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往往被简单地划分为“天使”或“恶魔”。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却突破这一常规。在《日常家用》中塑造了一位具有多重性格的黑人母亲。这位黑人母亲在面对白人的种族压迫和男权文化的统治时,表现出自立自强,宁静平和,怡然知足的态度品行,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2.
引言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涉足文坛多年,不断探讨分析在种族、阶级、性别歧视的重重压制下黑人女性的痛苦和解放之路。在一次采访中她强调对黑人妇女的热爱:“我关注的是……我族人的生存的完整.对我而言,黑人妇女是世上最迷人的造物”她在《寻找母亲的花园》一书中,以极大的热情赞颂了黑人祖母们的智慧和美德,推崇新一代妇女挖掘和继承黑人母亲们留下的独特文化财产。但从沃克的第一部小说《格兰奇.柯普兰的第三次生命》到98年出版的《父亲的微笑之光》着眼于父权制下的父女隔阂和情感冰川,读者看到听到的大都是女儿的哭泣和反叛,奔向自由的决心和光明的大道。黑人母亲们却默默无闻,隐藏在视线的边缘,做一个旁观者。难道母亲不是妇女吗本篇从讨论沃克小说里的母女主题入手以期揭开沃克的妇女思想的盲点和暖昧之处。《梅丽迪安》:母亲是镣铐20世纪70年代女权运动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爆发了第二次浪潮,女权主义学说纷繁复杂,在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生育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声音。以激进女权主义为例,按照对生育问题的不同看法,女性主义学者罗斯玛丽将其大概分为“激进-自由女性主义”和“激进-文化女性主义”。激进自由女性主义者认为“生物性的母亲身份使妇女在身体和心理上都...  相似文献   

3.
对于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宠儿》中备受争议的黑人母亲杀婴的主题,很多评论者从不同角度给予过阐释和分析。这里认为书中黑人母亲赛斯的杀婴行为是一种必然。要读懂小说的这一主题,就必须对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探索。从这一点出发,通过结合创伤理论以及对小说特殊写作背景的探讨,对赛斯的杀婴行为作以分析,并以此深入地拓展奴隶制下黑人母亲杀婴行为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心亚分析与发展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基本的母亲关注”、“好母亲”、“安逸舒适的环境”、“真实自我”、“虚假自我”等深入分析了“女性联系”在小说《紫颜色》的主人公西丽亚的自我复归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沃克从她自己独特的视角探讨与展示美国黑人妇女.乃至黑人族群寻找“真实自我”与人格尊严的艰辛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通过塑造一系列黑人母亲形象,揭示了在美国社会里身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非裔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困境。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母亲们颠覆了以前传统的黑人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通过塑造一系列黑人母亲形象,揭示了在美国社会里身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非裔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困境。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母亲们颠覆了以前传统的黑人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7.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佐拉·尼尔·赫斯顿一生致力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她对自己的非洲裔美国人的身份非常骄傲和自豪 ,否认自己有既是美国人又是黑人的“双重意识”的困惑。她拒绝把黑人当成美国社会的“问题” ,拒绝把黑人描写成种族歧视制度下产生的畸形儿。她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当时黑人社区内存在的鄙视自己黑皮肤的黑人种族主义思想对黑人灵魂的腐蚀 ,力图唤醒黑人对自己身份的肯定和热爱。然而 ,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高潮过去以后 ,以理查德·赖特为代表的黑人“抗议文学”成为当时黑人文学的主流 ,赫斯顿及其作品被湮没在美国文学的尘埃里无人问津。直到 2 0世纪 6 0年代的黑人权利运动兴起 ,以及黑人民族主义意识的唤醒 ,赫斯顿才在一片荒冢中被重新发现。实际上 ,赖特式的“抗议”与赫斯顿式的“赞美”只是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求得生存的既矛盾又统一的两种策略。  相似文献   

8.
由于黑人女性独特的生存经历,黑人母亲身份具有不同于白人中产阶级核心家庭中的母性身份的内涵。从"哈莱姆文艺复兴"以来的黑人女性创作中可以看出:在家庭伦理方面,黑人家庭大多呈现出"女人当家长"的一致性。佐拉·尼尔·赫斯顿、托妮·莫里森、特里·麦克米兰和泰雅里·琼斯的作品再现了黑人家庭历经的百年沧桑,揭示了黑人母亲身份从保存、文化传递到养育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蕴含了家庭伦理的变迁:精神意义上的女家长正逐渐替代传统的物质意义上的女家长。  相似文献   

