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六四四年三月,大顺农民军开进了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但不久农民军功败垂成,被迫退出北京。久居关外的满族王公贵族窃取了农民军的胜利果实。次年秋冬,大顺军与南明政权联合起来,进行了有名的“联明抗清”斗争。后来大西军也走上了同一条道路。“联明抗清”前后近二十年,对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六四四年,以满族贵族为主的清统治者占领北京后,一面疯狂镇压农明军,一面企图用武力在全国建立自己的统治。明末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面对新的形势,采取“联明抗清”的斗争策略,继续战斗了二十年,为我国农民战争史谱写了新的篇章。一、农民军的“联明”主张是怎样提出来的有的同志说,大顺、大西军余部“‘联明’是汉族官僚地主阶级对农民军进行欺骗、引诱、腐蚀和拉扰的结果。南明统治集团之所以要拉扰农民军,并不是为了要联合农民共同抗  相似文献   

3.
清军入关后一段时期内,由于满族贵族集团推行民族高压政策,强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薙发、易服、当奴隶,凡不“归顺”、“迎降”者,“即行诛剿”。因此,民族矛盾激化,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以衣民军为主体的波澜壮阔的抗清斗争。南方的抗清斗争坚持的时间更长,斗争更为激烈。广西的桂林曾一度成为南方抗清斗争的中心。在这里,有抗清将领瞿式(耒吕)坚守桂林达四年之久。他领导桂林军民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获得了桂林保卫战的胜利。其后,清军孔有德部攻陷桂林。但不久,农民军领袖李定国又打败孔有德,收复桂林。桂林的抗清斗争事迹,可歌可泣,影响极为深远,值得认真研究。史学界对桂林的抗清斗争尚  相似文献   

4.
1644年四月,清兵进入山海关,从此揭开了遍及全国、持续二十余年的抗清斗争.初期,全国的抗清力量远远超过清军:从军事力量上比较,大顺军余部四、五十万人,大西军余部一、二十万人,南明政权有上百万人,而清军入关时“多尔衮亲率十四万清兵向山海关进伐”(这十四万人,包括关外降清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祖大寿等人的队伍),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手中有四、五万军队,共计不过二十余万人;从地区上比较,清占据着东北、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地,而抗清力量却占据着全国大部分省区;从经济力量上比较,北方远远不及南方富庶、物质力量雄厚.更何况这场斗争的初期带有较浓厚的民族战争色彩,不愿受奴役和压迫的人们在全国各地(包括清军占领区)自发地,分散地和集结地进行着殊死的斗争.对比如此鲜明,力量这样悬殊,为何抗清斗争最还失败了呢?笔者拟就此试论.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农民军联合包括明王室和大部分汉族官僚地主在内的各阶层,进行了大规模的抗清斗争。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一斗争失败了。怎样评价这一史实,目前史学界尚有分歧。这里,我们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644年3月,在农民军的凌厉攻势下,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接着,关外的清朝满族贵族在吴三桂的勾引下,定鼎北京。从此一直到1663年清军攻破农民军十三家军的最后据点茅麓山止,二十年间,清统治者在进行民族征服战争的同时,推行了极其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诸如圈占汉人土地,下令汉人薙发和改穿满族衣冠,强迫汉人“投充”作满族贵族的奴仆等等。清军所到之处,对当地人民实行民族屠杀政策,如曾在扬州、桂林、昆明实行屠城,就是汉族地主也不能幸免。所有这些,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强烈反抗,使民族矛  相似文献   

6.
《天生城碑记》辨晨曲关键词:碑记刘文秀南明政权四川洪雅《天生城碑记》是明末大西军将领刘文秀联明抗清、永历十年(1656年)被封为蜀王后,于10月领兵入川、选址洪雅草创“天生城”抗清根据地而作的誓师词。词语简洁,叙事明白,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堪称历史悲...  相似文献   

7.
清初,满族贵族集团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国内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抗清斗争风起云涌。大西农民军在张献忠牺牲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内部团结一致,克服了全军复没的危险,保存了革命实力,  相似文献   

8.
一八六一年(清咸丰十一年)二月,在山东西部爆发了一次农民起义,宋景诗是起义队伍中一支比较强劲的黑旗军的首领。他参加起义后不久又投降了清军,并随同清军镇压当地农民起义军、安徽捻军以及陕西回民起义军。但过去的某些历史著作却以“一时的策略”、“暂时的妥协”等理由为其辩护;并进而对宋景诗备加赞誉,给他戴上“农民革命英雄”、“坚强的农民领袖”等桂冠,似乎他的全部历史活动都是无可非议的。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因此,有必要弄清宋景诗的实际历史表现,给他以实事求是的评价,使人们正确认识这一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9.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吕遇炬、闪劳三、刘克贵、崔文斗、晏得仁等领导反清的豫南起义,早在70年代,就引起笔者的注意。因为有学者在叙述捻军史时,最后曾经提及,1900年“河南汝南捻党晏得仁等,在当年陈大喜起义地区组织抗清斗争,并与清军作战”。晏得仁等抗清斗争是否属于捻党起义?虽然尹嘉宾《征剿纪略》有过光绪二十六年“捻匪得仁等……竖旗造反”  相似文献   

