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神秘感影响下神怪小说的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神怪小说起源于古代人们的鬼神信仰,鬼神信仰源至远古人类认识世界的神秘感觉和对鬼神的敬畏心理。在神秘感影响下,神怪小说的创作经历了从信鬼神为实有到自觉虚构的过程,创作的出发点是利用读者对鬼神世界的神秘感和人们喜新尚奇的探究心理,把写作神怪小说作为愉悦身心或劝惩的工具。读者阅读神怪小说则是为了寻根探奇,满足了解神秘的鬼神世界或作品人物神奇不凡际遇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古代鬼神崇拜柳岳梅如果说先秦两汉时代,充斥在小说领域的是仙风道骨,那么魏晋以降,则游弋着冥鬼幽魂。鬼神观念是古代先民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鬼神故事的创作与传播更是源远流长。有关魏晋六朝志怪或者鬼神文化研究的力作纷呈迭出,但整体描述、...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生活中程颢和程颐并不相信鬼神,认为鬼神之事不足信,杂信鬼怪异说者是"烛理不明";但在理论上说到鬼神是否存在时,二程的态度却是暧昧和模糊的,并不是从根本上否认鬼神的存在,而是对鬼神的存在予以有限的承认。这种矛盾的鬼神思想与古代"神道设教"的影响有关,也与他们继承的正统儒家的鬼神观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确信鬼神存在的前提下,清人通过志异小说,大大发展了对鬼神百态的揣测,并积极尝试就丧葬、祭祀问题从鬼神方面寻求验证,包括从死亡发生、袭、敛、出殃与回煞、厝、葬直至祭、享等各个环节,最终归宿为把死者纳入宗族体系,貌似拓展了时空维度,实则是既有观念的延伸与投射.比之清人有关丧祭的大量学术性研讨,这几乎是将枯燥的理论发明转化成鲜活的现场表演.当然,相应于“鬼神世界”百孔千疮的状况,鬼神能为丧祭观提供的证明也支离破碎,乃至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理气论哲学旨在通解天地万事万物之因,鬼神怪异现象自然在他的考察视野之中,当他以理气论解释世间鬼神怪异之事,使这些飘浮不定的超验事物得到客观的解释之时,实际上也给以鬼神怪异之事为内容的志怪小说一种合"理"性定证,从而给了它们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空间。  相似文献   

6.
吴广义 《阴山学刊》2002,15(1):24-25
把鬼神当成实有的存在 ,还是看作人类的幻想 ,这是魏晋志怪与《聊斋志异》观念上的根本区别 ,随之而来的是实录还是虚构 ,又成了这两个时期小说创作上的差异。故而 ,魏恶志怪只能成为志怪小说的草创期 ,《聊斋志异》成为光照千古的文言小说的顶峰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从性命论哲学角度理解中国传统宗教与哲学思想中“鬼神”概念的一个尝试。首先,论文梳理了民国以来关于鬼神的六种说法,认为鬼的本义应来自对死亡的理解。在性命论哲学传统中,死亡并非对生命的否定,而是生命的一个阶段,因而对鬼的态度,代表了死亡在生命中的位置。在中国宗教与礼制传统中,鬼神二字经常连言,从《礼记·祭法》中对鬼的界定可知,有时候鬼神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与人世之阳相比,鬼神皆属阴,都有变化不测的特点。神代表着阴阳变易之不测,鬼代表着诡谲怪畏之变。由于对鬼神的理解都来自对生命本身的理解,所以鬼神是否客观存在,就不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儒家礼学传统中,祭神如神在、事死如事生,通过对鬼神的态度来展现对性命展开的态度,才是鬼神之为德的礼学意义与宗教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知识分子以其鲜明的入世性格而著称于世。这种性格积淀和形成的过程可谓源远而流长。孔子思想的入世因素,对这种性格的培育起了关键性作用。孔子是一位积极入世的思想家,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一生予以热切关注的,不是虚无飘渺的来生和神秘莫测的天国,也不是在冥冥之中主宰人间的鬼神和上帝,而是民生的疾苦、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谓。“未知生,焉知死”,所谓“敬鬼神而远之”等等,都反映了这位哲人理性的睿智。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孔子在鬼神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洽 《齐鲁学刊》2005,697(1):91-94
