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具有审美魅力和艺术生命力,这是论者所公认的。但王熙凤这一人物究属何种性格,说法颇不一致。或说她是“大凶大恶之人”,或说她是“擦了脂粉的曹操”;或说她是“没落地主阶级的代表”等等。我们认为,王熙凤的性格是属于市民性格。“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还是封建社会。”曹雪芹正是把握了这一时代市民属性的特征,把  相似文献   

2.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是《红楼梦》第五回十二支曲子中,描写王熙凤的那支曲《聪明累》的头一句话。作者用这支曲,概括了王熙凤的性格和命运;表明荣国府即使有象王熙凤这样“男人万不及一”的管家奶奶,也不能改变那“运数殆  相似文献   

3.
王熙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罕见的“恶女人”形象。她残酷阴险,欺上瞒下,借刀杀人,作恶多端。在她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有的丑恶与卑鄙。在《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中,小厮兴儿在向尤二姐介绍王熙凤时曾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全占了。”兴儿之语,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王熙凤性格的重要方面:圆滑、狡诈、凶狠。有评论家曾说,《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黑暗的一出,黑暗掩盖着血腥的谋杀,悲剧中,麦克白的野心骤然而  相似文献   

4.
试论王熙凤     
王熙凤在《红楼梦》里正式出场前,就有冷子兴介绍这位小说的重要人物:“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后来又有贾珍夸她从小儿“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越发历练老成了”。确实,对这个“脂粉队里的英雄”,曹雪芹并没有只把她作为一般的裙钗之辈来描写。把《红楼梦》看作只写家务事、儿女情的人,说王熙凤是什么“主妇性格的高度结晶品”,这完全歪曲了《红楼梦》和王熙凤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作为一部政治历史小说,《红楼梦》在王熙凤这个维护贵族大家庭利益的贾府当家人身上,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反动本质的若干重要方面,通  相似文献   

5.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作者通过兴儿的嘴,对王熙凤的性格作了淋漓尽致的概括:“‘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她最早的一场表演是“毒设相思局”。贾瑞这个衣冠禽兽,竟想入非非,向王熙凤  相似文献   

6.
王熙凤是一个聪明俊俏、才干特出、伶牙俐齿的巧媳妇,又是一个狡猾泼辣、独断专行、口蜜腹剑的管家婆。她贪权好利,争胜逞能,深通权术,娴于机变。借用前人的话来况,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式的人物(《图注金玉缘》《读花主人论赞·王熙凤赞》)。她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简直可以让人听到她的声息,看到她的神态,感到她的心跳,而呼之欲出了。在古今中外的文艺画廊上,只有少数几个屈指可数的艺术典型堪与媲美。王熙凤的语言,也和她这个典型形象一样,是作者创造的一个奇迹。她的性格之所以如此鲜明突出,一多半得力于对她性格化语言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评王熙凤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反面典型。在她身上集中了处于没落时期的封建阶级反动腐朽的罪恶品质。作品的进步思想倾向正表现在它对这个人物的无情揭露和有力鞭挞上。从第五回对凤姐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和《恨无常》《聪明累》两支曲子中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作家要着力描写的人物之一,一方面描写她得势时的凶恶相,另一方面要描写她败落过程中的可悲可耻的结局。  相似文献   

8.
<正> 《红楼梦》第二回有一段新颖奇妙、充满哲理的议论,倾诉着创作意图的根本秘密。这一番议论由贾宝玉引发出来,论及林黛玉,最后则归结到王熙凤。它表明作者把王熙凤当作与贾宝玉、林黛玉并列的主人公,表明王熙凤和宝、黛一样,也“是那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这一创作意图在作品里得到了出色的体现。王熙凤成为文学史上最有时代特色、最有思想深度、最有艺术光彩的形象之一。可是,过去的评论却常常把王熙凤看作是“大凶大恶”,看作是擦了胭脂的曹操。也有评论说:“汉家吕雉是前身”(《红楼梦卷》第二册第499页)。建国以来,评论  相似文献   

