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家族人民对湘鄂西苏区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鄂西苏区是由洪湖、湘鄂边、巴兴归等几块革命根据地所组成。其中湘鄂边的鹤峰、桑植、五峰、恩施等地和巴兴归巴东是土家、苗、汉等民族的聚居区。土地革命时期,土家族和其它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火一般的热情投入革命斗争,他们英勇奋斗、前赴后继,为湘鄂西苏区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就此略作论说。一、参加武装斗争、创立革命据根地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1928年2月底,贺龙、周逸群遵照党中央  相似文献   

2.
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是二战时期保存革命力量、锻炼斗争骨干、争取斗争胜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之一。它的建立有其自身的突出特点。同时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历程中有它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浅谈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创立胡济民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鹤峰、桑植、石门、五峰、长阳等县为中心,还包括湖南的大庸、慈利、水顺、龙山和湖北的恩施、建始、宣恩、巴东(江南部分)、来凤、咸丰、利川、松滋等县在内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当时全国几块较大的苏区之一。它是以湖北省的洪湖为中心,由洪湖、湘鄂边、巴兴归、荆当远、襄枣宜、鄂西北等六块根据地组成的。它们之间,彼此被敌人分割包围,但都在中共湘鄂西特委和后来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的统一领导下,在战略上相互紧密协同作战,构成了湘鄂西苏区的整体。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是由贺龙为首的中共湘西前委后为湘鄂西前委领导下的红四军,在咸丰龙潭司党领导的  相似文献   

5.
鹤峰是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鹤峰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发展和保护红色政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不仅用刀枪与反动势力浴血奋战,而且用战斗的笔,燃烧的歌,进击的舞,用祖先传下来的各种文艺形式控诉强暴,  相似文献   

6.
江西是革命老根据地,这里有工人运动策源地安源,八一起义英雄城南昌,革命摇篮井冈山,有中央革命根据地及闽浙赣、湘鄂赣、湘赣等革命根据地。1934年7月——10月,工农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从此,江西人民陷入敌人手中。十五年来,江西人民日日夜夜盼望着工农红军归来,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49年九月底,江西全境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7.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的西部和湖北的西部地区。由洪湖、湘鄂边、襄枣宜(襄阳、枣阳、宜城)、鄂西北、巴兴归(巴东、兴山、秭归)等革命根据地组成。 一九二七年,湘鄂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举行秋收起义、年关暴动,建立了革命武装和根据地。一九二九年夏季以后,组成红二军、红六军,并成立了湘鄂西工农民主政府。一九三○年七月,红二军和红六军在鄂西公安县会师,组成了红二军团,由贺龙同志任总指  相似文献   

8.
贺英轶事     
<正> 小引贺英,这个英雄的名字,在湘鄂边的村村寨寨,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她的神奇般的事迹,在澧水两岸、溇水(1)上下传扬! 一八八六年,她生于桑植县洪家关,取名贺民英,乳号香姑,人们亲切地叫她香大姐。她是贺龙同志的胞姐,曾担任桑鹤游击队司令,湘鄂边苏区重要军事干部,为创建湘鄂边苏区作出了重大贡献。她是我国妇女革命运动的先驱之一。湘鄂边人民深切地怀念着香大姐!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武术是中华武术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湘鄂渝黔桂边土家族武术从其产生之初就被吸收到民族色彩浓郁的巫傩文化中, 成为驱逐瘟神赶鬼,沟通人与神的语汇。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对湘鄂渝桂边土家族武术与巫傩文化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从创建到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四个时期。随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民被赋予了教育权,但限于革命斗争的环境,此时的教育工作比较粗糙简陋。教育必须与革命实际相结合,为革命斗争需要服务。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从未与广大群众脱离联系,从简单教育阶段到教育成型阶段,都反映了群众的教育诉求,从而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争意志和积极支援抗战的热情。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教育发展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仍在创办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对我国后来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黔东特区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武装力量红三军在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之际转战于黔东一带创建、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这块红色区域形成的历史动因,除了湘鄂西根据地受挫,红三军武装对抗失利这一主观上的因素之外,还有以下客观原因:黔东地区适宜的地理环境;区域内以土家族、苗族聚居为主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和革命氛围;区域内因其革命的历史传统和终究走进革命殿堂的现代神兵而拥有的武装斗争条件。  相似文献   

12.
湘鄂边苏区地方革命武装的建设胡济民一、地方革命武装的建立和发展湘鄂边地方革命武装,是随着苏区的开辟、扩展而逐步建立起来,并是在随着红军主力游击转战和敌人“围剿”不断加剧的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又到取消的过程。早在中央《两湖...  相似文献   

13.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流行于湘鄂渝黔边邻的土家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明清时期是土家族土司统治兴盛时期,在土司制度下,"三棒鼓"在表演、内容、结构、音乐以及唱腔等方面都保持了土家族传统特色,后来又融合了土家族戏曲、民歌等素材,逐渐形成具有土家特色的说唱艺术。明清土司统治时期的文化制度为土家族"三棒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土家族"三棒鼓"的革新、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以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分重视教育建设,并将此作为根据地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大力发展,主要包括小学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党员及士兵教育四个方面。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建设,不但提高了群众、干部、党员及士兵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而且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政权,为其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二八年七月彭德怀同志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从平江起义到一九三○年九月第二次攻打长沙这一段时间里,彭德怀同志率领红军转战湘鄂赣边区,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处在白色政权包围之中的苏区,敌人不仅从军事上采取“会剿”、“围剿”、“清剿”等手段;而且在经济方面封锁我们必需的物资,掠夺我们有用的物资(如粮食等),其目的在于置苏区军民于死地,妄图吃掉红色根据地。湘鄂边特委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经济建设,兴办了可能和必须的经济事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正因为有了这一经济战线的胜利,湘鄂边根据地才得以坚持六年之久。  相似文献   

17.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实践,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反动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西北地区土地革命战争的开展。作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红军长征胜利和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提供了落脚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土地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陕甘边革命根据的创建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四年十月,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留下的部队于十一月至一九三七年十月,坚持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等八省原有十四个革命根据地的三年游击战争,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这十四个地区是:浙南地区、闽北地区、闽东地区、闽南地区、闽西地区、赣东北地区、闽赣边地区、粵赣边地区、湘南地区、湘赣边地区、湘鄂赣边地区、鄂豫皖边地区、豫南桐柏山地区和琼崖地区。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这些革命武装,曾纠集了数十倍的兵力,实行了碉堡围困,经济封锁,移民并村,保甲连坐,烧杀抢掠等残酷毒辣的手段,实行惨无人道的围歼和残害。红军游击队在极其艰难境况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虽然由于敌人分割包围,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但是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他们以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密切依靠革命群众,胜利地坚持了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是聚居在我国湘鄂川黔交界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虽地处我国腹地,但交通闭塞,其历史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历史跨入近代以后,情况却为之一变,令人瞩目的革命斗争特别是直接推动武昌起义的“川湘鄂黔边武装起义”“令世人震惊”。震惊之余,细细探究,不难发现这场运动与土家族地区知识分子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跳丧舞流行于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聚居区,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土家族跳丧舞自古以来就与土家族原始的祭祀娱神活动有关,与土家族的宗教祭祀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所以土家族跳丧舞蕴涵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对土家族跳丧舞起源、基本形式及表演形态等进行考察和描述,分析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特征,以及土家族原始宗教对土家族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