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琼 《殷都学刊》2023,(2):25-32
商代青铜器“兽面纹”的艺术特征与商宗教思想体系紧密相联。“兽面纹”即“神面纹”,代表的是帝、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形象。“兽面纹”无一例外都凸显“神之眼”这一部位,目的是在祭祀时更好地沟通神界与人间。兽面纹的辅助纹饰动物纹可能是帝、自然神和祖先神的侍从,也是神界的一份子。神面纹在商代的大量出现,体现了商代以神为本的浓厚的宗教氛围,其背后是商王族天生受佑于神从而建立政权合理性的意识观念。  相似文献   

2.
夏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滥觞期,出现了鼎、、爵等青铜礼器和戈、戚、镞、钺等青铜兵器,奠定了中国青铜时代以礼器和兵器为主的格局。造型方面,夏代青铜器逐渐摆脱陶器和玉、石器的造型特征,达到功能和美观的统一。纹饰方面,线条形式较为简单,赋纹位置大多一致,并出现了以镶嵌物组成的纹饰,具有抽象性、单一性和合成性的特点。风格方面,技术的不发达及礼仪的功用使其呈现出原始拙朴简约抽象和冷静自然的特色,有着初创阶段的独特美感。夏代青铜器显现出夏代先民发达的审美思维能力和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对中国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与青铜器对话——三星堆青铜文化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宁 《天府新论》2003,3(6):106-111
三星堆青铜器作为古代社会若干内容“记忆的容器” (萨特语 ) ,是蕴藏着丰富的美学素材和艺术原创的审美对象。从精神内涵看 ,古蜀族宗教从多神教过渡到一神教 ,从自发宗教过渡到人为宗教 ,这一变化轨迹反映到审美意识上 ,形成以“神”、“道”为本体的三星堆审美范畴 ,由具有本原及规律意义的形而上的“神”、“道” ,创生出以神话为原型的美的范式。从审美的内涵看 ,三星堆青铜艺术是以直觉性和综合性的方式把握世界 ,并以神话的符号使这种把握定型化。  相似文献   

4.
杨远 《殷都学刊》2009,30(4):22-25
关于兽面纹的内涵的探讨,学者主要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关于其图案形式所代表的形象的争论,另一方面是关于其蕴含的宗教文化功能的探讨.而根据兽面纹的的载体青铜器的用途和纹样图案特点分析,兽面纹的内涵应具有时代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是中国南方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新干青铜器在造型上既重视功能,又栩栩如生,有组合创生的特点。在纹饰上,兽面纹中虎面纹体现了吴城文化特征,燕尾纹和鱼纹多简省变形,因而具有表现力,象征意味浓郁,其线形纹饰对青铜器的体块特质互补,其总体风格有更多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6.
<正> 审美共通感是康德以假说形式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在康德以后,这个假说未得到深入的研究,往往以先验唯心主义的帽子一戴了事。这种做法对康德本人是不公平的,从方法论上讲,也是形而上学的。时代发展到今天,有必要对康德提出的这个美学假说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鉴别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美学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继承下来,并发扬广大。  相似文献   

7.
有个时期,我对文化学感兴趣,经常找一些文化哲学、文化史方面的书看,与朋友们讨论文化问题,还想把文化学与审美学联系起来,做一些比较、交叉研究。就这样在读书、聊天、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看法,把这些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文化即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状态化;二、文化作为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交流的中介;三、审美是文化的升华和归宿。底下试着就这三点意见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8.
尤西林在 2 0 0 4年第 4期《文学评论》上撰文认为 ,审美时尚夸示阶级荣耀的西方消费文化研究模式轻视了审美独立于阶级之上的公共资源性质。在传统共同体信仰衰落的现代社会 ,审美共通感成为天然正当的沟通中介与公共精神重要的象征代表 ,从而成为中国新资产阶级争取社会认同感的无形资源。这也是审美时尚在现代化转型期中国特殊的政治哲学涵义。财富经由审美时尚风格悦人心并同化民众感知方式 ,遂在消费主义幸福感与现代进步主义历史观中淡化了社会正义。现代审美的危机在于 ,惟形式扮饰的审美时尚受制于金钱支配下的商品消费并极易蜕变为…  相似文献   