称灵道异、张皇鬼神是古代文言小说的主要题材内容,神仙考验型作品是其中的一个别具特色的叙事 范型。神仙考验,试探人心,其由宗教化向世俗化、伦理化转变的趋势,正是道教发展演变的反映,也是宗教意识淡 化、人本思想张扬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船山之鬼神观是其哲学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船山之鬼神观承接了张载关于鬼神气本论的基本观点,并以气本论为其鬼神观的逻辑起点,论证了鬼神即二气之良能的观点;在人与鬼神的生死气化过程中,论证了鬼神与人一也的观点;在人与鬼神的伦理道德方面,船山阐释了守人道而鬼神之理已得的基本观点。船山之鬼神观凸显了其气本论哲学思想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早年提出"迷信可存"的意识中,体现出他对民众精神世界的关注。这一从"民间信仰"出发体会民众精神状态和表达方式的视点延伸到鲁迅随后的一系列创作和文章中,由此构成其作品中一个特殊的"鬼神世界"。通过书写"鬼神",鲁迅一方面挖掘、呈现隐含在民间信仰背后的民众真实的精神状态、世界观,另一方面将看上去有悖现代思想体系的"鬼神世界"反向利用为对"近代主义"思想危机和精神弊端的参照和批判。鲁迅对"鬼神"的书写、对民众精神的把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他每一时期的现实感觉、现实问题构成密切的张力关系。它们既作为一种批判资源又作为精神的安顿场所而存在于鲁迅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12.
死而复生故事与古人对生死的朴素认识以及原始宗教、鬼神观念等因素有关。汉魏六朝时期,宗教鬼神信仰得到进一步普及,死而复生的故事在志怪中大量出现,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至唐宋,死而复生的故事被用来谱写现实悲、喜剧,同时也呈现佛教的因果报应、灵魂轮转等教义。明清作品里死而复生的故事频繁出现,"复生"成为小说常见的叙事结构,表达对生命与美善的追求。复生母题不仅体现了初民的古老信仰,更是民族文化深层心理的综合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的主题和讨论的核心在于鬼神的"明知能力"。从方法论看,是从鬼神赏罚论的观点论证鬼神明知的问题。关于鬼神明知论,《鬼神之明》的基本立场是兼有部分肯定、部分否定的"折衷立场"。这与今本《墨子》所见关于鬼神明知及赏罚能力的三种立场(完全肯定、完全否定、怀疑)不同,是《鬼神之明》所特有的。中期到末期的墨家世界观以天、鬼、人三层世界观为特征,即以天上世界、鬼神世界、人间世界三层结构来认识世界。三层世界观将关于天与鬼神的个人宗教信仰、三利思想、国家统治论、天人相关论全部包容在内,成为墨家思想的根基。到了墨家末期,墨家内部出现了对鬼神明知及赏罚能力深表怀疑的情况,不同的是,《鬼神之明》并非只是单纯怀疑,还鲜明地提出了"鬼神不明"这种新的学说。如果墨家内部已承认鬼神不明,个人层面上的宗教信仰、中期之后学派层面上的墨家几乎所有的理论、国家层面上基于尊天事鬼的统治论及天人相关论,就有可能从根本上发生动摇。所以《鬼神之明》虽是战国时期由墨家一派形成的文献,但今本《墨子》被编纂时,必然要排除《鬼神之明》。这样也就从理论上为墨家为何从秦汉之际的历史舞台上突然消失,提供了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是否属于墨家作品? 这一问题近几年在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鬼神之明》的"鬼神"观念与《论语》、《墨子》相比较,在内涵上确有相同之处。但在鬼神是否能"为祸福"上,楚简《鬼神之明》之"鬼神又( 有) 所明,又( 有) 所不明"的观点与《墨子》截然不同。就楚简《鬼神之明》全篇思想主题而论,断定其为墨家文献有方凿圆枘之嫌。  相似文献   

15.
