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龟兹是佛教文化隆盛发展、传播东渐并逐步中国化的重要地域。本文通过对《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往五天竺国传》《悟空入竺记》等史籍的梳理、辨析,结合历史、考古、宗教、社会、艺术史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依据对龟兹佛教的基本属性、信仰理念、戒律特色以及龟兹佛教史事等方面的新认识,进一步指出,龟兹佛教文化在安西都护府建立初期和以后相当一段历史内,出现了以小乘为主体的龟兹佛教与以大乘为主体的中原佛教互相并存、各自发展的独特局面;龟兹地区相当规模的汉风石窟及其内地佛教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唐朝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一个缩影;不同派别佛教艺术间的影响、交流与融合,造就了龟兹佛教文化艺术的历史奇观。  相似文献   

2.
佛本斗争的内在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传入西藏的具体年代及其与本教斗争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说佛教在 西藏的传播是历史的选择,佛本斗争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两种不同文化碰撞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宗教、特别是与西藏佛教的发展是有密切的联系。西藏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佛教在西藏的地方形式。西藏佛教对藏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回溯藏民族历史,没有人会忽略使藏族社会发生历史性转折的巨大因素——佛族及佛教文化。早在吐蕃王朝时期,佛教及佛教文化潮涌般冲击而来,经过相当一段时间,佛教如油浸纸,渗透到了藏族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影响之广之深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在青海,这股强大潮流不仅波及到整个藏区,也波及到了土族、蒙古族等聚居区。使青海藏族、土族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佛教文化相互交融,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尤为突出的是绘画、雕塑这类艺术,它们直接与佛教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服务于寺院、宣扬佛教的艺术手段。这种融  相似文献   

5.
佛教忏文是佛教忏法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佛教文化传播发展的产物,其实质是宗教礼仪文体.佛教忏文的产生有其异域宗教文化的渊源,原始佛教时期的忏悔文最初是作为维护僧伽清净、约束佛教徒修行持戒而产生的.佛教东渐以后,佛教忏文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三条基本路径:一是源自佛教律仪制度的作为悔罪仪则的忏悔文;二是伴随中国佛教忏法成熟而兴起的礼忏文;三是受世俗祈禳文化影响的斋忏文.佛教忏文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孕育的结晶,其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清晰而真实地反映了佛教传播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轨迹.佛教忏文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文体与文化之间天然而紧密的内在联系,为厘清多元文化价值下的文体形态的演变与发展脉络,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农奴制作为封建社会初期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在大多数欧亚国家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存在的时间都不长。但是在西藏地区,从公元12世纪前后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8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农奴制始终是西藏社会占主导形态的生产方式。农奴制在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经济体制,被世人称之为最残酷、最野蛮的封建剥削制度。从5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结构的瓦解与重建一直反复进行着。到封建社会末期,封建结构也未被资本主义摧毁,却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结构为什么能不断瓦解又很快重建,直到封建社会末期都未被摧毁呢? 我想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此作些初步探索。一、封建结构瓦解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佛教与封建政治的关系问题,涉及到封建政治的特点以及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特点。这里只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对这个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宗法式的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它在家长制的基础上实行家天下的封建世袭制,在经济上,它在一家一户的分散的个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超经济的剥削体制。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在历代帝王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君权神圣,这是中国封建政治的重要特点。只有掌握这个特点,才能对佛教与中国封建政治的关系问题作出正确的观察。  相似文献   

9.
胡克夫 《河北学刊》2007,27(5):128-132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规模碰撞、交汇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相对自由发展的阶段。魏晋南北朝僧诗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多元文化混合体,这是它在中国诗歌类型发生学意义上的主要特点。对魏晋南北朝僧诗的解读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佛教文化是如何由客体文化向中华文明主体文化的补充地位递进,以及佛教话语如何影响并转化为中国文化及民众日常思想表达形式。因此,研究僧诗,重在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贝叶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贝叶对于南亚地区的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外传播起过重要作用,它为佛教东渐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中国佛教文化臻于鼎盛时期的唐代,贝叶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独具特色和丰富内涵的一个常用语汇见诸笔端,被赋予代表佛教文化的象征意义。现存的傣族小乘佛教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贝叶文化遗存。傣文从创制起,贝叶便是主要的书写载体,它是知识、智慧和文明的象征,贝叶文化功能渗透到傣族的历史和社会各方面,构成特殊的贝叶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略论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表现在佛教发展的规模和译经、著述及思想学说等许多方面,而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创立则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与鼎盛,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佛教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也与帝王的宗教文化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也是适应统一的社会在文化上的需要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秦汉时期,形成了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制度。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然在集权和分权的问题上屡有斗争,但一直是集权的思想占上风,封建集权的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体的政治制度。如何评价这种历二千多年而一直奉行不衰的集权制度,在历史学界一直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而林彪、“四人帮”一伙,为了给其推行的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寻找历史依据,更将秦汉时期的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无限地加以美化,以“历史发展的必然”和“阶级斗争的需要”为借口,为封建帝王的独裁专制辩护。为了肃清封建主义的遗毒,很有必要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思想,进行一些必要的研究和剖析。  相似文献   