9.
民间艺术的审美心理研究,就是要把民间艺术美的问题转化为审美问题,进而转化为审美心理活动中的问题。实践证明,系统学、秩序论等是民间艺术心理美学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以此为基础,秩序与节律、民艺审美形式感中的节律、民艺形式节律的创造以及艺术符号中的形式节律等就成为民间艺术审美形式感有序性研究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11.
躯体是当今哲学美学界关心的问题之一,而力度感则是肤觉-躯体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肤觉的视觉化,肤觉-躯体经验的力度感与视觉结合起来,形成肤视力度感.肤视力度感的审美选择遵循由沉重向轻盈快感和无觉快感发展的趋向.无觉快感是肤觉-躯体美感的最高层次,无觉的躯体自动和无思是当今意识为生产方式下的人类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12.
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涉及的是一个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我们找不到通达各主体之间的公共桥梁,那么,是不可能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的。这就需要尝试引入一个新概念——"精神青春期"。要理解各主体之间审美判断中的"共通感"问题,非"精神青春期"概念莫属;"精神青春期"概念的引入,为我们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此批青铜器于一九五五年三月在郿县车站郷东李村出土,同坑共五件。该村农民李含璧扵掘地时得之,现由其侄李琨同志送交陕西省博物馆根据铭文内容研究。虽为一人所■可分两组。二方彞及尊为一组,牺尊及另一牺尊残盖为一组。彞是品盖对口铭文,品十行,一百零八字,重文一,盖十行,一百零七字,重文一,尊铭文在品内底,十行,一百零七字,重文一,三品铭文相同。铭文中■  相似文献   

14.
审美是儒家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展现方式。儒家的中和之乐作为本体之和的显现,具有规范政治活动,达致社会和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共通感是现代社会最为天然的沟通纽带。当代需要借鉴古代儒家的音乐治理实践,通过审美共通感培育民众共同的心意状态、共同的情感,让生命在美的愉悦的自由感中舒展开来,实现审美主体与情感共同体的审美化生存。  相似文献   

15.
对色情与艺术本质差异的美学反思,既有利于理论上澄清二者的根本区别,解开审美之谜,更可在比较视域下深刻理解艺术的本质及创造的真谛.艺术存在之根就在其“形式”,艺术家就是“形式”的发现者、创造者和展示者,审美所“审”者就首先是世界的“形式”,“影响的焦虑”其实就是“形式的焦虑”.因此,“审美之难”即为“形式之难”,这“难”来自于主体的自然性和对象的当下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民间艺术审美形式感中的有情性,建立在其有象性和有序性的基础之上,美感与丑感的区分关乎感情价值评价,美感与快感的区分关乎审美之为审美、美感之为美感的原则.而美感的超功利性也非建造空中楼阁,它亦有着一定的理论渊源.以感情、感情态度及其价值评价为基础,对民艺美学中的美感与丑感、美感与快感、美感的超功利性与快感的功利性以及快感与美感的转化逐一剖析,将使民间艺术审美形式感的有情性得以立体化呈现.  相似文献   

17.
几经变更的体制是万州人心中难以名状的隐痛.   从三峡省的“胎死腹中“,到重庆直辖后的万县市及万州移民开发区的撤销,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万州的行政体制及归属几起几落.如此频繁的体制调整,在全国并不多见,不仅对万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也给万州人的心灵罩上了一层阴霾,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万州人都难以从悲观、失望、委屈、抱怨的情绪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18.
审美的身体不仅是艺术的身体主题,也是日常现实中的身体主题,呈现为身体审美的实际参与性与在场性。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身体更是卷入消费的中心,呈现作为资本和偶像的身体表征,衍生出身体审美的若干误区。建构身体的审美之道,应当秉持客观冷静的反思性态度。在拨开身体审美误区的同时,应当警惕隐藏在审美操控下的身体异化本质,提出构建身心和谐的身体审美之道,有效抵制错误的身体审美意识对身体的规训和戕害。  相似文献   

19.
王卉 《宁夏社会科学》2003,12(5):116-117
东汉青铜器分官营和私营两类,它不但体现了其制作系统的多元化,而且成为铜器铭文书法风格多元化的成因。东汉铜器铭文处在西汉与魏晋之间,是中国文字形态由隶书向楷书转变的过渡阶段。表现在书法的形态上:一是比较严谨的小篆体;二是字形方正端稳的"谬篆";三是篆隶相参的铭文;四是结体恣放的草篆。  相似文献   

20.
萨特的自由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康德的影子,是对康德自由的继承和发挥。但是康德的自由在更多层面上是形而上学的,仅仅限于精神层面的自由实践,属于知识论和认识论范畴;而萨特的自由是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他不仅要实现人精神上的自由,而且把这种自由观付诸于现实的实践活动,实现存在的自由。萨特的自由之路始终是与艺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由此实现的自由才能真正体现人的生存价值。这是康德美学上的自由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