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文艺心理中的定势问题,近年来国内学者较为关注,在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认为尚存在这样的倾向:较多地注意人的观念(意识)方面因素对心理定势的影响,而对造成心理定势的较为具体的记忆、知觉、情感、理解等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却注意不够,因而带有哲学化倾向;在讨论具体定势规律时,也往往把它普泛化,例如没有注意到不同艺术门类的相应心理特点和定势规律,只是一般地谈论艺术心理中的定势原因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 思维定势(亦称学习定势)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方法,以及需要、愿望、态度等都构成其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发生定势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定势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形成某种定势,在条件不变时,可以更迅速地知觉对象并做出合理反应。比如当学生获得了一种普遍的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后,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运用心理学中的定势理论 ,具体分析了心理定势对编辑主体的影响 ,指出心理定势对编辑主体既能导致负面效应 ,又能产生积极效应。但对于编辑工作这一特殊职业来说 ,心理定势对编辑主体造成的影响往往是弊多利少 ,尤其对它的负效应更不可低估 ,为了使编辑主体的心理定势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文章也指出了克服心理定势负效应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在心理学史上历来有一个未解决好的问题,就是人格与心理过程的关系,长期以来许多心理学家试图把人格与心理过程综合起来,但最终结果都不能令人满意。 1949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举行了“知觉的个人和社会因素”的专题座谈会,针对心理学研究者在知觉研究中忽视产生知觉作用的人的现象,知觉心理学家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知觉理论中知觉者在哪里?”与此同时,人格心理学家也用类似的口气说:“人格理论中知觉在哪里?”至此人格与心理过程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了。威特金等人从长期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中的“感觉”还是介于生理与心理之间的现象,一到“知觉”就算正式跨入了心理学所研究的纯粹心理现象的范围。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就把知觉现象与感觉现象区别开了。知觉的这些特点,处处表现了主观因素的参与,使人们看起来好象主客观有不一致处。这是心理活动的一个总特点。所谓知觉中有主观因素的参与,就是说知觉中有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传统的心理学在研究知觉时,主要查明刺激是怎么样时,人的知觉就会怎么样。本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用信息加工的理论研究知  相似文献   

6.
写作观察活动是整个写作过程的开始,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觉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作用,所以说,它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觉。从这个意义上讲,观察包含着感受,因为任何外在刺激要引起人的神经反应,必须与大脑中已有的“图式”发生“同化”作用。正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一个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须有反应刺激的能力,……所以我们不从刺激开始,而从对刺激的感受性开始,感受性自然是依存于作出反应的能力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0—61页)这个反应刺激的能力,即是主体的“图式”与“同化”互相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写作观察中的知觉定势问题。而引起作者神经反应的刺激物,其外在形态如何在大脑中得到反应呢?写作观察中的“形象”捕捉,将作出回答。知觉定势与形象捕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主体的经验层次和情绪变化,后者侧重于客体的形象和本质特征;然而,两者又接受大脑两半球相应皮质区域的控制。其归属是一致的,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7.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对幽默语料进行语言学分析,揭示英语幽默中思维定势的认知机制,以此来分析思维定势的心理动因和社会文化动因,解释思维定势负迁移在概念整合中的作用。思维定势的负迁移普遍存在,影响并干扰人们正常的认知思维活动。研究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机制,对预防思维定势产生的负效应,提高主体的认知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意识流”一词出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他在《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OFPSYCHOLO-GY,1890)一书中指出:“意识本身不像是斩碎的片断……不是拼接起来的。相反,它流动不已……我们尽可称它为思想之流、意识之流,或主观生活之流。”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是指各种不同程度的知觉和情绪的反应,包括从最低程度上未形成语言的模糊感觉直到最高程度上得到清楚表达的合理思维。在某一特定的时刻,一个人的意识是所有各种不同程度的感觉、思维、记忆、幻觉、联想所汇成的一股飘忽不定、连绵不绝的流。它…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安德森指出,认知心理学的任务是“试图了解人的智力的性质和人们如何进行思维。”司马贺认为认知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和解释人生完成认知活动时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如他知觉到物体的哪些特征;看到了事物间的什么关系;外界信息是怎样储存头脑中的;他在解决课题时利用了哪些信息,采用了什么样的思维策略等。”他指出:人类认知有三类基本过程,第一类是问题解决、第二类是模式识别、第三类是学习。本文将围绕人类认知的三类基本过程,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心理定势是指主体面临某种活动而呈现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定势对诗歌鉴赏的影响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这就需要根据鉴赏实际,不断调整心理定势。打破旧有的心理定势,会使人产生一种暂时的痛苦,但这点痛苦是值得的,正是在这短暂的痛苦中,与审美对象相适应的新的定势才得以建立,读者将在鉴赏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愉快。  相似文献   