10.
肃州战役失利后,白彦虎率领二千多人马于1873年(同治十二年)从肃州出发,越嘉峪关,直逼乌鲁木齐,计划同北疆的回民武装汇合,共抗清军。然而,当时北疆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古牧地已被阿古柏匪帮侵占,马明已被拘管,致使妥明、马明联合及民团争取清军共同抗击阿古柏的计划遭到破坏,从而使新疆呈现出纷纭复杂的政治局面。一百多年前的回族反清首领白彦虎,不可能认清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没能继承北疆妥明、马明联合清军共抗阿古柏的策略,而采取了投顺阿古柏以抗拒清军追剿的策略。这就是有人给予白彦虎加上“封建割据”、“分裂祖国”、“叛匪”等罪名的根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公元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年)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天崩地解”的大动荡的时代。那时,中国封建社会已日趋没落,而它的内部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王夫之二十六岁那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经过多年的革命战争,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朱明王朝,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然而,在同年五月,明朝汉奸将领吴三桂与满清贵族相勾结,勾引清军入关,残酷地镇压起义军,攻陷了北京,这样反封建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随之转化为反民族压迫的反清斗争。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王夫之也积极地投身这一斗争之中。一六四八年(清顺治五年)王夫之在湖南衡阳组织义军抗清,兵败后,他又投奔南明小朝廷,以图“反清复明”。南明小朝廷的腐败政局使他大失所望,于是,愤而脱离桂王,辗转流离于湖南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最后隐居在他的家乡石船山下,从事著述。  相似文献   

12.
李定国云贵抗清,是一曲遗恨千古的悲歌。李氏在抗清的同时为什么要扶明?为什么酿成壮志未酬的悲剧?悲在哪里?恨在何处?如果我们仍循传统的模式,继续把注意力摆在个人品格和农民军活动本身去考察,不“把历史看做一个有联系的,尽管常常有矛盾的发展过程”,就不能拨开历史的云烟,作出令人信服的评述;如果我们从农民革命目的、农民阶级  相似文献   

13.
一六四四年(清顺治元年)五月二日,清军进入北京城,次年五月。又继续进兵江南、浙西地区,所到之处,实行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一面强迫汉族人民易服改装,剃发归降一面烧杀、掳掠,使繁华的江南历史名城扬州和富庶的江阴、嘉定等地几成废墟.于是,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毛译东选集》第一卷第309页)原起义于浙东的明末白头军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又肩负起了反抗民族压迫的重任,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其中主要的,‘太沏有赤脚张三、毛二、沈活、柏相甫等,”。…  相似文献   

14.
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当归因于清军、南明军、吴三桂叛军、农民军等参战各方进行的战争,以及水旱、瘟疫等自然灾害.清军置藩司于保宁而缓复成都,是由于清军在战场上未取得主动权,并且兵力和给养不足所致.在土著人口锐减、大量移民涌入四川之时,战乱"孑遗"的土著为重建四川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将军。她一生戎马,其军事活动主要包括平定播州、抗击清军与镇压农民军这三个方面。她的历史功绩大部分已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但她对农民军的镇压,却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明王朝的愚忠,是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评论的主观性通常会发生冲突。我们应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上的秦良玉,正...  相似文献   

16.
宋献策是李自成农民军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谈迁《国榷》卷100、彭孙贻《流寇志》卷9等都载: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大顺时,以宋献策为军师。《国榷》卷102记崇祯十七年七月事又云:“是月,李自成大封贼党,开国大军师宋献策□□侯。”(中华书局标点本,页6134) 关于宋献策的下落,清初几种专门记述明末农民起义的史书里,没有明确记载。在近人的有关撰著里,目前流行的一种说法,说他是被清军俘虏后不屈遇害的。  相似文献   

17.
清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极其尖锐复杂,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清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性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清初社会的理解.(一)清初统治阶级的构成是比较复杂的。清王朝与以往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封建王朝不同,它是一个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人口众多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国家政权.清军入关之初,面临严重局势.如何推进征服战争,扑灭抗清斗争;怎样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这些任务是原有的二十万八旗官兵不能独自担负的。吏部左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对清军入关的问题向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封建正统的史学家,视满族为“虏”,恣意加上种种诬蔑之词,这在史书上屡见不鲜;乃至解放后的部分历史著作,又从农民起义军角度出发,谓清军夺取了农民军的胜利果实,至今仍有人持这种意见。现在,我们有机会共同讨论这个问题,以求达成共识。 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看待清军进取中原呢?这需要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客观地评价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应该看到,清军定鼎燕京,取代明朝统治全国,是当时中国境内三方面势力角逐的结果,“不过是许多世代的承先继后的交替”。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时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已从南北两个方面逼侵我国,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在这生死的紧要关头,我国又处于三方面势力鼎立的局面,需要尽快地统一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进入中原统一全国,不仅可以抵御外来的侵略,而且也巩固和扩大了祖国的版图,应该说是有功无过,无可指责。我的这一管见,不一定正确,谨祈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19.
日本室町战国时代,是农民战争风起云涌的时代;是日本统治阶级视为“纷扰混乱、毫无秩序、漫无统制,日本史上的最悲惨的恐怖时代。”室町战国时代的农民战争,对日本历史的发展影响很深,意义重大,内容也极为丰富。这个问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史学界研究室町战国时代的中心课题。而苏联科学院主编的十卷本《世界通史》,却把这一段历史写得黯淡无光,过分简略,且有片面和错误的地方。第一,《世界通史》在“市民和农民反封建主的斗争”一节中,一上来就写十五世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对于《水浒》的评论,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存在着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倾向。其中一个论点,就是投降是农民起义的必然结局,并把这种论点叫做“历史唯物主义”。究竟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心主义?必须彻底澄清。(一) “农民起义必然投降”论认为,妥协是农民的局限性,并说“动摇,反抗,再动摇,再反抗,……又动摇,以至于妥协投降”是农民起义的逻辑,把《水浒》所描写的宋江受招安,说成是农民起义具有妥协性的必然结局,是什么“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谁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就认为“是没有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农民起义军的成败。”到底什么是农民的局限性?什么是农民革命的逻辑?决不可听凭唯心主义者信口开河,而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加以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