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8,11(1):F0002-F0002
莫里斯·迈斯纳(Maurice Meisner),汉名“马思乐”。国际著名的现代中国史、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国际学术界也将其视为具有“左翼”倾向的代表学者之一。迈斯纳于1931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1954-1959年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研究生奖学金,1955年获硕士学位;1959-1960年获美国大学校际研究生奖学金,1960-1962年获福特基会外国地域训练研究生奖学金,1962年获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2.
正2000年底,朱佳木教授由中共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岗位调到当代中国研究所任所长,当时当代中国研究所行政上受中国社会科学院代管,故被同时任命为该院副院长。从那时起,他一面主持国史编纂工作、扩充国史编研队伍,一面致力于国史学科的构建,逐渐成为国史研究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朱佳木教授关于国史研究的对象、指导思想、功能的思考,关于国史的分期、主线、主流的见解,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原因的探究,关于计划经济体制历史作用的评价,关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过程的解读,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关系的分析,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阐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汉学界,丸山昇先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他的身上能够看到学者的精深和战士的勇敢,他的存在见证了一个人生生不息的追求精神。2006年的新年(1月8日)75岁高龄的丸山先生抱病出席了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汕头大学文学院举办的"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隔10个月的2006年11月26日丸山先生在日本东京逝世。一年过去了,我们编辑了三位日本学者追思丸山先生的文章——谨以此表达我们对丸山先生的思念和追忆。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学者中,戴维·兰普顿是一位久负盛名的专家。在学术生涯的早期,兰普顿致力于研究中国政治与中国的政治决策过程,开启了分析中国决策过程的独特模式。他非常关心中美之间的政治问题,对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兰普顿的田野调查方法,在众多学者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黎见春,男,1967年9月生,湖北浠水人。199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党史学会会员,宜昌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三峡大学廉政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主任。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讲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  相似文献   

6.
李林教授     
李林,男,1955年11月生于昆明市。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主问题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200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应当首先向他们大力传播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他们的头脑,使其能够始终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思想理论修养方面不断地取得新的进步。在对大学生开展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的进程中,应当高度重视传播者的界定、传播合力、传播途径、传播对象的分析、传播内容、传播者自身的素质等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能够及时地拿出妥善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王毅武教授的新著<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一书(以下简称<研究>)2009年6月已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同一主题的论文23篇,著名专家学者的相关评论21篇,时间跨度近30年,计30余万字,系统研究并阐述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学科建设与理论专题.作者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联系中国的具体国情,首倡中国现代经济理论这一新学科,并从学科架构、理论专题和人物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客观、公允地研究与评论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产生、发展、创新以及完善的过程、条件、内容、特点及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6月16日至17日,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美国过程研究中心(Center for Process Studies,USA)、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Institute for Post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a,USA)、美国克莱蒙特林肯大学(Claremont Lincoln University,USA)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  相似文献   

10.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5,8(6):F0002-F0002
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1916-1999,在汉语出版物中,又译为史华兹、史华茨、施瓦茨等),国际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现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之一。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历史与政治学教授,兼费正清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历史协会会员,亚洲研究会会员。《中国季刊》和《哈佛亚洲研究会杂志》编委。其主要著作有:《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1952)、《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1954)、《毛泽东主义的“传说”的传说》(1960)、《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1964)、《共产主义与中国:变动中的思想意识》(1968)、《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1985)、《中国研究》(1990)等。  相似文献   

11.
张宝明:大华先生,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上,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这一问题的最终裁判权我们交给读者如何?现在让我们转向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对话吧.  相似文献   

12.
2014年10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这是该人才奖励计划实施15年来首次在国际政治领域设立长江学者,是对刘鸿武教授长期扎根于遥远而艰苦的非洲、坚持用中国眼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团队"组建于2010年初,并于当年入选武汉大学第一批"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学术团队建设。该学术团队采取跨学科的方式组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为主,整合其他学科青年学术骨干的力量,从不同的路向来开展和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该  相似文献   

14.
林涌泉 《今日南国》2007,(18):10-12
两位世界顶级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同时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6位现任市长激情对话,共同探讨"共建中国-东盟新增长极"。这是一次——  相似文献   

15.
2011年6月24-26日,来自北美、新加坡、台湾和大陆的近80位学者汇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了"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历史系,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亚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会议收到中外学者的论文50余篇,内容涉及北美中国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美汉学家和华人学者研究;新清史、妇女史等专题史探讨;中国古典文学、小说、诗歌讨论;北美中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多方面问题,体现了当前北美中国学历史与现状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亚太经济文献(ASIAN—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刊登了Lu Ding和Kwek Bin Chong的《1991—2003年中国经济研究趋向:作者、学报和研究领域》一文。作者以《中国经济(Chinese Economy)》等25种期刊和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发展银行3种非期刊文献资源为统计源。  相似文献   

17.
苏东剧变后,围绕着时当代资本主义的整体看法,在资本主义世界自身内部发出了两种截然有别的声音:第一种声音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歌颂;第二种声音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今天人类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为此,了解一下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当今资本主义的现实有着切身体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西方左翼思想家对当今资本主义的种种批评,倾听一下发自资本主义内部的"另一种声音",确实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2012年8月8日-10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联合主办,由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承办的"国际视域与中国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九届年会在济南召开,来自全国150多所高校及有关研究机构的近300位学  相似文献   

19.
<正>3月25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为石河子大学师生作了题为"当前理论研究与文化建设若干前沿问题"的讲座。这是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论坛的首场讲座。郭建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如何看待国学热、儒学热、孔子热","文化建设的整体态势与发展走向"四个方面讲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修辞学研究30年:解读三组关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说中国近30年修辞学研究,话语空间十分开阔。我选择的切入点是三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不同程度地投射出当代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学科面貌、价值取向、问题意识,以及评说背后的学术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