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公司制改革的持续和深入,混改的过程将进一步使国有企业体制和国有资本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向前推进。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既有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其所要求的不同性质股东和谐共处乃至其本身的顺利进行,均构成对以股份数量为基础的"一股一权"的单一国家股权控制方式的挑战。这在"商业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着国家股权控制方式应当与其所承载的处于变动中的具体公共利益目标相匹配的思路,变革既有国有股权控制制度,通过国家特别股制度的设计,形成多层次的国家股权控制体系,是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物权股权化是实现资产增殖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是实现政企职责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的基本形式。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试点,对培养资本证券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具有特殊意义。因此,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份,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完善解决,股市运行中国家股权的反增殖趋向、或者国家股权增殖悖论,尤其值得重视和注意。目前我国的公众上市公司,大多数存在有国家股权或国有法人股权。实际上,大多数公众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整体改组而成,或者由国有法人发起设立而成,而且国家股权所占股份份额都比较高,大多处在控股的地位,设置国家股权或者国有企业整体改组、国家参股特别是国家控股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盘活国有资产,使其物权真正股权化,分散风险,聚集资金,强化约束,转换机制,通过募集新股,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实现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使其能够真正走向市场,以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3.
刘莉  高杨 《中州学刊》2006,23(4):62-65
劳动股权是公众企业“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是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二元分配制度的内在统一。在深化我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应用劳动股权理论,重视对劳动积累的股权化安排,可以破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难题。劳动股权化是量化处理国有企业职工劳动积累的合理方案,是民营企业加快产权制度培育与创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保证国有出资人真正到位,为此要推进国有资本管理形态股权化,构建“闭环式”的国有资本委托代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国有资本财政管理体系,落实契约形态的国有股权代表委派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前 ,为明确国有企业的产权 ,激发职工的积极性 ,许多企业进行体制改革 ,将部分产权让职工认购 ,使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但有的企业领导并没有随着改制而转变观念 ,采用“新公司老做法”将职工内部股权看作是“奖券” ,随意分配和收回 ,这与法制社会是不相符的。本文通过分析一个真实的案例 ,提出了“股权”的所有者既享有权利又要承担义务。股权与“奖券”有本质的不同 ;同时 ,公司股权不仅包括对分红享有利益还包括对公司的参与管理权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孙山同志撰文指出: 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是大势所趋,是市场经济的需要。职工国家股制度是指国家将企业的国家股权授予职工,并明确职工股东资格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使职工真正成为了企业的主人,全民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 ,已逐步形成国家所有权、企业产权、国有股权“三权”相对独立的态势。在改革实践中 ,继续理顺“三权”以及与国家经济管理权的相互关系 ,建立企业产权和国有股权的科学管理体系 ,使国有企业能够充分行使产权权利 ,是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本运营的主体是所有者,且国有资本运营的主体具有层次性和转换性的特点。资本运营主体有宏观运营主体和微观运营主体二个层次。转换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基于不同的目标资本运营主体会形成转换。国有资本运营主体的层次性是由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决定的。国有资本运营呈现出两个层面:一个是所有者层面。国家以出资人的身份以资本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实现以少量资本控制大量资产,体现国家的控制力;一个是资本经营者层面。在我国,国有资本运营是由国有资本运营机构来实现的。资本经营者是企业法…  相似文献   

9.
肖霞 《天府新论》2004,(Z1):126-127
我国公司的股权设置只有单一的普通股权形式.这种形式的潜在含义是对股权平等原则的悖离.为了更好地保护国有资本股权,应该设置优先股权形式.  相似文献   