9.
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政治生活中,发生了一桩相当引人注目的怪事,即臭名昭彰的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在“削弱”种族歧视,“改善”种族关系,“使各民族履行不可剥夺的自决权”的喧嚣声中,接二连三地宣布“承认”国内一些黑人部族成为分立的“黑人共和国。”南非白人政权搞的这种“黑人独立”,绝不是一项任意的政策所导致的结果,而是它长期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刻画了三位各不相同的母亲形象:佩科拉的母亲波琳的母性完全扭曲,成为白人文化的忠实奴隶;杰拉尔丁厌恶自己的黑人身份,处处模仿白人的生活方式却始终无法融入白人社会,最终沦为黑白文化的边缘人;克劳迪娅的母亲麦克蒂尔太太坚守自己的黑人身份和黑人文化,她的浓厚的母爱使得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艾丽丝.沃克是本世纪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长篇小说《紫色》,因为对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的双重揭示,在社会上形成了强烈地反响。她以双重边缘人的姿态述说了一个黑人女性成长到蜕变的辛酸历程。正是因为其特殊的身份,使得她的作品多了一种后殖民主义的观照。我们也得以透过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一种全新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2.
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她的长篇小说《紫色》中塑造了一位在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力下苟延生存的黑人妇女西丽亚形象,描述了她如何从顺从到觉醒,并通过抗争,最后获得精神和人格独立的艰辛历程。为了探讨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的原因并寻求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沃克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于传统黑人女性主义的"妇女主义"这一理论,指出了黑人两性之间和谐相处的可行之道,并在小说中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妇女主义"的要旨。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和乡村的恋人们:故事一》中,作者纳丁.戈迪默将南非女性所遭受的双重压迫——作为黑人和女性所承受的种族歧视以及性别歧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勾勒出一幅种族隔离制度下黑人女性悲惨的境遇与生存状况图景,揭示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残忍。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通过描绘不同黑人的命运,对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个体的失落和异化问题予以深刻的关注。其主要以身体破损意象为表征,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分析,阐明了这一意象的双重含义:它既意味着失落和异化,也意味着对失落和异化的反抗。通过反抗,托妮.莫里森提出了黑人个体尤其是黑人女性重建自我身份的主张,即获得自己的话语权并打破白人主流文化的神话。  相似文献   

15.
布鲁斯是由美国黑人创造的音乐流派。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用文字来吟唱布鲁斯,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一首古老的布鲁斯歌曲贯穿全文始终,整部小说洋溢着浓厚的布鲁斯美学。本文从布鲁斯美学的角度探讨黑人的身份认同、文化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成长小说一般把视角放在青年人在领路人指引下的成长上。沃克的《紫颜色》中主角虽已超过青年时期,但精神上却停留在少女阶段,加上黑人女性所受的压迫,她的成长成了笔者关注的重点。分析《紫颜色》的成长小说主题,探讨了西丽在莎格等人的引导下逐步成熟并通过斗争最终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并不是盲目地遵从或选择反叛基督教的艾丽丝.沃克,通过小说人物的成长历程,对基督教、对上帝作出了浓墨重彩的沃克式的图解和阐释,不但颠覆了传统基督教关于上帝是个白种男人的观念,也颠覆了黑男人面对黑女人时自我赋予的上帝地位,大声喊出:上帝就是我自己,上帝是个黑女人!这一特具解放意义的宗教观是《紫色》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黑人民族意识的重建--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个政治意识极强的黑人女作家。她强调作品必须具有政治意义,作品的力量必须在此。如果没有政治,就玷污了作品。因而,在进行小说创作时,莫里森自觉地将非洲裔美国黑人过去和现在的生存境遇融入了文本中,以期展现被殖民制度和种族歧视扭曲、异化的黑人的生活。然而,莫里森并不满足于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公平、不公正,她还力图通过文学话语修正历史记忆,治愈黑人民族的心灵创伤,并呼吁黑人民众寻求失去的文化之根,重建民族意识。同时,身为一名女作家,莫里森又凭借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经历,把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和重构黑人民族意识的进程紧密相连,使之形成交互共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他们的眼睛看上帝》是著名黑人女作家左拉·尼尔·赫斯顿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小说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家对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作家通过这种多视角的写作手法 ,成功地完成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的过渡 ,从而较全面、客观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珍妮无所不在的声音 ,即整个黑人女性声音这一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受到广泛的关注。1970年,她的首部关注黑人生活的小说《最蓝的眼睛》问世,从此打开小说创作之路。本文以评价理论的子系统———态度系统为研究视角,从词汇层面对《最蓝的眼睛》进行分析,借此展现小说主要人物佩克拉的外在形象、行为、性格以及内心世界等,揭示她的不幸遭遇以及悲惨命运,为理解人物形象、解读小说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