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8世纪初,安多地区藏传佛教主要寺院禅定寺和拉卜楞寺之间缔结宗教文化关系,是藏族历史和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这种关系的缔结,对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的广泛传播,藏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及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文章以历代卓尼土司和嘉木样活佛的宗教文化联系作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禅定寺与拉卜楞寺的宗教文化关系,同时也概括了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安多地区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第五世嘉木样活佛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五世嘉木样活佛藏名丹贝坚参,汉名黄正光,1916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十二日)出生于西康理塘县营官坝彩玛村。1919年,经第九世班禅大师卜算,丹贝坚参被认定为第四世嘉木样转世灵童。1920年11月2日(农历九月二十二日),他被迎请到拉卜楞寺坐床,成为该寺寺主,统领甘、青、川、康交界地带10余万平方公里的藏族各部落。①当时,这些部落或由拉卜楞寺派遣的官员管理一切政教事务,或在宗教上受拉卜楞寺的影响和控制,嘉木样活怫做为寺主,在这些部落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嘉木样五世坐床后,因其年幼,按照有关协议寺院大权由其叔父黄位…  相似文献   

3.
印章,它既是历史的见证,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物资料。在拉卜楞寺看到那些各种质地的印章时,很自然地联想起历代嘉木样活佛在安多地区这块既贫瘠又神秘的土地上,如何利用这种权力来行使自己的政教大权,将拉卜楞寺发展成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藏传佛教中心。虽然嘉木样活佛第一辈至五辈已成为历史人物,然而,他们行使权力的印章却至今保存完好。现就结合藏汉文史料,对嘉木样活佛的寺藏印鉴及僧侣中流传的印章作一简要考述,以求教于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4.
佛教寺院的盛衰,除与社会的政治、经济诸因素相关外,无不与它的首领的才干和治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转世制度下活佛全权掌管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更是如此。建于甘、青、川边区藏族聚居地的拉卜楞寺,在寺主嘉木样历世的经营下,不足二百五十年,就高居安多藏区第一大寺的位置,被藏文史料誉之为第二西藏。纵观拉卜楞寺的  相似文献   

5.
一拉卜楞寺(以下简称拉寺)座落在甘肃省夏河县境内,自1710年第一世嘉木样大师修建闻恩学院,到五世嘉木样于1941年修建上部学院落成,历经270余年的兴建、翻修、扩建,已成为具有六大学院(扎仓)、48座佛殿和囊欠(活佛住所)、500多座僧院、五百活佛、三千喇嘛,统辖108寺的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著名寺院之一。这样庞大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蔓延、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其庞杂的佛学理论体系。其理论深奥,仪轨复杂,修习内容广泛,加之各教派主张各异,故底蕴难识。仅就格鲁派(黄教)寺庙而言,其修习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属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在建立以来的270余年间,经历代河南亲王和历辈寺主嘉木样大师的精进经营,业已形成闻思、时轮、医药、上下续部及喜金刚六大学院的修习机构。犹如  相似文献   

7.
建立寺院集团建立寺院集团,从宗教而言,就是扩大教派教义的覆盖面积,形成精神控制网络,从政治意义上讲,则是以本寺为主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由小到大、从弱变强,逐步促成区域性的政教合一的统治集团。嘉木样一世于拉卜楞寺在位仅十二年,又由于我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的各寺院,凡是有活佛掌握寺院的活佛圆寂之后,据其规矩仍可转世为活佛,世世接替,永垂无疆。如今之班禅额尔德尼即为第十辈转世活佛;甘肃的拉卜楞寺嘉木样活佛则是第六世转生活佛。这种转生的陈规,并不同于历史上的封建世袭,或铁  相似文献   

9.
甘南夏河是安多藏区的宗教、文化中心,以藏传佛教著名黄教寺院拉卜楞寺为中心,这里云集着各个教派的大小寺院,也是藏传佛教觉姆寺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据笔者调查,目前在拉卜楞寺周边建有三所觉姆寺.本文在对其中两所女寺尼僧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尼僧群体的出家原因和不同原因所占的比例,并由此认为,安多藏族女性剃度出家原因已经从生活所迫为主演变为自愿选择为主,同时探讨了该现象形成的社会与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0.
闻名遐迩的拉卜楞寺,自康熙四十九年(即公元1710年)创建至今,仅有270余年的短暂历史。然而,其声誉和影响,却与拉萨甘丹、哲蚌、色拉和日喀则的扎西伦布及青海的塔尔寺齐名。之所以蜚声蒙藏,与寺主历辈嘉木样活佛不遗余力、精进努力是分不开的。那么,嘉木样活佛的转世系统究竟源于何时?本文拟就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因及经过作一个粗浅的论述。不妥之处,诚望识者指教。  相似文献   

11.
嘉木样协贝多吉为藏传佛教格鲁派转世活佛之一,甘南拉卜楞寺的最高座主。藏历第十一绕迥土鼠年(公元1648年)正月初八生于甘肃夏河甘家地方。自幼跟随伯父比丘僧福成学习诵读。十三岁出家,受沙弥戒。二十一岁进藏,九月入哲蚌寺扎西郭莽学经。二十七岁在五世达赖座前受具足戒。二十九岁至拉萨续部下院学密法。三十三岁前往修行圣地增善山静修。五十三岁任哲蚌寺郭莽扎仓堪布。六十岁应拉  相似文献   

