欧洲殖民统治带给斯里兰卡传统社会的深远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了。一方面是传统社会结构被破坏,新的社会经济体制逐渐形成,出现了新的阶级和新的社会集团;另一方面则是广大斯里兰卡人民对殖民统治的强烈不满导致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解放思想的萌生。在佛教界人士、僧伽罗知识阶层和一些中等阶层人士中,逐渐形成了社会启蒙思想的潮流,这种潮流带有强烈的宗教性质,后来发展成佛教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15.
空间形式与象征意义:佛教石窟从印度到汉地的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窟,与塔一道,作为佛教的主要艺术形式产生于印度。古印度石窟巴查、卡尔利、纳西克、阿丹陀……构成了一个灿烂的佛光带,它星星点点,向北,向东,亮到西域,亮到河西走廊,亮进中原。印佛与汉佛共创了至今仍光芒四射的佛教石窟,呈显出一种独特的宗教—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村庄实践中的土地秩序和土地利益主体农民的土地认知,是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回顾农村土地秩序的变迁历史,在田野经验基础上梳理土地承包秩序、 流转秩序和征用秩序的实践样态,发现不同的土地秩序对应相异的产权需求,农民的土地认知和土地权属观念既受传统的多元地权配置的影响,又受城乡二元体制、 地方知识体系、 村庄阶层分化、 家庭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前农地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既需借鉴历史实践中的制度遗产,又需结合城镇化进程中村社结构与基础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有明一代,明代皇室重视佛教的教化作用,并对其进行保护,使得佛教极端兴盛。在北京地区寺院中,现存三通明代敕谕碑,以敕谕的形式对佛教寺院给予政治和经济上的保护,使人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探寻明代皇室与佛教之间深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自耕农是封建赋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的两重性表现为其内部兼具私有与国有两种成分,并且凝结于同一块土地上的两种所有权不是分割开的,而是重叠着的.自耕农土地所有权的国有成分,主要体现在自耕农的土地是不完全的私有土地,其土地的获得、继承、买卖及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等方面都在国家的控制和支配下,沉重的赋役剥削使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仅能部分地获得经济实现.封建国家不仅在法权观念上将其视为国有土地,在经济关系上也一定程度实现了土地国有--即以赋役形式榨取自耕农的全部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20.
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加剧基金支付危机,隐性债务造成个人帐户"空帐"运行,投资渠道单一导致保值增值率低等.制止或减轻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发展,制度创新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