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关于清流派,一般观点认为有前后之分。所谓前清流,以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首;而后清流,以户部尚书翁同和为首。不过严格说来,后清则流实际是形成中的帝党。故本文所说的清流,主要是指前清流。黄浚在所著《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版,以下简称《摭忆》)中指出:“及晚清同光以来,则汉大臣互相齮龁,而满大  相似文献   

2.
清流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传统。作为封建统治面临危机之时出现的一股试图“起蔽振衰”的舆论力量,清流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会对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等诸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晚清清流也是如此。它是在同光年间民族危机严重、封建政治腐败、统治集团斗争激烈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其纠举弹劾、图谋变革的言行也给同光两朝的内政外交带来了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流派与甲午战争@张登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相似文献   

4.
论流派     
呼唤:时代对“流派”的认同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在社会的发展中浮沉,勾勒着自己的轨迹:它从艺术迷茫中由于接受外来思潮的影响、刺激,进而使自己从旧的形态中蜕变,而达到自认自觉,又由于政治意识的不断强化以及其他社会因素与文学自身因素的作用,而使自己丧失了自我,以至于使自已成为政治的工具(比如文革中);随着社会的变革,思想的解放,文学又一次复归于自身,文学的自我意识又得到了强化。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从“五四”时代发展到新时期的今天,无疑进行了一次曲线的运动。可以说,文学复归于自身、文学的  相似文献   

5.
文学流派论     
一、文学流派的涵义 什么叫流派?文艺学上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所谓流派,就是指作家与作家之间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上的近似和一致。因此,只要具有这种近似和一致,就形成了特定的流派。例如,具有豪放特点的,就是豪放派;具有婉约特点的,就是婉约派;具有典雅特点的,就是典雅派;等等。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请问:屈原、李白、吴承恩、郭沫若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都有某种近似、一致,都具有豪放的特色,那  相似文献   

6.
论宋词的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词作品繁富,作者众多。由于作者身世之不同,性格之差异以及写作技巧上的区别,因而表现出各种风格流派。宋词的流派,通行的说法是分为婉约与豪放两派,这一观点在北宋时,已隐约地陈现。据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绰铁  相似文献   

7.
清朝建立后,本着加强思想专制的目的,确立了定朱学于一尊与大兴文字狱并行的文化政策。与此同时,明代遗臣在追寻旧朝覆灭原因的过程中,普遍察觉到前朝政治的软弱乏力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咎于理学性格的虚浮疏阔。若要彻底革正宋明理学的玄虚之病,就必须使学术朝着原始儒家的方向复归:在内容上,不能再纠缠于本体心性的繁杂辨析,而应尽力向现实关怀靠拢;在形式上,亟需挣脱滋养空言的语录之学,回归到深具致用精神的经学上来。其哲学表现,即是气本论思想的大举复兴,并从“气质之性”出发对人的自然情欲给予充分认肯;在学术方法上,极力探索经义训解与“质测”实证的有机结合。总之,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清初儒学重整运动都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既是宋明理学的总结扬弃,又是乾嘉朴学的滥觞所出。  相似文献   

8.
流派,原指水之支流,后用作人品、学术、艺术流派的泛称.对于流派形成的特征,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林石城先生有以下论述:"通过他们的作品,能正确反映人们的生活情趣;在艺术上已臻成熟阶段,有着相当的成就,并达到一定的水平高度;富有自成体系的风格特点;理论与技法实践能相结合,在历代相传授中又能行之而有效;有着一代一代传人继承并发展地流传着[1]."  相似文献   

9.
昆剧问世伊始,昆山派迎合士大夫、贵族文人的审美情趣,开创了典雅骈俪的一代剧风,而萌起于丝绸之乡的吴江派奋起为昆剧的市民观众代言,以“本色”理论对昆山文风予以否定。在昆剧的发展过程中,苏州的人文环境促进了昆剧所内蕴的二元社会属性即贵族性、市民性的和谐共处,苏州派从而得以最终完成雅俗共赏的昆剧终极风范,从而显示了吴中昆曲派的无比魅力。  相似文献   

10.
晚清蜀中著名学者、诗人孙桐生,长期以来因没能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而湮没不彰。本文通过对孙桐生之为人与为官、治学与从教、思想与学术等方面较为系统的考察与研究,认为:孙桐生实乃晚清蜀中之杰。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是一个正直的清官、好官;作为一位红学家,他对《红楼梦》的批点和评论独具眼光、别有见地;作为一个思想家和诗人,他极力推崇人性与人情,极力反对虚伪与矫情;作为一个教育家,他既有自己见解独到的教育理论,又有殊堪嘉许的教育实绩。总之,孙桐生对蜀中以至整个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朽贡献,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和肯定。  相似文献   