黄世仲是近代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和文学家。他一 生写了长短十六部小说,又与其兄主办《中外小说林》(香港)等文学杂志,并在刊物上发 表了许多理论文章。他对小说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小说文体的特点、古典小说的继 承与批判、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作了系统的论述,有自己的理论特色。黄世仲提出小说创作 要为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是正确的;他主张继承古典小说的 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重视学习其艺术经验,并提出正确区分古代言情小说中淫书与艳情的标 准,指出古代小说中鬼神迷信的危害,对推动当时的小说创作具有针贬性、指导性和实践意 义,在近代小说理论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谈及唐人小说与六朝小说明显不同之特点时,强调说:“唐人底小说,不甚讲鬼怪,间或有之,也不过点缀点缀而已”。这一论断,就繁盛期的传奇小说来看,无疑是精辟之论。写成于这一时期的小说,以单篇为主,数量不下二三十篇,除几部专集内鬼神怪异色彩较浓外,在单篇传奇里,鬼怪之类确实不过处于“点缀点缀而已”的地位。但是,当年鲁迅虽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可惜没对其原因作详尽的探讨,同时长期以来学术界也无人再注意这个问题。最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李申判定“儒学是宗教”的若干论据提出质疑 ,认为孔子整理“六经”只是述而不作 ,“六经”中的上帝鬼神信仰并不是孔子及儒家的思想和行为基础 ;“六经”中《尚书》及《诗经》所涉及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物 ,对于“天”的含义有不同理解 ,不能一概视为天命论 ,孟子和朱熹都将其中的“上帝”、“天命”阐述为人世间可观察理解的道理。将上帝鬼神作为“主宰一切、赏善罚恶”之根据的是墨家而不是儒家 ,儒家“以天为不明 ,以鬼为不神” ,对之作出否定。作者还进而论证了 :不能以是否相信上帝鬼神的存在作为区分宗教与非宗教的有效标准  相似文献   

18.
朱熹的鬼神观主要是在有关礼乐的讨论中形成的,它既与传统礼学一脉相承,又有着较为浓厚的理学背景,是儒家鬼神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鬼神“实有”,源于理气的共同作用;出于“正理”的鬼神“无形与声”,而“非理之常”的鬼怪却有可见之“形质”;鬼神思想是构成礼学的重要部分,鬼神与礼乐有着内在相通性.朱熹对鬼神的讨论,主体上是一种哲学化的鬼神观,但十分复杂,它既有较强的理性主义精神,又受到了世俗的鬼神迷信及佛道二教的影响,从而染上了一定的非理性色彩,可视为传统儒家鬼神观念的一个代表,具有历史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游冥故事继承了中国文言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的传统,同时也是对文言小说史学“印迹”的扩展延伸。作为以超现实为表现内容的冥界游行故事,在叙述方式、体例等方面表现出史家“实录”的某些特征,显现出受史传文学影响的痕迹。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非常复杂,中国传统文化重史氛围的薰染,汉魏以来社会民众对幽冥鬼神的态度、创作者写作的主观宗旨、小说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小说观念的演变等因素,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游冥故事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盛行,拟话本小说亦受浸染。从实学角度审视话本小说中的诸多善恶报应故事,亦可发现其中的实学精神。一方面是善恶观念的变化及善恶报应的温情化体现出来的性一元论的"实性观";另一方面是对"实德"、"实修"的看重,尤其倡导实行与实功,倡导有益于世。话本小说家热衷于将鬼神、附体、梦境、入冥等神秘现象与善恶报应相结合,是"发愤"的自救使然,也是经世、救世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