9.
说刘老老“不会说话”,乍一看来,读者也许会有点奇怪。其实这不是我的观点,而是王熙凤等人对她的评价。《红楼梦》第六回,刘老老一进荣国府,向王熙凤求告贫困,话没说清楚反而骂孩子“只顾吃果子”,书中说凤姐“听他不会说话,因笑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此其一。等到王熙凤赏赐了二十两银子,刘老老千恩万谢,周瑞家的却说:“我的娘!你怎么见了他倒不会说话了呢?”此其二。可见,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刘老老确实是“不会说话”的。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撰写的《红楼梦》里,王熙凤不仅是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精明强干,能说会道,人际交往能力很强的贵族少妇.而且还是一个具有相当管理智慧和管理才能的女强人。应该说,在协理宁国府期间,王熙凤的“管理权威”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她的管理才能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王熙凤,“金陵十二衩”之一.同时也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人物王熙凤的生活真实及其暗示命运的诗画、判词、戏文、唱词及语等的全面分析,指出王熙风所以是“薄命司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原因,在于封建夫权伦理对妇女的统治,她是作为封建子嗣观统治下无后妇女的“类的样本”进入“十二钗”的。对王熙凤悲剧的表现体现了曹雪芹对封建生育观的鞭挞。  相似文献   

13.
漫说小红     
怡红院的三等丫环林红玉 ,不仅其名字与林黛玉仅一字之差 ,其口才、处境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更可谓是林黛玉的影子。小红是个伶俐世故、自尊自立又极具叛逆性的丫环 ;其对贾宝玉和王熙凤的救助又显出她的不凡人格。丰富的人格内涵使她成为《红楼梦》众多丫环中重要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4.
“落实”二字,嘴巴上说起来往往掷地有声,行动上看起来总是形形色色。不同的人品行不同风格各异,对“落实”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就有不同的“落实”,也就罢了。同一个人,却也有不同的“落实”,未免就叫人奇怪。其实说怪也不怪。且让我们到《红楼梦》里把王熙凤找出来,看一看她是如何对待“落实”二字的。《红楼梦》里写王熙凤的“落实”,前前后后不计其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我看有两次。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在构思《红楼梦》时,为了便于叙写“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的荣国府(本文所引《红楼梦》原文,均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新校注本),巧妙地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刘姥姥写起,以她三进荣国府来串起贾家的兴亡盛衰。刘姥姥一进贾府原是来告帮乞贷的,荣府管家奶奶王熙凤总算看在太太吩咐的“不可简慢了他”的分上,也为了自己落个好名声,在告了一番艰难之后,给了她二十两银子。不知是偶然碰巧,还是作者有意,这二十两银子  相似文献   

16.
一个典型的中国女人,一个善良要强而命运多舛的女人,“认命”或者也可以理解为“顺其自然”,为她带来晚年的平静……王熙凤不仅名字和《红楼梦》里的那个重名,而且也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人。曾是一个乡政府的办公室主任,现退休在家。她热情、开朗,口才好,向笔者聊起曲折的3次婚姻经历。  相似文献   

17.
王熙凤与斯佳丽婚姻悲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女主角王熙凤和《飘》中的女主角斯佳丽的婚姻悲剧进行了比较研究。两个女主角性格相似,但由于二人所处社会生活背景不同,其爱情婚姻悲剧也各异。王熙凤的婚姻悲剧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夫权、族权造成的,是社会性的。而斯佳丽的婚姻悲剧是由她的骄傲自负,她强烈的虚荣心和自我中心决定的,是个人的。  相似文献   

18.
略论王熙凤的典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凤在《红楼梦》里是除了宝玉、黛玉之外着墨最多的人物,也是贾府举足轻重的人物.应该怎样理解其典型意义?二十余年来,普遍的结论是:“封建制度的死心塌地的拥护者,”后来又加之以“孔孟之道忠实信徒”的罪名.直至最近的“评红”文章,凡涉及王熙凤者,均持如是观.这其实就是认为王熙风与贾母、贾政、王夫人、宝钗在思想观念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对此,笔者是不敢苟同的.  相似文献   

19.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一个最为令人瞩目的文学形象,又是一个在读者中承担恶名的人物。人们对王熙凤总是极尽道德审判之能事,但作者在小说中却极写她那精明强干的才能,从而为一个黑暗的末世塑造了一只金色的凤凰。  相似文献   

20.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作者曹雪芹同情、怜悯的对象,尽管曹对她罪恶的一面多有揭示,却始终不忘她女性的苦衷,在堪爱、堪怜、堪恨的复杂感情中,刻画了这个女强人的悲剧。小说以此提醒我们:女强人尚且如此,其他人能幸免吗?王熙凤的悲剧因此拥有了非同寻常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