11.
定势也称心向,主要是指主体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心理处于一种准备状态,从而对后继的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产生影响,使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专注性。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系统地阐述了定势的功能,定势产生的主客观条件,定势的运动规律以及定势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的地位等。他指出:“定势在人的生活中不是局部的而是普遍的现象。它在人的生活中起着基本的决定作用。”乌兹纳捷提出的定势理论在苏联受到高度重视,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工作、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由此可见,定势对人的认识、行为和个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宣传工作中,人们常常发现有这样一种情景,有些宣传对象对宣传者所宣传的观点,能较快地选择,较容易接受;而对另一些观点,则不但不能接受,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怎样解释宣传工作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呢?怎样提高宣传工作的宣传效果呢?人们试图用乌兹纳捷的定势理论加以说明。本文即想从这方面进行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2.
人的主体性是人文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直观、简单、笼统的表面层次上。布伦塔诺丰富了历史上的"意向性"这一概念,进一步明确了"意向性"的内在性,并进而把人的意识活动区分为具有意向性指引的"心理现象"和无意向性指引的"物理现象",心理现象是由内知觉产生的,内知觉是一种当下的不假借于外物的意识,它具有直接自明的特性,内知觉才是心理现象真正唯一的知觉。意向性是心理现象的重要特性,只有具有意向性的意识活动才能作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布伦塔诺的这一思想,是在意识研究领域具有弗洛伊德式的科学发现,它消解了西方思想史长期以来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势;揭示了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内在于人的内心,也为建立真正主体性的思想而牢固奠基。  相似文献   

13.
儿时起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牛郎织女”……等一个个故事 ,便在我们的耳际萦绕。茫茫宇宙 ,浩繁群星勾起了多少颗童稚之心的无限暇思。爱想象、善想象是人类固有的天性 ;在人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点中 ,潜藏着无穷的想象因素。依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有计划有步骤地挖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对于日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形成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成功的想象来源于日积月累的生活观察心理学上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基础在于知觉材料 ,即生活的积淀。作家创作需要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曹禺对现实生活的深切体验和理性思考与一些作家和作品所谓“潜在灵感型的创作心理定势”以及《日出》与《雷雨》的对比分析中,揭示了《日出》创作心理定势的第一个特色——深层的理性自觉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对《日出》的艺术分析,论证了其创作心理定势的第二个特色——作家对戏剧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5.
文学思潮正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学观基本上是从作品、作家即创作范围来界定“文学”的含义的 ,这种思维定势导致不少人把文学思潮等同于创作潮流。文学艺术事实上是人类的一种活动 ,文学思潮属于观念层面 ,贯穿于整个文学活动系统。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系统中受某种文学规范体系所支配的群体性思想趋向。  相似文献   

16.
论“超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验”(Transcendence)是一个重要然而人们却相当陌生的哲学概念。其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把握社会存在的本质,刻划区别于经验实证科学的哲学人文科学的方法论特征,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范畴工具。因此,很有必要将其拈出,加以分析和阐释。一分析“超验”概念,不能不涉及“经验”(Expenence)。二者在内容上是互反的,但彼此有内在的辩证联系。所谓“经验”,在心理学上通常指“感官经验”,即人类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内容的感性意识状态及其产物。哲学中引申到对象与思维的意义上,与人的感官感知相对应的外部存在即为“经验对象”或“经验实在”(这实际上包括了全部自然界与人的血肉之躯及社会存在的自然物  相似文献   

17.
思维,确切地说,无固定的形式,但从其过程受定势的作用来考察,可划分为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能否把握两种思维的辩证关系,正是思维创造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一 常规思维,是指在惯性力作用下沿着既成的模式和程序进行的思维活动。通常称思维的惯性力为“定势作用”,常规思维就是在定势作用下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倾向性和心理准备——对思维活动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冰心是表现“母爱、童心、大自然”“三爱”为一体的集大成者,其作品中却独少爱情题材,这一现象在评论界极少得到关注。而冰心作品中爱情题材缺失并非偶然现象,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心态的制约、个人人生体验的缺乏、作家思维定势的拘囿和读者期待视野的影响等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伴随着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产生的。情感是在人的认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影响制约着人的认知过程的发展。情感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对人的行为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日益清楚地表明:教育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越来越富有情感性。政治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知识信息交流、学生认知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信息交流、促进认知转化进程的过程。白居易说:“感人心  相似文献   

20.
一、作家情感逻辑的内化运动作为一种特定的现象范畴,情—感觉在作家的知觉情感与艺术感觉之间所缔结的特殊关系,不仅表现在情感活动的发生必须依赖于机体觉(内感觉),以及感、知觉必须受到强烈而奇异的感情活动的诱导这么一种双向交流运动上;而且,表现在作家的情感内化上,即作家的理智必须对于知觉情感进行必要的规范和制约上,在这里我称之为“作家的理性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