12.
试述拉卜楞寺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数以千计的寺院,在历史的进程中,有的败落,有的滞于原状,有的超乎寻常地崛起,如此诸种结果,相关的原因固然较多,但其中政治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嘉木样一世借鉴历史警训,选定毗邻内地的藏区边缘地带建寺立业,实施与中央政府发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拉卜楞寺青年喇嘛职业学校创建的背景,第五世嘉木样与学校的关系,学生、教职员工情况,以及作者本人与该校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有近300年历史的拉卜楞寺,因其在藏传佛教的传播、发展中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而驰名海内外。但是,拉卜楞寺丰富的藏书及其对宗教、医学、艺术、工艺……乃至安多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贡献,却鲜为外界人士所知。拉卜楞寺目前收藏各类图书6万余函,可谓我国藏传佛教寺院藏书规模最大之一。该寺院发展过程中人才济济、大德辈出,为典籍的收集、著作及收藏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丰富的收藏为培养具备各种专业特长的僧侣(佛理学者、医增、艺僧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使寺院成为培养各类人才的组织形式。可以说,拉卜楞寺院藏书,不仅在历史上曾对…  相似文献   

15.
阿琼南宗尼姑寺,全称“阿琼南宗三丹琼培林”(藏语为),意即“阿琼天府虑静兴法洲”。该寺位于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乡境内,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座古老的尼姑寺,同时又是安多藏区的宁玛  相似文献   

16.
胡超 《中国藏学》2023,(3):150-159+217-218
既有研究认为,关公信仰正式进入藏传佛教体系始于乾隆时期,并和雍和宫改建有关。文章指出,康熙年间敕建的辽宁省朝阳市佑顺寺,始建时即有关公殿并保存至今,表明关公崇拜正式进入藏传佛教体系不晚于佑顺寺落成的1707年。文章梳理佑顺寺藏传佛教石雕、朝阳市地方志和清末海外汉学家在佑顺寺的研究记录,表明佑顺寺从规划到传承,始终是藏传佛教在东北地区重要的传经和藏经寺庙。朝阳市位于东北、漠南和京畿地区交界,地处清朝统治北方地区的核心位置,北京白塔寺的主持喇嘛卓尔济负责筹建佑顺寺并担任首任主持,在此前后,朝阳也成为藏传佛教经文译为蒙古文的重要地区,后世乾隆等历代清朝皇帝往返盛京(沈阳)途中也都在佑顺寺驻留,这些都反映了佑顺寺在清朝敕建藏传佛教寺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清朝通过佑顺寺等敕建藏传佛教寺庙的布局,在蒙古、东北地区和京畿地区建立起藏传佛教体系的多个节点,正反映了清朝将藏传佛教“国教化”和“王朝化”的思路。而佑顺寺中专门建成的关公殿,体现着清朝借助藏传佛教来管理国家,吸收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特点,也反映了藏传佛教的开放和包容。  相似文献   

17.
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该寺规模巨大,与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齐名,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重大寺院之一。整个寺院建筑布局严谨、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随其不断发展蔓延,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其庞杂的佛学理论体系。教派林立,卷帙浩瀚,主张各异,底蕴难识。仅就格鲁派寺庙而言,虽系宣扬宗教说理的场所,然而就其修习内容却远远超出了原先限于宗教的范畴。在它身上融集着藏族人民巧夺天工的雄伟建筑;汇集着多少高僧撰著的浩如烟海的藏文卷帙;汇聚着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僧众修习内容包罗了藏族文化艺术的全部学科。拉卜楞寺亦然,它系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在建立以来的270余年中,经历辈寺主  相似文献   

19.
嘉木样五世(1916—1947),本名丹贝嘉措,汉名黄正光,藏族,出生于西康理塘 (今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营官坝彩玛村。1920年,根据九世班禅卜算,经本寺德哇仓活佛等上层喇嘛寻访,被认定为四世嘉木样的转世灵童,从西康迎至拉卜楞寺坐床。翌年,从本寺持律大德钦饶嘉措受沙弥戒,并跟从经师智华嘉措学习藏文。1924年他9岁时,逢九世班禅到兰州之机,遂同全家人前往兰州拜见班禅大师,受长寿灌顶。其  相似文献   

20.
坐落在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王府村的红教寺,自1887年创建以来,已经历了110年历程。拉卜楞红教寺是一座宁玛派寺院,其寺僧在着装、蓄发、习经、修法、佛事、持戒诸多方面与毗邻的拉卜楞寺有别,但实质上它是拉卜楞属寺之一,一切事务均听从拉寺调遣,是由拉卜楞寺六大学院派生出来的第七大学院——“大密咒学院”()。 对于拉卜楞红教寺之研究,在本世纪40年代初,曾有于式玉教授所撰写的《拉卜楞红教喇嘛的现状、起源与各种象征》一文。然而,近五十多年来,未见任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