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光明日报》8月25日刊文说,制造大师,迷信大师,消费大师或被大师消费,最后再“毁灭”大师,这似乎已经成了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大师传道     
张港 《金色年华》2009,(8):68-68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见到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  相似文献   

3.
表演大师     
王柳枝 《金色年华》2011,(11):61-61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徒弟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 等到徒弟转身后,他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相似文献   

4.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二十世纪的小说家、剧作家。他白银时代的重要作家,政府因其作品反抗苏维埃,被政府搁置多年,直到六十年代,他的作品才得以见天日,本文将针对布尔加科夫及其作品《大师与玛格丽特》做一深入研究,以期获得对他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战略先生”的大前研一拥有很多称号。《金融时报》称其为“日本惟一成功的管理学大师”。《经济学人》杂志将他列为世界五大管理学大师之一。大前至今所著作品已超过100部,大多是关于商业和社会政治的分析。他为《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外交事务》等著名报刊撰写了大量文章。《战略师思想》、《三角力量》、《超越国界》、《无边界的世界》、《民族国家的终结》、《看不见的大陆》等著作畅销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6.
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凭借自己独特的讲故事技巧,让观众心甘情愿地被捉弄、被惊吓,却对此乐此不疲.从《后窗》、到《眩晕》、再到《西北偏北》,这位悬疑大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的精神与视觉盛宴.而其中《西北偏北》更是凭借其出色的视听技巧与视听语言以及对于男女情感的探索而成为了20世界50年代的巅峰之作!本文从悬念叙事、爱情主旨以及视听语言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西北偏北》,旨在初步探求希区柯克的电影世界.  相似文献   

7.
大师魅力     
何勒 《老人天地》2013,(8):17-19
仲夏时节,北京的雨水来得格外地稠密,似乎天公也在含泪送别学界相继离去的三位大师:李文海、吴征镒、张光斗。这里我们撷取大师们生前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从中你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大师的风范与魅力。  相似文献   

8.
曾以《老夫子》、《孔子说》等"诸子百家"系列漫画红透漫画界的台湾漫画大师蔡志忠,日前携新书《漫画佛家思想》、《猫科宣言》重出江湖。这位漫画大师的另类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对女儿的教育一样有着不同常人的做法。而这样的父爱体味起来,却不乏温柔与智慧……  相似文献   

9.
《现代交际》2008,(9):4-4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又一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三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看得很破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  相似文献   

10.
生于1910年9月24日的曹禺(原名万家宝),于1933年根据少年时代的生活积累,及多年学习探索,和掌握了欧洲戏剧艺术的技巧,所写出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接着几年,他又创作了《日出》(1936年)、《原野》(1937年)、《北京人》(1940年)等名剧,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领袖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等职。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戏剧大师的百岁诞辰,本刊特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成北 《老年人》2007,(8):20-21
湘绣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它与广东的粤绣、苏州的苏绣和四川的蜀绣一起,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12.
距离是灭掉大师的杀伤力最强的武器女友一不小心认识了一已婚文学大师,这下坏菜了,因为女友不仅对文字的排列顺序非常着迷,更要命的是她有大师综合症,一旦遇上大师,便情不自禁地低伏下去,极像张爱玲之与胡兰成面前的姿势,恨不能低到尘土里,恨不能以身相许,再然后,像虔诚教徒供奉着上帝一样,从此一心不做二用地爱慕着大师。尽管我们一干人等残酷地剖析了大师的情路历程以及情路环境,又用语言对女友进行了暴戾的摧残,结果,非但没起到毁灭作用,反而像化肥催壮禾苗一样,更激发了女友要赢得大师爱情的信心。我们只好冷眼旁观,很是阴暗地想,等大师…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析学说是由二十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梦的解析》是他以"梦"为立足点来探讨心理学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也是精神分析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文以《梦的解析》为基础,分析电影《催眠大师》中主人公的梦境,探究影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引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内心所存在的种种扭曲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读大师的名著,犹如在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和只通过一次谈话,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一样,只读大师的一部著作,对大师思想的理解往往也是片面的,有时甚至会误解大师的本意。对于亚当·斯密,我们不仅要读他的《国富论》,更要拜读他的《道德情操论》。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季羡林先生的著作已达1000万字。等身的著作甚或成了普通读者接近季羡林的“障碍”,很多人只是把他当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标杆。通过蔡德贵的演讲,我们看到:其实,大师也是平常人。不说别的,在小学和初中时季羡林就非常顽劣,不仅打架斗殴,还曾几次策划把老师轰下讲台。 据了解,季羡林先生近来还是笔耕不辍。今年9月,他还为自己的新书《季羡林说和谐人生》写了将近万言的前言。跟随多年的学生讲述真实的季羡林——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在天时、地利、人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很多观众大都看不到一部新片的"点映"和"首发"。相反,他们会被"剧透"、"海报"、"片花"、"事先张扬的影评"等信息流包围和裹挟,被各种营销策略提前进行"清醒催眠"。有的人会根据影评来选择电影(看或不看),有的人喜欢先看电影再读影评。本人属于后者,但有时候觉得读影评比看影片更有意思。看完《催眠大师》,认为值得回味、推敲之处颇多,于是到网上问道,发现它已经是"票房不俗、好评如潮"了。那么《催眠大师》是如何实现对这些观众"催眠"的呢?  相似文献   

17.
季羡林先生逝世后,有关大师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其实,在“大师”的封号像廉价便帽到处兜售的今天,它早已褪去了荣耀的光辉,变成了某种调侃与揶揄。这兴许是季羡林生前即郑重其事撰文请辞“大师”之称的缘由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与大师随行     
吴昊 《老人世界》2008,(3):25-26
去年春天,我在青岛上大学时,有幸见到了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由于天气原因,直到下午5点,航班才终于抵达青岛流亭机场。文老先生慢慢走下飞机,鹤发童颜的他,夹杂在涌动的人群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9.
又是一年春节到。中国老百姓对过年这一古老的习俗情有独钟,在他们看来,年俗里不仅有物质的丰盛,更有文化的丰美。近现代大师们笔下的年俗,至今读来仍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20.
正人物名片:曲伟杰,我国著名催眠师。国际催眠师协会副理事长,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会理事,中国森田疗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内观疗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1991年,创办我国首家心理学校—曲伟杰心理学校。心理标签:当情感之桥断裂时,催眠可以帮助断桥连接;当生活在幸福中而不自知时,催眠可以帮我们打开潜意识,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催眠大师和《催眠大师》由徐峥、莫文蔚主演的电影《催眠大师》在全国热映后,很多人都问曲伟杰:"曲老师,徐峥每次做催眠都要酷酷地打个响指,你为什么从来不打呢?"曲伟杰兴致勃勃地问:"你会打响指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