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8,(8):33-33
毫无疑问,大自然母亲赋予动物许多神奇的特性,以鸟蛋为例——这可不是讨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只是看一个简单的事实:圆头蛋和尖头蛋。  相似文献   

2.
蔡宁 《金陵瞭望》2005,(11):50-50
十二生肖属相之一的鸡,与“吉”谐音,且雄鸡司晨报晓、雌鸡生蛋孵雏,自个和谐亦与人和谐,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历代花鸟画家擅爱画鸡者不乏其人,当代著名书画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陈大羽生前瀚墨画鸡,气象叱咤海内外,堪称一代画鸡大师。  相似文献   

3.
传说几千年前,地球一阵轻抖,鸡诞生了。它们是由一只年老的凤凰身上的羽毛变成的,每一只都非常漂亮,它们每天都在无忧无虑地生活,嬉戏。然而由于母鸡不会生蛋,不能繁衍后代,鸡群中大部分鸡都慢慢老死,最后只剩下几十只鸡了。  相似文献   

4.
<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5.
一只鸡蛋可以孵出一只小鸡,小鸡长大,每天下一个蛋,蛋又孵鸡,鸡又生蛋,如此发展下去,你就变成“养鸡专业户”啦!可是,很多同学与“养鸡专业户”还有很大距离,他们作文里的“鸡”常常都是公鸡,一个蛋都不下,即使偶尔有一只母鸡,产蛋量也很有限。解释一下,我说的“鸡”,指的是文中的句子。一个“大”句子可以下出很多“小”句子。课文《珍贵的教科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6.
制度和人是一个组织成立的前提条件,同样的,组织的发展必须以制度的完善和人的发展作为前提。但制度变迁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类似于“鸡生蛋”与“蛋生鸡”的循环关系。我们到底应该从提高人的素质、还是从改进制度的角度去着手制度建设呢?着重分析“重视制度建设与重视人的素质提高”的思路及其这一思路下制度建设对人的素质提高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7.
<正>盛夏之夜,读古诗,听虫鸣。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的蟋蟀蟋蟀,属于直翅目蟋蟀科,俗称蛐蛐,古称蛩,又名促织,其鸣声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预示秋天将要来到,提醒织  相似文献   

8.
蟋蟀为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干燥虫体入药,性温,味辛成。有毒,功能利尿,主治水肿、小便不通。人工养殖蟋蟀不失为致富冷门。  相似文献   

9.
音乐会上     
今晚,荷花池畔举行音乐会,小白兔也跟着妈妈来了。小白兔刚坐下,看见蟋蟀一蹦一跳地来了,心想,他没有耳朵,怎么也来参加音乐会?于是他就好奇地问妈妈。兔妈妈笑着说“:蟋蟀是有耳朵的,每次开音乐会,他都来!”“那我怎么看不到蟋蟀的耳朵?“”蟋蟀的耳朵不像我们的那样,而是生在  相似文献   

10.
刘媛 《社区》2009,(14):52-52
众所周知.法国人爱狗如命.可如果是在春天,全巴黎最受宠的小动物却是蟋蟀和青蛙。法国蟋蟀并没有高卢血统。在遥远的中世纪.它们乘坐香料船从阿富汗越洋而至。这些来自异域的“移虫”.自然与法国南部的蟋蟀土著不同:它们身材娇小,害怕寒冷。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促织》一文,课本中对题目《促织》的注解仅指出“促织,蟋蟀”。据此,学生只懂得“促织”是“蟋蟀”的别名,阅读课文后才知道内容是写明朝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追求享乐,征集蟋蟀,而使成名一家饱受蹂躏的故事。同一昆虫,“蟋蟀”与“促织”那一个得名在前?蒲松龄为什么不以“蟀蟀”为题,而以“促织”为题?如果教师不作进一步阐述,学生势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14,(7):27-27
贵州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县城有一处悬崖,据该县县志记载,这里每隔30年都会从岩石中落下一个光滑的石蛋。冰冷的石壁为何能生出石蛋?为什么岩石生蛋的时间间隔总是30年?一直以来,岩石生蛋的神秘现象像一团巨大的迷雾笼罩在这片水族之乡。  相似文献   

13.
金秀英  金民正  孙羽 《新少年》2011,(10):38-39
整个夏天,蚂蚁都在流著汗水,辛勤地劳动。它不停地到处搜集食物,然后储存在仓库中。而住在隔壁的蟋蟀,整个夏天却在唱歌玩耍。蟋蟀看着累得满头大汗的蚂蚁,忍不住嘲笑了起来。  相似文献   

14.
用微力传感器测试了蟋蟀攀登的动力学特性,并与文献中壁虎的相比较,分析不同因素对攀登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攀登时蟋蟀质心的壁反作用力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振荡,质心循环向上加速,同时伴随从一侧到另一侧的运动.蟋蟀产生的攀登动力学特性类似于壁虎的,尽管它们的吸附机制、足形态和腿数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李梅 《中华魂》2014,(18):41-41
"促织甚微细,哀鸣何动人",尽管杜甫写蟋蟀鸣叫的诗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我还是最喜欢白居易"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的诗句。小时候在老家的西窗下独坐,我也听到过蟋蟀的鸣叫,此起彼伏,温温柔柔,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烦躁。读白居易的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蟋蟀既叫"促织",也叫"蛩",还有不少地方喊它"蛐蛐儿",但我翻遍了很多典籍,都没有我家乡的"凸叉子"之称。  相似文献   

16.
鸡在民间文化中象征生命力和生殖力、光明和吉祥,是保护神和神力的象征.这些象征是原始初民直观的野性思维,由鸡的生理特点幻化而成,在长期的发展中演变成人们的一种信仰和一种象征民俗.鸡的象征文化已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力量,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郭娟 《中国农村》2008,(12):6-9
如今的中国不再是把“圣诞”读成是“生蛋”的闭塞大国,少了中国的圣诞节也将不完美。  相似文献   

18.
一、从苗族神话谈起鸡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家禽之一。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鸡的神话传说。在这些神话中,“鸡喊太阳”的主题最为原始,也最为广泛。如苗族的创世神话《公鸡请太阳》很古的时候,天上没有太阳和月亮,地下草木不生,庄稼不长。先民们就造了十二对太阳和月亮挂在天上。十二对太阳和月亮不听人们的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中悲秋的表达方式很多 ,蟋蟀声、蝉声和雁声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的悲秋象征之一。古代诗人常常使用蟋蟀、蝉和雁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几种动物的声音在表达思乡、怀念故人、送别、哀怨、失意及悲秋上广泛使用 ,它们有共同性 ,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20.
蟋蟀之音是悲秋的代名词,在文学发展之路上,被不断充实进新的感悟、体会,不断刷新审美的视角和社会批判的能力。通过描写蟋蟀的作品,我们能够再次回到那个百姓生存艰难的场景,感受文人笔下对劳动者无奈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质问与反思,还有对国家和民族深重灾难的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