13.
<正> 隋唐时期,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已明显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在这之前,我国西藏地区早已有钟教、氐教和本教等宗教流行,吐蕃王朝的建立标志着西藏地区的经济基础有了新的变化,于是佛教文化便乘虚而入,在西藏地区传播开来。 对于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过程、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形成及其对藏族文化的影响方面的理论探讨,截止目前还很缺乏。为此,提出几点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4.
何天明 《阴山学刊》2012,(6):9-13,31
佛教在契丹族建立政权以前便受到重视,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以后至辽朝各位皇帝统治时期呈持续发展状态。佛教是辽代统治阶层和民众普遍信仰的宗教,在北方草原上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都超越以往。辽代的佛教与城市的发展相伴随是辽代佛教勃兴的特点之一,佛寺和佛塔是标志性建筑。对萨满教和佛教的历史作用要根据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性质予以评价。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行为准则。辽代佛教文化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在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中,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之一,封建伦理道德体系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绛求浙桂是这一时期西藏朗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一整套与当时西藏社会转型相适应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促成了西藏封建伦理道德体系的形成。本文利用大量藏文文献,对绛求浙桂的封建伦理道德观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并为中国文化所吸收、整合,以至于最后形成东亚佛教文化圈,是佛教发展史上的重大现象之一。过去人们对佛教中国化过程的理解往往偏重在佛教与汉地中原文化的冲突、融合上,而忽视了佛教的中国化还应当涵括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对佛教的接受和信仰,忽视了对中国佛教三个并列的亚型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傣语系小乘佛教的整体研究。而这些少数民族对佛教的信仰又采取了与汉地不同的途径与方式,并有其独特的信仰根源。本文正是试图从宗教文化学的角度来探索这些少数民族为什么又是如何接受佛教的。  相似文献   

17.
王利耀 《学术界》2003,(6):203-210
所谓九华山佛教文化 ,指的是九华山地区以佛教文化为主并为其表征的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域文化。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又以地藏道场文化为其特色 ,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入世和人性关怀精神。九华山佛教以真诚的宗教信仰为特点 ,用佛教哲学启发信徒认识人生 ,要求信徒按佛教的思想体系修炼 ,体现了对佛教人生价值的追求 ,对社会稳定有一定积极意义 ;这与邪教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宣扬歪理邪说 ,反人类 ,反社会 ,有着本质区别 ,也完全不同于以欺骗和愚昧为特征而与人生信仰无关的封建迷信。  相似文献   

18.
佛教自传入古代中国后,渗透到了各层次文化之中。它丰富了中国的民间文化,体现了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民间佛教文化的发达,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某种缩影。  相似文献   

19.
封建,是一种社会性质,是由经济关系来决定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的成熟和发展,表现在权力的高度集中、行政机构中严格的隶属和等级关系、礼乐的制度化;也促进了文化的成熟与发展,表现在佛教和儒教广泛传播及其在上层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政治和文化上的封建化成为党项封建化过程中与经济封建化同样重要的社会封建化的内容。而在党项的历史上,是以姓别为部落,因而宗族就成了构成党项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本文就是在部落宗族的层面上论述党项的封建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考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形成的原因时,必须承认它是许多历史条件共同促成的结果。东方式的水利灌溉要求等因素,对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当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这些很难构成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以政权形式为主体的政治制度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法律的宗教的意识形态所构成的社会上层建筑,只不过是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外在表现形式。具体到封建社会来说,经济基础的主体是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