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市产学研一体化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众 《科学咨询》2009,(17):7-7
产学研一体化是产学研结合的最有效方式,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优化产学研结合模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重庆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需要政府调整管理体制,切实把产学研工作纳入政府规划,明确职责,加强宏观调控,协调解决产学研结合中的各种困难与矛盾,创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信息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传统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必须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以体制创新为保障,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产学研一体化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一体化是产学研结合的最有效方式,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优化产学研结合模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重庆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需要政府调整管理体制,切实把产学研工作纳入政府规划,明确职责,加强宏观调控,协调解决产学研结合中的各种困难与矛盾,创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工作是借助政府为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速省内、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向该地区的转化及产业化,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借助高等院校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装备优势,提高该地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产学研合作又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它既解决企业技术进步项目源匮乏的问题,又加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双赢"举措.但从总体来看,我市除了象马钢这样的特大国有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人才优势可以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外,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都必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因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推动、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对于我市以工业为主体的中等城市来说,搞好产学研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科学咨询》2009,(7):11-12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中承担"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重任的不可能是其它市场主体,只能是掌握公共资源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政府通过营造支持技术创新环境,提升区域产业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政府发挥公共职能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研究如何结合莆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发挥好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切实推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创新,是一个世界性的探索课题.通过对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对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的现状的阐述,在分析产学研如何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面对产学研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结合在地方企业和地方科研单位之间开展的异常活跃。为此本文对地方政府在这些产学研结合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必要的研究。而且在这样的基础上还对当前政府在推动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梳理,以此为据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胡庆  王敏琦  张毅 《科学咨询》2010,(17):126-127
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创新,是一个世界性的探索课题。通过对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对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的现状的阐述,在分析产学研如何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面对产学研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9.
《科学咨询》2006,(17):8
按: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为此,我国于2005年底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并于2006年7月正式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推进企业成为技术的创新主体,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央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主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应发挥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加强产学研联合,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建立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建立开放型产学研联合机制,广泛整合、吸收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风险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同时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那么, 在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制架构中,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特别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能有效地培养应用人才,加速科学技术的转化和应用,为经济发展服务,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分析总结了部分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合作,是指以产业(或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为三大基本主体与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机制,进行合作研发,不断进行知识传播生产,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经济进步等功能。要实现东莞"十二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依靠创新驱动、人才引领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探索适合东莞发展需要的  相似文献   

14.
武凌 《管理与财富》2009,(6):189-190
产学研模式有很多种,本文在国内夕卜产学研模式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从结合主体、结合目的等维度为模式的选择提出了一些根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浅析我国政府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扮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使命 ,如何让它们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为共同的目标完成不同的使命 ,这就牵涉到产学研三方的合作问题。本文拟从政府的角度出发 ,探讨我国政府在促成产学研合作进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张羽飞  张树满  刘兵 《管理学报》2024,(4):568-576+615
基于《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名单中A股上市企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并实证检验深度与强度两维度产学研融合质量对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影响,以及政府支持对该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产学研融合深度与产学研融合强度均显著提升了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政府直接支持和政府间接支持均正向调节了产学研融合深度与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之间的关系;政府直接支持和政府间接支持均负向调节了产学研融合强度与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为此,我国于2005年底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并于2006年7月正式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央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应发挥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再好的企业也会逐渐衰弱。因此,研究技术创新和实施技术创新是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困境、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要求。企业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构建创新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应该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  相似文献   

19.
政府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推动者,必须主动介入和干预,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和调控,切实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实际效能.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设计,进行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政府应发挥调控功能.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政府作用主要是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监督和引导,利用经济杠杆,制定特定政策和采取一定措施来推动企业和院校双方合作,从而取得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辽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2月27日至28日,辽宁省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此次会议颁布了《辽宁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决定在2006年工作基础上,全面启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开展创新型企业创建、企业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