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道教把身体视为一切的基础。在道教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表现为身体与自然的关系。道教通过返本还原的修炼功夫,打破身体与外在的壁垒;通过身体而与外界交通,并最终将身体与自然合而为一,实现天人一体。最能形象地说明道教以身体为核心,使得个人、社会与自然具有同构关系的是《内经图》。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发现,道教身体观隐含着深刻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教修炼可以作为一种培养生态敏感性的方法。在西方重写环境保护主义的传统中,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构成了现象学经验的基础,但他没有发展出内在身体的观念,舒斯特曼则提倡一种身体美学,以之作为训练身体体验世界的方法。而在道教传统中,修习者则通过修炼来改进和提高内在身体的体验及其与世界的联系。道教修炼关注内部身体丰富的知觉经验,旨在消融身体与世界之间经验上的界限,并创造出身体与世界彼此融合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成为生态敏感性的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形神相守是道教的主流观点之一,身体是躯体和精神的合一,身心不是处于相互对待之中,而是难分彼此地协同作用.道教的形神相守把身心统一起来,将感性和理性活动合而为一.它认识到心的理性思维能力能提升身体感官的具体活动和感性知识,使生命活动即具有理性、精神化的层面,又具有感性、肉身化的内容.身体不仅是主客的统一体,也是主客互动的过程,身心之间是一个互相发现的过程,它永远处于开放状态.道教这种不同于其他宗教的身心关系论有助于缓和当今社会存在的日益激化的身心冲突现象,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雪 《家庭科技》2013,(11):33-33
如果把身体比作一台机器,腿就是提供动力的马达。马达不灵了,机器便会老化、运转不良。双腿是人体的"承重墙"很少有人知道:一个人50%的骨骼和50%的肌肉都在两条腿上;人一生中70%的活动和能量消耗都由腿完成;人体最大、最结实的关节和骨头也在腿上。人年轻时,大腿骨可以支撑起一辆小轿车;膝盖可承受9倍于体重的压力。双腿还是身体的交通枢纽。两条腿里有人体50%的神经、50%的血管,流淌着50%的血液,是连  相似文献   

5.
李继武 《人文杂志》2005,(3):153-156
道教戒律是道教为了自身的巩固和发展,要求信徒遵守的思想原则和行为准则。道教戒律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等广泛的关系都提出了相应的伦理思想并制定了相应的道德规范,该伦理思想随着道教的发展和教化过程,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对道教戒律的具体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道教戒律和道教伦理思想有一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道教对于梦的研究由来已久,它既有关于梦的形成机制的理论,又有以“占梦”“禳梦”等为目的的操作系统,其中以“辟恶梦”之法最为重要。在“辟恶梦”方面,道教既通过默念咒语以祈求于神灵,又采取“叩齿”“咽液”和按摩有关穴位或身体特定部位的方法,并且还运用某类药物,要求“慎无语人”。道教的“辟恶梦”之法对于古代中医学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临床实践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朝统治者以老子后代自居,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道教与佛教不同,佛教强调人们要忍受今生的痛苦,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而道教则不然,它宣扬人要看重今世的享受,强调及时行乐,追求长生不老,因此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在唐代兴盛一时,形成了儒、道、释三足鼎立的局面。道家与道教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至于道教,则是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三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同利 《殷都学刊》2010,31(1):135-139
"三尸"起源于古人的"魂魄"观与鬼神观.在早期文献中,三尸与三虫并不相同,三尸和三虫因其特征和名称相似,而被道教理论家作为宗教宣传的工具创造性地合为一体,并将其人格化,从而为人体三类欲望作了极为贴切的形象阐释.阻止三尸上天言人过的守庚申活动本质上即道教之存思守一法."服气去尸"与"服药去尸"是两种主要的去三尸法.  相似文献   

9.
劳动哲学是以劳动为存在论的哲学世界观,劳动乃是身体的劳动,身体是在劳动的时间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身体问题成为劳动哲学的基本问题。劳动成为身体生成的现实依据,人自身的劳动创造了人自己的身体,创造了人自己的生命,创造了人自己的世界。正是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使身体的辩证逻辑得以历史地构建起来。劳动推动人的身体及其本质力量的阶段性成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呈现出阶段性发展态势,使认识论真正完成从意识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劳动构成价值创造的源泉,只有在对象化劳动过程中身体的正义问题才能得到合理性解释和解决。劳动构筑了历史的前提,人类通过劳动成就了时间性存在,时间性存在规定了人的历史性生存,这就是人类历史传承和创造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气的思想是一涉及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甚至已经渗透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本文在考察了气的思想起源和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道教内丹生命哲学的语境,论述了道教真一之气这一极其重要范畴。真一之气又称为先天一气,是天地人物未生之前的元始祖炁,是天地万物之本根与源头。文章以清代内丹学家黄元吉《乐育堂语录》为基点,结合道教内丹学典籍,条分缕析,层层叠进,阐发了真一之气的真实内涵。道自虚无产一气,在道教生命实践中,相比于道而言,真一之气是最大的生命动力和能量,是具有完美的流动性和直观体验性的能量形态。在人体生命能量的逆转中,顺利招摄真一之气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它是绽放生命之花的真种子。此外,文章指出了时下各类气功养生术对气的虚妄认识而导致的种种流弊和胡乱运气采气的严重后患,值得警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