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天国西征战役开始于咸丰三年四月(公元1853年5月)初旬,至咸丰六年上半年,随着此战役之全面胜利,达到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咸丰六年八月初四日(9月2日)天京内讧发生,石达开、韦昌辉等分别自湖北、江西撤回天京,西征战役结束。在此期间,九江作为太平军西征战场之重要一地,其战略地位有一个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灾荒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灾荒与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关系问题,史学界很少论及。本文认为太平天国辖区内连年不断的灾荒,大大加重了太平天国政权所面临的粮食危机;而粮食的匮乏无疑是导致太平军一些战役失利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严重的瘟疫、雪灾、水灾等灾害也是太平军几次重大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太平军上海之战是太平天国后期军事史上的一大战役。不少论者对此已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然而,太平军进军的主要路线(包括清方及英法联军等反扑的主要路线)究竟怎样,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该战役前后持续的时间约二年有余;战场的范围又遍及上海邻近各厅、县的城镇和乡村;战事纷繁,时进时退,时断时续;又加上资料星散,以至迄今尚鲜有系统、详细的考查,并形诸于文字者。笔者曾有幸参加《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对此段历史有所涉猎。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点尝试,以求教于史学界前辈及同人。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进行北伐的同时进行了西征。西征的战略目标是夺取安庆、九江、武昌三大军事重镇。控制长江中游地区,屏障天京,奠定江南,巩固和发展太平天国革命事业。西征军在鄂东广济之田家镇和对岸兴国(今阳新县)之半壁山与清军进行了两次大战。这两次战役虽然发生在同一地点,交战双方都是太平军与清军,但战役的特点、结果和影响却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正郭毅生先生主编的《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版)是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之一。其中第53页"太平军北上湘鄂东取南京图"关于太平军由郴州北进长沙的标注有若干需要商榷。太平军于咸丰二年(1852)四月自广西挺进湘南,七月初三日(8月17日)占郴州。七月初七日(8月21日)  相似文献   

6.
天京保卫战是太平天国最大最重要的一次战役。胜负,关系到太平天国的存亡,意义十分重大。太平军和清军双方都非常重视,攻与守都投入了尽可能多的兵力,对攻守双方投入了多少兵力进行探讨,对于了解天京失陷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天京保卫战始于1862年5月30日(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四月十八日,同治元年五月三日),止于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六月六日,同治三年六月十九日),这一天,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整个天京保卫战历时两年零五十天。1862年3月15日(同治元年二月十五日),曾国荃由安庆出发,沿长江北岸东进,  相似文献   

7.
苏元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元春字子熙,1844年4月15日(消道光廿四年二月廿八日)生,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人。父苏保德,廪生,太平军围攻永安州时,出任州团总,后因抗拒太平军入城,被杀。苏元春19岁时与胞兄元章同投湘军统领席宝田部。先后在江西、安徽、广东等地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不到四年时间由武童接连拔升为参将衔军官。1867年又奉檄统领中军,残酷镇压黔东苗民起义。五年后,“全黔底定”,苏  相似文献   

8.
由林风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统率的太平天国北伐军,于1853年5月出师北征,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就由江苏经安徽、河南、山西,再入河南经武安进入直隶境内,於9月29日攻克清军驻守的军事重镇临洺关。自太平军攻克临洺关,至1855年3月7日清军攻陷连镇,长达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太平军一直是在直隶对清军作战的。太平天国北伐军长躯直入,深入畿辅之地,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心。为阻止北伐军的进攻,清政府不得不调兵遣将,拚死抵抗。咸丰帝一方面命皇叔惠亲王绵愉统重兵驻  相似文献   

9.
咸丰三年八月二十二日(1853年6月24日),围攻南昌的太平军撤围北去。八月二十七日,太平军占领九江。随即,西征军分兵两路:一支,从九江溯江而上;另一支,由护国侯胡以晃,检点曾天养率领,返安庆,由安庆经略皖北。 九月十四日,胡以晃、曾天养所部,攻克了安庆城北二十里之集贤关,十月十四日克桐城,十月二十九日又克舒城。十月三十日,胡、曾大军进逼当时安徽的新行省庐州  相似文献   

10.
日本江户幕府为恢复17世纪30年代(日本宽永年间)因锁国政策而中断的朱印船贸易,并了解正在上海一带进行的清朝与太平天国之间的战况,经过一年的筹划准备,派遣使团赴沪。使团由御勘定根立助七郎率领,一行51人,乘幕府官船“千岁丸”,1862年5月27日(清同治元年,日本文久二年四月二十九日),从长崎发航,6月2日(五月五日)抵达黄埔江,8月1日(七月六日)离开吴淞口,在上海逗留两个月,8月8日(七月十二日)返回长崎。 “千岁丸”抵沪的同治元年夏季,中国、尤其是上海,恰值多事之秋──太平天国与清王朝间的战争已持续十二年,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双方拉锯地段,太平军正第二次围攻上海,申城内外,战云密布;英法等西方国家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由惩膺清朝改变为扶助清朝.以获取更大的殖民主义利益,清军与英法军联手对太平军作战的“中外会防”、“华洋会剿”在这一年正式展开,中心地点便在上海。而同治元年夏天访沪的日本幕府使团,目睹了“华洋会剿”的场景,使团成员留下的纪行文对此记载颇详,为我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浙江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根据地。太平军和会党起义军的足迹遍及全省各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革命遗址,影响深远,晚清文人多所记载。1903年,浙江留日学生创办的《浙江潮》第3期上就已刊载了肯定太平天国的文章。从20年代末起,一些浙江学者对太平天国史进行了研究,发表了论文。其中有陈训慈的《太平天国之宗教政治》(《史学杂志》1929年第2卷第11期)、夏鼐的《太平天国前后长江各省之田赋问题》(《清华学报》1935年第10卷第2期)、沈炼之的《太平天国革命前夕的土地问题》(中  相似文献   