10.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解决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点在于,实现国有资产向国有资本的转变,从国有企业资产数量目标的追求转向国有资本总体效益目标,把实现国有资本流通市场化、利润最大化、营运独立化、管理间接化,作为深化国企改革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国有企业改革道路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改革成效。不同于俄罗斯全盘私有化,中国国企改革选择一条"抓大放小"的中间道路,不是改变所有权而是改革机制,使国有企业实现重生。中国国有企业集体崛起至少有国有资本优势、国家支持优势、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未来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将四大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股权问题研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股权性质的认识,直接决定着对国家与企业产权关系的界定.股权的内容及其特征表明,它是不可归类于所有权和债权的一种公司法上的权利,是所有权由静态占有向动态利用的转化.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的过程中,应当树立起股权观念、公司法人所有权观念及所有权向股权转换的观念,解决好股权行使及股权配置中的具体问题.股权观念的变革及国家股权运作模式的完善,是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的必由之路,也是奠定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刘英伟 《理论界》2003,(3):107-107
目前,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迫切、最根本和最有效的途径是搞好企业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制度创新随着人们清楚的看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放度的提高,人们清楚的看到,传统的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是制约国有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制度障碍”。国有企业单一的产权主体,条块分割的产权占有方式,行政干预的产权运行机制,软化的产权约束机制与当前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竞争格局是相悖的。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地推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公司制步伐。推进主权关系的“多元化”,企业财产“法人化”,使企业内部的要素股权化,股权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1、为行文简洁,文中企业均表示“工业企业”,全部企业则表示“全部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2、为分析国有企业的发展情况,对比基期采用1990年,但由于1990年报表中,未列出股份制经济,而按第三次工业普查规定的“股份经济”仅限内资企业,因而几乎全是原国有企业中效益较好的企业转制成立,国家持有绝大部分股份且不含外资,因而列出“国有十股份”一项,视同现在的国有经济,有助于客观认识国有经济总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资本积累的性质是劳动积累 ,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 ,只是在企业层次上将资产转为资本对待 ,开始考虑以资本方式占有企业增殖。国有资本积累的过程和特点决定了过去积累不是以单个企业方式进行 ,而是采取国家统一积累方式进行 ,因此 ,对改制企业职工的安置 ,应当在全社会范围统一考虑并进行  相似文献   

16.
论国有股权之国家宏观管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后 ,国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权益则变相地体现为公司的股权 ,因而探索一种新的国有股权管理模式 ,已成为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之后在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领域内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国家所有、分级代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模式 ,对丰富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股权国家监管理论具有重大的价值 ,它是今后构建国有股权国家宏观监管制度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国家,除少数国有企业由国家直接经营,即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是政府或其代表外,绝大部分国有资产都由政府间接经营。即政府通过一定程序,委派经营者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国有资产的日常经营活动,只对经营过程进行监督。间接经营的具体形式在西方国家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股份制。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国家以国有企业股东的身分通过持有企业股份,掌握国有资产所有权。作为主体股东,国家通过任免董事、董事长以及同企业签订计划合同等措施,来控制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方针。至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国家则不加干预。国家与企业是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既保证了国有资产所有者权利,也保证经营者自主经营的权利。例如,股份制是法国国有资产基本的经营方式。根据国家控股的数额,国有企业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全额股份控制企业,如法兰西电力公司、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国有”和“非国有”性质决定了政府在这两类企业面前的身份是有区别的。对于“非国有企业”,政府只能从外部依法对其进行管理与监督;但是对于“国有企业”,政府决不能只从外部对其进行管理,政府其实完全可以(也应该)介入国有企业内部,间接地(在特殊情况下则必须直接地)干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样,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只能从国民经济整体出发,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入手。所有制改革或者说政府将国有资本从部分竞争性行业中退出来,是我国“国有企业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新加坡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1980年国有经济部门占国内固定资本形成总值的比例为26.8%.自1987年开始向“私有化”进程中,虽向私人出售了一些国有企业的股份,但国有股份在这些企业中仍占控股或主导地位,且出售国有资产所收回的资金也是用于再投资,以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国有经济更快地增长.因此,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新加坡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日益增大,国家也不断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逐步形成了有新加坡特色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王伟 《理论界》2012,(1):33-35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本质,是确保人民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原则,享有对国有企业的资产受益权及相应的监督权。然而,预算是民主政治的工具,具有典型的政治决策的特征,在国有资本预算的施行过程中,避免以政治决策取代企业的经济决策,是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重中之重。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既要使人民能够实现财产权意义上的"所有者控制",同时在确保国有企业向人民贡献利润的同时,不得损害企业的经济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