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公报》是 2 0世纪 30年代开发西北的积极倡导者。“九一八”事变后 ,它最早地意识到西北问题的重要性 ,拟把西北作为救亡建国的基地 ,并对西北进行了深入实际的报道。提出从交通水利入手 ,改革行政吏治 ,禁种鸦片 ,科学利用西北资源 ,恢复农业生产 ,培养西北人才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实现西北整体开发等有价值的观点。这些思想与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意图有所不同 ,而且国民政府也不可能实现《大公报》开发西北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再生派"是后五四时代自由知识分子中一支重要的势力,他们通过《再生》表达出的现代性方案具有明显的调和论色彩,又具有自由主义的基调。以"再生派"为切入点对"调和型自由主义"进行研究,在研究思路上可以打破思想史研究中笼统的"贴标签"做法,在研究内容上可以为当下的思想史研究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30年代,国社党机关刊物《再生》对社会史论战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疏离到自觉参与的变化过程,其从方法论、学理等角度对论战展开了批判,并对社会史论战的诸多问题作出了解答。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既是上海的发展黄金期,也是多事之秋。在多重社会危机影响下,《申报》诸多评论检讨上海奢靡的消费观。基于奢靡消费更多出现于富有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俭奢观的讨论虽未能改变上海人对时尚的追逐,却体现出关注社会发展的积极意识。诸多言论将节约与生产结合视为应对危机的良策,却因企业的短期趋利行为造就了“畸形繁荣的上海”。政府虽然用行政强力倡导节俭,却无力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未能改变上海的虚假繁荣。  相似文献   

5.
《再生》是张君劢、张东荪等人于1932年5月在北平创办的国社党机关刊物。关于中日问题,30年代的《再生》指出了窳败的国民党政府是导致中国受日侵略的原因,批判了政府的外交政策,主张改革内治准备抗战,即将中国改建为一个近世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6.
《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是两部影响巨大的献礼影片,两部影片在历史事件选择与表达方面别具手眼,具有突破性。这种突破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指向了“民族认同”这一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7.
七君子事件是抗战前一场声势颇大的社会运动,七君子坚持民主救亡,并依法抗辩自救,南京国民政府则有法不依,企图维护其专治秩序.这一事件本质上是政治问题,表现了知识分子与政府当局在救亡和民主上的重要分歧和冲突,却以法制形式公诸于社会.南京政府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最终将七君子无罪释放,抗战初期以七君子为代表的抗日民主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相似文献   

8.
1931年9月1日,北平《世界日报》再次开辟《妇女界》专刊,主编由男性变为女性。在女主编金秉英的主持下,妇女的声音得以更加自由地表达出来,内容涉及社会的诸多层面,体现了编者、作者对妇女生命的关怀。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编者倡议妇女走出家庭,为国贡献力量,但是又不能放弃家庭的责任。如何处理好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妇女界》所讨论的重要议题。该专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参与社会性别关系的调整与构建,在批判传统两性关系的同时,倡导建立新的社会性别关系和文化。  相似文献   

