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驰域外之 观写心上之语——论黄遵宪的南洋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驰域外之观写心上之语———论黄遵宪的南洋诗(新加坡)王力坚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今梅州)人。在中国历史上,黄遵完是晚清杰出的外交家,曾任清朝派驻日本、美国、英国以及新加坡等地的外交官,①为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保护海外华侨利益,... 相似文献
2.
论黄遵宪的政治体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的政治体制思想主要包括议会政治思想、政党政治思想、公共空间理论和地方自治思想。他的这些思想丰富而独到,今天仍有重温与重申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4.
5.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杰出诗人。他忧国忧民 ,抱负远大。但是历史怠慢了他的政治热情 ,拒绝了他的经天纬地之才 ,而不无凄怆地成就了他的诗名。黄遵宪生活于近代中国 ,是故国家园屡遭磨难的见证者。他以诗歌的形式悲愤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事件 ,其诗作有“诗史”之誉。他主张诗歌创作应“复古人比兴之体” ,在对古典诗歌形式的改造中 ,进行了“以单行之神 ,运排偶之体”的可贵探索。黄遵宪喜爱民歌重视民歌 ,他所创制的“新体诗”还接受了来自民歌方面的艺术影响。黄遵宪的诗歌不仅体现了晚清时期诗界革命的实绩 ,而且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向现代诗歌转化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6.
柯蓝自1936年,十六岁投入革命,献身文学,迄今已逾半个世纪。幼年时他领略了生之艰难,然而“毫不迟疑地从热爱文学,到下定决心要终身从事文学工作”。这样的心理契机,使他尚在孩子的年龄,便毅然离家,奔赴光明的圣地——延安。他最早的文学尝试,源于散文写作。无论是1936年在湖南《通俗日报·副刊》上发表的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在故乡有一群感情笃厚的诗友 ,他们的友谊既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理想、乡梓情怀的基础上 ,又分别有各自的特点。了解黄氏与这些故乡诗友的交谊特点 ,有利于我们认识黄氏的交友之道 ,亦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黄氏及其创作。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他的"新派诗"代表了诗界革命的实绩,历来评价较高。钱钟书先生对黄遵宪的"新派诗"颇有微词。钱先生的批评主要有三点:一是黄遵宪的"新派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二是黄遵宪的《番客篇》、《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不过是因袭了前人的作品;三是黄遵宪在诗中运用新名词"亦犹参军蛮语作诗,仍是用佛典梵语之结习而已"。这三点不仅关系到黄遵宪"新派诗"的评价,也涉及到对诗界革命派诗歌的认识。回到原典,重新解读黄诗,就会发现钱先生所提出的三点,似有不妥之处。公正地说,黄诗不仅开拓了诗域,而且传递了新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创新了语言,也改革了诗体。 相似文献
9.
1981年10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广注》,是国内第一部注释《日本杂事诗》的著作。(按,日本人实藤惠秀、丰天穰二君,于昭和十八年[1843]译注并出版了《日本杂事诗》)它的正文完全按照黄遵宪自称的“定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长沙富文堂本)校点排印,同时用按语的形式,把原本被删改之处全部 相似文献
10.
“矶头黄鹄日东流,又此阑干又此秋。鼾睡他人同卧榻,婆娑老子自登楼。能言鹦鹉悲名士,折翼天鹏慨督州。洒尽新亭楚囚泪,烟波风景总生愁。”这是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诗作中的名篇《上黄鹤楼》。钟鼎选注的《近代诗一百首》“说明”云:“一八九五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去了中国领土台湾省。黄遵宪在登黄鹤楼的时候,听到台湾被割的不幸消息, 相似文献
11.
于衍存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1988,(4)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昂头侧睨何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谓海可填山可撼,万鬼聚谋无此胆.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相似文献
12.
陈复兴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1)
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出口每争传。 草完明治维新史,吟到中华以外天。 (《人境庐诗草·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 黄遵宪不仅是卓越的爱国诗人,也是杰出的国际诗人。他的诗笔接触到欧美、南洋,尤其相当全面地接触到日本。他的《日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在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为了保护华侨利益,建议清政府取消海禁令,同驻在国岐视、排斥和迫害华侨的行为、政策作斗争,并整顿华侨会馆,发挥会馆在保护华侨利益的作用,都取得很大成就。他不愧为维护华侨利益的杰出外交官。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1848~1905)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急烈的政治变局。他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备极屈辱的历史,也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苗民起义、回民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反复抗争的历史。黄遵宪作为为数不多的亲历在列强侵华背景下多次政治风暴,又以外交官身份亲身实地感受到先进国家政治文化气象的开明知识分子,他对于近代化的认识与主张,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自序》中写道,“奉使随槎”,“居东二年”间,“稍与其士大夫游,读其书,习其事”,专心“网罗旧闻,参考新政”。《日本杂事诗》… 相似文献
15.
理解和领悟自身的文明处境,并在诗歌中对这一处境做出创造性的回应,是每一个成熟的诗人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对于中国当代诗人,由于华夏文明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复杂处境,这一课题显得尤为艰巨和复杂,由此导致多数诗人无论与传统文明还是现代文明,都处于一种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是造成当代诗人以痛苦、孤独、焦虑以至仇恨等消极情绪为写作动力的原因,也是其主体分裂、主题和形式趋于破碎的内在原因。而吉狄马加的诗为当代诗歌提供了一个以主体的完整、主题和形式的和谐为特征的相反例证。吉狄马加所置身的彝族文化圈,一方面具有悠久深厚的传统,另一方面又与人们当下的生活仍然保持了有机的联系。他的诗从这一文化状态出发,在当代诗歌中呈现了独特的面目:既与自身的文化传统保持高度的和谐,同时出色地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一个自洽于其固有文明的诗人对人的世界和自然万物的深邃理解以及由这理解所生发的深沉的爱。诗人以对本民族文化的关切、倾听和领悟为起点,走向了对他者的理解,走向了对其他弱小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对人类普遍价值的关怀。幸福、理解、爱、和谐,这些伟大艺术的基本主题在吉狄马加的诗中无不得到有力回应。吉狄马加的诗不仅成为当代诗歌中一个独特的存在,也为当代诗歌的重新出发提供了丰富而有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友情与亲情、爱情三足鼎立,平分秋色。如果说亲情根源于血缘,爱情根源于“性”缘(两性之间的吸引力),那么,友情则是纯粹的“情”缘,联系人间真正友谊的惟一纽带是情感,这里拒绝其他任何非情感因素的介入。如果说亲情是一种天然的关系,是任何人...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