12.
张文魁 《理论界》2009,(4):150-152
在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清政府为阻止太平军北上并协同江南大营扼杀新生的太平天国政权组建了江北大营,但这一地区性军事集团却被太平军两次击溃,最终被咸丰帝撤销番号。本文通过对其作战能力的探讨来说明其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上海史上,太平军攻打上海是足可大书一笔的。多少年来人们通称“太平军三打上海”。这三次时间,一般是指1860年8月、1862年1月和5月。根据当时中外官方与私家文字记载,我们认为太平军为要夺取上海,曾八次发起对它的进攻。现按进攻上海先后顺序,稍作叙述:1860年4月,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等部,攻破围攻天京经年的“江南大营”后,乘胜挥师东征。6月,陈玉成部靖东主将刘玱林攻占苏州。太平天国设苏福省于苏州,作为经略淞沪的基地。下旬,李秀成派所部大佐将认天安陆顺得、荷天安麦冬良率先遣队一千五百人扫荡长江三角洲。陆顺得等势如破竹,占领太仓、嘉定、青浦,虽一度在松江受挫,无锡船工出身的承天福樊玉田被俘,但松江府城仍为攻克。此时英国牧师戴着“友好”面具,从上海相继赶到苏州,企图阻止太平军攻打上海。李秀成一时为“洋兄弟”  相似文献   

14.
1984年秋,西林县志办在岩茶乡等地采访,发现了一则太平军告示,全文如下: “安民告示英雄必有难。洒血为良民。本乃太平天国之兵也。威风凛凛。旌旗飘飘。率众出城。兵强将勇。确数难之定也。五湖四海。大江南北。印泥红爪。全遍神州。顷时。翻江倒海。关出渡岳。鞋断袜烂。未料今日。莅之那羊亭。特此挥笔。此之告示。太平天国之兵。原是  相似文献   

15.
1938年6月至10月间进行的武汉保卫战,举世瞩目。这一战役,中日双方投入兵力之多,战线之长,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是抗日战争中任何战役所不能比拟的。陈诚作为这一战役的最高指挥官之一,于战役的胜负,有直接的关系。几十年来,人们对他指挥这场战役之举,议论颇多,褒贬不一。本文拟通过对陈诚在这场保卫战中的战前准备及作战指挥的具体考察,来实事求是地评说陈诚在武汉保卫战中的功过是非。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为保卫华中重镇武汉,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昌拟定了《军事委员会第三期作战计划》,提出了武汉保卫战的总…  相似文献   

16.
史载:“赖文光本隶太平军,封遵王,太平军贩,始变而为捻。”(《安徽通志馆大事记稿》卷上)据此可知,赖文光是个跨太平天国和捻军两个时期的人物。但对捻军时期的赖文光的研究在许多方面意见歧异,今就下列两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是赖文光加入捻军还是捻军加入太平军。对这个问题,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稿》(增订本)卷一《序论》中认为“‘蒙、亳之众(指捻军——引者)’的人数多于赖文光的部队,但组织的主体,组织的骨干却是赖文光的基本队伍,而最高的领导又是赖文光本人,所以我们说是‘蒙、亳之众’投入太平天国队伍”。窃以为,这与史实不符。实际上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赖文光领  相似文献   

17.
张翠婵 《南方论刊》2011,(12):54-56
1850年底,金田起义爆发,太平军打响了太平天国起义的第一枪,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了。在起义前期,太平军所向披靡,节节胜利,究其原因,主要是太平军内部上下团结一致以及战略上的正确指挥等内外部因素起关键性作用。而后期,由于内外部的复杂因素都发生了变化而且与前期有着明显的区别以至使太平军节节衰败。  相似文献   

18.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首次攻克武昌,并屯驻28天。在此期间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直接关系到太平天国立国的规模和建制,对太平军在政治上、军事上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一、武昌扩军——改变军力对比 1851年1月,太平军起义金田时,只不过是一支两万人的小队伍,被清方目之为起自“蕞尔之地”的“金田小寇”。转战桂东时虽吸收了新的兵员,但因作战消耗减员,部队并没有扩大。在永安,也只发展到3,7000多人。北出全州,太平军在湖南传檄天下,在郴州、道州掀起了第一次扩军高潮,部队新增5万多人。由于招募了一批挖  相似文献   

19.
林启容是太平天国优秀将领之一。他踞守九江达六年之久,与清军展开了数以百计的规模较大的激烈战斗,牵制了敌军主力并给以重创,在扭转太平军西征军的被动局面、屏障天京等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 林启容是广西人,一八二○年出生。当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兴起时,他就积极参加了太平军,一直随军战斗,英勇杀敌。太平军夺取南京后,林启容于一八五三年四月始授土官正将军,接着于五月又擢任殿右八指挥。  相似文献   

20.
金田起义在道光三十年庚戌,年份无可疑,但各种资料所记月日不同,还须考证。罗尔纲先生最初考证是十一月初十日(《太平天国史纲》,1937年初版)。简又文考证是十二月初十日(《大风》1940年73期)。一九四二年冬,简、罗两位同作金田之游,罗同意简说。以后,罗尔纲的《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年谱》(1943年),简又文的《太平军广西首义史》(1944年),罗尔纲的《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日期的考证》(1951年,后改名为《金田起义考》),都作十二月初十日,论据大致相同。一九七九年,茅家琦先生在《太平天国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质疑》一文中,认为,金田起义应定在十月。俞政、姜涛发表题为《金田起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