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张爱玲的时间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中,虽没有专门论述其时间意识的篇章,但张爱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个体生命意识的作家,对时间问题不会不加以关注,它们散落在其作品及后人的纪念性文字中,这是本文着重分析的对象。 潘柳黛作为四十年代与张爱玲一起成名的女作家,在她的一篇回忆文章里说,张爱玲同朋友约会极守时间,简直有着外国人的习惯。这说明张爱玲作为处在“机器商业文明”时代的人,在时间意识上自觉地遵守钟表所代表的近代时间观念。但是对这种绝对的、机械的时间观念,张爱玲在情感上并不完全认同,在《我看苏青》中,她写道:“文明的日子…  相似文献   

2.
杨春 《学术探索》2015,(2):120-126
张爱玲对叙事时间以及叙事时间与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掌控能力,张爱玲叙事时能充分地利用叙事时间中的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之间的差异和对比,来达到表达自己对时间和人生的叙事主题。同时叙事时间呈现出几组张力:现实时间和心理时间之间的张力;个体时间和集体时间之间的张力;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之间的张力。这几组张力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展现了无穷的魅力。张爱玲的小说能够在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转化和穿梭。而叙事时间的四个维度——世界时间、作品时间、作者时间和读者时间对张爱玲作品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以女性视角来叙事,从她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命意识出发,揭示其悲剧命运。张爱玲对当时女性心理痼疾的展露是其对中国女性意识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分析张爱玲对当时女性既渴望独立而又不得不依赖,既已清醒而又无限迷茫的女性意识的展示。  相似文献   

4.
田淑晶 《理论界》2012,(10):124-125
以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曹七巧、葛薇龙、长安为例,文章透视张爱玲指向人生、指向人之生存的特殊苍凉体验,剖析其表现苍凉体验的文本机制,揭示出张爱玲在苍凉笔法上对《红楼梦》的承继和独创。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研究五十年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望张爱玲研究5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40年代上海一些作家、文人对其人其作的分析和评价;第二个阶段,建国后至80年代初海外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第三个阶段,8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此外,张爱玲去世后,各种报刊杂志对她的“热衷”现象以及张爱玲研究的前景问题也都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深入认识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较全面地评价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 ,对其创作在思想与艺术上的得失作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相对而言 ,本文有两点创新 :新材料与新观点。即侧重对张爱玲 5 0年代小说和电影剧本创作的评论 ,注意对张爱玲创作的谬误与缺陷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多有对政治的观照和倾向。因为师承的缘故,成名初期的作品,张爱玲的文艺思想"右"倾,但是在作品中,也不乏对国民党的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针砭。解放后,张爱玲依据当时的文学创作标准,创作了包括《十八春》、《小艾》等一系列"左"倾作品。在离开大陆后,张爱玲又开始对其创作的"左"倾作品进行修改和删节,回归其"右"倾的文艺理念,同时,她还创作了《秧歌》、《赤地之恋》等多部"右"倾小说。但无论"左"倾还是"右"倾,张爱玲在作品中对世相的洞察和对人性的探索,才是其成为经典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8.
太阳本是宇宙中重要的天体,后作为一种意象应用于文本之中。温暖和光明的象征的太阳,却在张爱玲的笔下演绎出隔世、陌生和凄凉,幻化为吞噬生命的预兆。张爱玲作品中将太阳进行陌生化处理,以太阳意象为旁观者,赋予其多种形状和功能,同时兼顾多种角色的塑造,对太阳意象的分析是揭开张爱玲小说人物内心世界关键和自身的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张爱玲借助太阳意象的设置完成了对人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袁良骏 《晋阳学刊》2011,(3):116-126
改革开放前,各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均只字不提张爱玲,美国夏志清先生的张爱玲研究也并非源头,早在上海"孤岛"时期,已出现了第一批研究张爱玲的学者,其中以傅雷为代表。早期的张爱玲研究肯定了张爱玲小说的成就和文学地位,为重新审视张爱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作为城市文化的书写者,她的散文与新兴城市文化标志--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电影为切入口,从张爱玲和电影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她的散文艺术.从中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不管是对生活细节的钟爱,还是私语流言的率性真诚,都不难发现电影之于张爱玲散文的影响的真实存在,包括其散文的取材、写作艺术等等,均受到了电影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后得以再次被关注,形成"张爱玲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张爱玲的创作主张、特有的"张爱玲句式"和独特的艺术世界是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陈怡 《理论界》2013,(1):140-142
"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是张爱玲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正是这样一种叙述风格使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张爱玲小说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其小说别具一格的悲凉风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张爱玲1943年创作的小说采用了"封锁"下爱情的建构与破灭这一情节模式,通过对其人生经历、心理感受、性格特征等因素的糅合,该模式得以形成,成为了张爱玲悲剧决绝的爱情观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其美学风格也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与人们已研究较多的前期散文相比,张爱玲的后期散文具有创作主体淡化,理性精神增长,语言风格从辞藻华美、意象繁复转为质朴隽永三个特点。分析其后期散文的美学风格,有助于我们对张爱玲这样在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作家的全面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一个非常重视日常身体感的作家,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对"看"的重视.一方面,通过时"看"的距离和视角的调整,才有了"张看"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兴味,才在视线上创造了不同世界的交锋.另一方面,作为公众人物,张爱玲也在"被看",所以她非常善于通过制造"距离"来"扮演".除了文字以外,通过服饰作为道具,张爱玲完成了她在一个动荡而浮华的时代的出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她的这些出演塑造了世人眼中的"张爱玲".  相似文献   

15.
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16.
流言的世界     
吕丽娜 《兰州学刊》2008,(Z1):180-181
在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40年代在沦陷区孤岛上海,张爱玲的作品明显区别于当时上海两大文学派别:抗战文学和闲适文学,张爱玲以独特的语言,描写一个个突兀的故事,在中国习以为常、入世近俗的故事里,却浸透着无边的绝望,张爱玲记录下那个时代本真的生活和感受,这为后人留下了从各种角度阐释的空间,文章从张爱玲文本的情感世界入手去理解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研究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21世纪以来,更加趋于理性、冷静的研究界对张爱玲的研究从人物形象、心理分析、叙事艺术以及张爱玲的文学观等多个方面作了有力的开掘和拓展,进一步推进了国内张爱玲研究。  相似文献   

18.
巴金张爱玲在分别解构"家"的内核时,其视点各有不同。在对旧式家中男性形象的书写中,巴金关注常态格局,着眼于对"家"中男权专制的批判;张爱玲则侧重异态格局,致力于描写"家"中男性的扭曲和残缺来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用封闭循环的小说模式解构传统的时间观(历史);又以种种"无常"解构秩序(常识):首先以"因果颠倒"法解构着"正史",其次用"善恶难辨"法解构着正统的道德观;最后通过情欲分离的书写,张爱玲将解构的笔锋伸向人性深层.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张爱玲的出现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整个上海文坛,她的作品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本文从张爱玲的女性视角入手,探寻其小说都市民俗叙事的独特性,将张爱玲的小说放置于她所生活的上海都市空间中,在分析作品都市民俗叙事的女性视角时,也指出女性群体幽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