11.
在《清史稿》中,关于清初仪仗制有如下记载:“清自太宗天聪六年定仪仗之制,凡国中往来,御前旗三对,伞二柄,校尉六人,其制甚简。自天聪十年改元崇德,始定御仗数目及品官仪从。”既然后金天聪时期仪仗之使用已定制,那么,清代仪仗制即应由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溯起。一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以为祖、父复仇名义起兵,开始削平诸部、统一女真的大业。当时,女真各部正处于“群雄蜂起,称王号,争为雄长,各主其地,互相攻战,甚者兄弟自残,强凌弱,众暴寡”状态,即为残余氏族制与奴隶制并存的时期。无疑,仅以“遗甲十三副”起兵的努尔哈赤,此时政治、军事实力都很软弱,绝没有条件考虑并设置标榜统治者等级、身份、威严的仪仗。  相似文献   

12.
手帕之交     
许鹂有点像香港演员朱茵,脸瘦瘦的,眼睛很亮,笑起来露出俏皮的牙齿。曾经,她的双眼皮很让我羡慕。许鹂会弹钢琴。读书时,我和她经常逃课跑到她家里去。我躺在她的床上,让她弹那首最最普通的《水边的阿蒂丽娜》。听曲子时,我通常嘴里啃着苹果,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一生的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相当的影响。他做官四十多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很有必要划分时期(或阶段〕来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本文试图就张之洞从清流派向洋务派转化时期的活动,作些粗略的考察。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直隶(河北)南皮人。出身于封建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文献学的流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自古以来即重视文献及其整理 ,古典文献学渊源流长。学术界关于“校雠学即文献学”之论并不全面 ,校雠学和目录学都是古代的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有校雠文献学、目录文献学、广校雠文献学三大流派 ,三派均来源于孔子的整理典籍 ,至汉开始分流。校雠文献学注重文献的甄别与整理 ,以校勘为中心 ;目录文献学注重收集与整理、揭示与利用 ,以目录为中心 ;广校雠文献学重视文献的阐释与整理、编纂 ,以学科为中心 ,目录、校勘、版本只是其工具。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体是文献整理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是古典文献学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诗界革命"为肇始的诗歌改革冲击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言说符号和形式,自此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的滥觞期开始.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理论首先松动了古典诗歌言说机制:主张以"言文一致"为出发点的诗歌革新,"新语句"与"旧风格"的冲突与调合.其次体现为"饮冰室诗话"时期对现代诗歌音乐性理论的各种探索:包括对"旧风格"的坚持,诗歌的音乐性与启蒙主义的调合,对诗歌简谱化、谱曲式尝试.最后体现为"杂歌谣"的尝试:一是"新粤讴",这是方言与音乐性的尝试;二是"歌体诗"音乐性实践,它已经实现了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尝试;并已经产生了达到胡适"八事"要求的早于"胡适体"十五年的早期的白话诗,是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  相似文献   

16.
17.
西方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是两种不一样的传统,两者的历史又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无论是对中国语言学的研究还是对西方语言学的研究,实际上是语言学研究的两个方面.既要借鉴西方学者的理论,也要汲取我国汉语界的语言研究成果,只有将中西语言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对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提出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8.
清明之清     
孙丽丽 《社区》2022,(7):60-60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一场又一场的春日细雨,让万物清朗明净,春光也明媚如水。古人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所以叫做“清明”。清明,既是祭祀先人.缅怀逝.者的日子,也是草长莺飞的时节。泥土泛着清新的气息,草儿绿了,枝条发芽了,油菜花开如画卷,柳条儿在春风里轻摆,柔媚得如少女在轻歌曼舞,小鱼儿在水中绿柳旁悠然地打着圈,涟漪如流光。  相似文献   

19.
晚清"新版"学人之诗是指是晚清以来受海外异质文化影响的一批"新式"学人创作的诗歌,他们把西方的政治思想、历史文化、风土名物以及"新"事物、"新"现象引入诗歌创作之中,开创了中国诗歌新的局面。晚清"新版"学人之诗大致经历了生硬扯入新名词洋典故、驳杂掺入西学、有机融入西学等三个阶段。晚清"新版"学人之诗兴起的原因必须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衍变的内部因素,以及晚清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潮等外部因素来考虑。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和同光派的诗人们都在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出路,同光派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诗界革命派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异国.前者所创作的诗歌虽有异于前人,但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古典的,不能给人以新的惊奇和感受;后者所创作的诗歌,内容是新的,语言是新的,创作出了新奇的效果,但它的形式是旧的.他们的探索都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