9.
清代传统《选》学不仅在《选》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而且传统《选》学中已蕴涵着现代《选》学的萌芽———整体观与现代《选》学的某些专题的出现。如汪师韩的《选》学整体研究 ,阮元的《文选序》研究 ,朱彝尊的《文选》成书过程研究 ,清代孙梅的《文选》、《文心雕龙》相互关系研究 ,张云王敖《选学胶言》、钱泰吉《曝书杂记》李善注“注例”研究等 ,现代《选》学的诞生实为“旧学新知”与“西学东渐”互相影响的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10.
妇女问题历来是人们特别关注且争论不休的重要社会问题,是近代报纸媒体关注的重心。部分女性刊物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成长起来,进而成为主要的舆论宣传工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庸报》刊行《妇女铎》和《现代妇女》两份重要的女性专刊,对当时的舆论热点,即妇女解放问题进行探讨,并形成了三个论争焦点:妇女解放是身体解放还是精神解放,是回归家庭还是走向社会,是自身解放还是民族解放。两份专刊打破了男权社会的局限,冲击了男性话语的垄断,超越两性对立,倡导妇女解放是精神解放,是走出家庭的社会实践,更是民族解放的革命实践。这些主张对妇女解放的未来留下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不懈的追求,其实质是要建立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20世纪30年代民族复兴话语的兴起具有特定含义,它与国民党内黄埔系发起的、以力行社为组织核心的民族复兴运动有很大关系。同时,它与农村破产的历史语境又有很大瓜葛。这套话语谱系的内容和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倾向,可以看作是文化民族主义的情感表达,它的出现是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族自卑感的投射机制,但与此前相比又有着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叙事诗创作形态的出现及成长,是现代文化背景下中西文学碰撞与对话中形成的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类型之一.本文通过对30年代叙事诗创作形态的描述,和它的文学成长经验与审美要求的历史考察分析,期望发现并探索叙事诗文体类型在现代文学整体中的演变及意义,以及对中国现代诗学文体形式核心骨架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建立在具体的文学类型史叙述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启蒙与救亡的二重协奏——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化语境的不同和中国社会的具体状况造就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特的身份特征和文化内涵,他们既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又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随着公共空间的建立,在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中,他们借助理性的力量,以独立思考的姿态和与社会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展开对民族、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他们是中华民族特具的生存处境、生活方式及其生存价值和西方现代理性密切交织所孕育出的独特的文化范型。  相似文献   

14.
小说以自己的方式触及人类生活中的伦理问题。相对于抽象的理性伦理法则,小说则凭借叙事对包含伦理蕴含的人事进行讲述,借助描绘,被小说层层展开的世界更具象、真实,给人更切实的认知。文章辨析了现代伦理的艰难及小说家面对它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通过对现代叙事文本的诠释探究了其中的伦理蕴含,借助对知识分子如何思考伦理问题的解读,辨析了"虚构"的艺术世界与"实在"的现象人生的相同相异之处。打探这些就是在探索艺术与人生中最真实的属于伦理范畴的道德、死、爱、忏悔、出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感情的批评主义”:李长之1930年代作家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具特色的批评家,"明日张胆"地用"感情的批评主义"为作家论之批评宗旨的李长之,在"感情的型"的美学尺度下,以情感体验中的审美感知与兼容理智的作家批评实践,标示出他1930年代作家论写作的独特魅力.显然,李长之所建构的以情感为中心、情感与识力并行不悖的作家批评范式,在丰富和拓展1930年代作家论的批评内涵的同时,亦对当时的作家论写作具有一定的体式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纽约文人”是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期活跃在纽约的一群犹太知识分子和文学批评家的统称。这个群体继承了美国左翼知识分子的激进传统,但又摆脱了老左派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立足于文学想象与社会现实的辩证关系,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美国本土文学进行研究,激活了富有美国特色的社会文化批评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文学名著,讲述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几个大户人家的兴衰荣辱。书中多处对众多出场人物的服饰进行了写实性的描写,全面地反映了西方服饰文化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着装习惯和心理的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文章通过分析《京华烟云》的服装描写,并与同时代的其他资料结合,探讨中国近代服饰逐步西化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学术的整体转型,首先应当归因于中国传统学术内部知识系统的一系列范畴性的转变,以及以西方知识体系为参照对象的对于知识本身的全面整合.在这一复杂的知识系统转化过程中,"国学院"体制发挥了重要的知识导向功能.正是由于它的出现,才最终促成了现代中国学术在知识构成上的转型、重组和分流.  相似文献   

19.
老舍小说《离婚》中刻画了两组女性人物形象:一组是生命被男权中心社会肆意践踏,生命意识淡化乃至沦丧的旧女性;一组是女性生命意识在生存与精神压迫的双重困境中突围、挣扎着醒来的新女性。在封建旧道德与男权文化的压迫下,她们无一例外地面临着人生悲剧:前者背负沉重的生命之枷以致被侮辱被损害;后者虽然发现了自我,并企图寻找自我,仍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群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近代科学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第一次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科学家群体。本文对该时期科学家群体的一些基本问题———年龄结构、学科分布、区域分布以及留学经历、精神特质等———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它在多个层面上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