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7年,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竣笔。也就是在那时,人又站在了哲学楼梯的一个新台阶,海德格尔把这一阶定位于“在时间中存在”。在时间中存在,正如“人”一样简单而又复杂,当你不去思考时,它好像简单明了;一旦当你以思的虔诚去追问,它愈显得幽奥蔽晦。但是,简单明了背后是更大的混沌,而幽奥蔽晦则向澄明接近。《存在与时间》以其深邃的追问昭示我们重新思考那些看似自明的哲学问题。于是,历史作为一个时间性概念,在海德格尔的解释当中获得了全新的理解。一、历史观念的引出如果我们把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活动称为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2.
王金林 《东南学术》2003,(6):102-107
人被资本与技术肢解完毕 ,这乃是当下之最大困境。对唯物史观来说 ,苏东剧变可能恰恰预示着一种新的历史机缘 ,因为它对事物的理解是在历史存在的境界中展开的。资本批判的必要性在此之后反而更加突出。海德格尔致力于技术批判 ,这使他有理由要求终结形而上学论证性思维。技术批判构成了与资本批判相呼应的一种新维度 ,其共同关切在于 :人如何走出自己挖掘的“理性至上”的陷阱 ?在“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 ,马克思要求消灭“现状” ,海氏则宁愿保持一定的张力 ,停留于“之间”。资本批判与技术批判都达到了历史生存论的境域 ,因而在彰显历史存在的命脉之际 ,敲响了资本—技术主义的丧钟。  相似文献   

3.
潘娜娜 《晋阳学刊》2005,(2):98-102
通常,历史哲学指的是两个截然不同但又不可割裂的分支,一个分支是试图在事件的进程中,或在历史进程的一般性质中发现某些意义或重要性,另一个分支是对历史研究进行哲学分析,即对历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和认识论的概括.在当代文献中,这两个分支分别被称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对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出思辨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在解释历史方面的区别,说明解释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性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存在这个词的语义(所指)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存在只有内涵义而没有外延义,存在只有思想,而没有实体指称;第二种情况是,存在既有内涵义也有外延义,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表示万物存在或某物存在.存在一词的二重语义区分是通过海德格尔思想达到的,海德格尔刻意区分作为"存在"的"存在"和作为"存在者之存在"的"存在",缘于这一区分,存在问题分裂为两个不同的问题,一个是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另一个就是传统形而上学中的Ootology--存在者的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中世纪直到近代,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哲学关注的焦点,黑格尔通过概念的辩证运动展现两者的同一性,但这样一来就把概念等同于上帝本身。谢林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指出这种最完满的观念论缺乏实存,最终将绝对者理解为纯粹的行动者,并以此开启他的肯定哲学。谢林的思想为反思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6.
张秀华 《江海学刊》2012,(3):64-71,238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立足历史视域与时间视野,都试图终结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虽然二者最终的哲学旨趣殊异,但对"人"和"人的世界"以及人"去存在"的实践活动等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在哲学的解释原则上,实现了视界的融合,并突出地指向:其一,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其二,对生存论解释原则的彰显;其三,对人之存在的生存活动的关照;其四,对世界之存在意义的解读。因此,我们说作为后学的海德格尔不仅回应了马克思,而且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7.
主体形而上学颠覆后所留下的主体空场,迫使哲学重新思考现代人的命运及其存在意义。作为广义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十分重视时间和历史问题,因为一种后形而上学主体乃是在时间和历史中生存着的存在者。但是,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方法,在关于时间、历史的分析中,在关于现代人的命运及其存在的意义的思考中,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却开出了两种迥异而又互补的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是西方现当代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张世英先生著<哲学导论>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很好的解读.本文以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和审美观为重点,对该书第一、二篇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9.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介于科学和哲学、科学史和哲学史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科学和哲学之关系随语境变化而发展和在不同语境中的特征和规律。透过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史及其二者的错综复杂关系,从语境论的角度来看,科学和哲学之关系的演进已经经历了古代自然哲学语境中的原始一体化关系、中世纪宗教神学语境中的非正常关系、近代前期经验科学语境中的分化独立、近代后期理论科学语境中的相互渗透和现代科学与哲学相交融的语境中的高度综合等发展时期。当下,科学和哲学之关系正在步入后现代哲学与科学一体化语境中的“后综合”或新一体化关系时期,并且这种“后综合”或新一体化关系在后现代哲学与科学一体化语境中不断向前演进,形成了科学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欧洲近代主体论哲学自由观肇端于笛卡尔的主体论哲学,期间经由康德先验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化,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开始瓦解,并最终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被终结.此种梳理虽然并没有将这一时期出现的同类哲学自由观涵盖殆尽,但我们仍可藉此而把握到一个大致的逻辑走向.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认为,自古以来,西方传统哲学就有两个追问方向一是追问"存在者",一是追问"存在".但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西方的传统哲学,模糊"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并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追问"存在"的哲学思潮,在古代曾经有过可喜的开端,但后来几乎被淹没了.海德格尔的哲学史观以及他对西方哲学史所作的梳理,为人们重新认识西方哲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范玉刚 《天府新论》2005,(3):19-23,102
海德格尔通过“返回”思之源头,夺出希腊早期思想家所未言者的筹划与阐释,描绘了一幅迥异的哲学史构图。经过他的爬梳,思之历事的生成、嬗变、下坠的线索清晰可见。西方哲学走向了它的开端,在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这里哲学终结了它的伟大时代。对此,海德格尔与胡塞尔有着迥然有别的评判。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哲学作为几千年西方哲学的注脚,造就了本质主义一派,即认为"本质先于存在";相反,存在主义则主张"存在先于本质".两者各执己理,但都从不同的侧面割裂了人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皆沦落为形而上学.立于现代哲学起始处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感性还原,在劳动的层面实现了人的本质与存在的辩证统一,从而真正恢复了"人之为人"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文化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何以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默彪 《东南学术》2006,23(6):124-128
文化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熟为人知,而文化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何以可能则鲜有人问.这是一个具有历史哲学意蕴的前提性的元问题.本文从存在、历史和价值三个向度上给出文化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意义和理由,证明了它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17.
秦丽辉 《学术探索》2001,(Z1):121-123
从诗性的角度切人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探讨"存在"的意义,海氏哲学思想具备悲剧气质及其人道主义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出于对存在之根本问题的深刻洞察,小说艺术的终结构成了小说家昆德拉的一种基本存在经验;在其中,小说艺术的全部历史性存在与现代人的存在历史之间的关系,获得了一种此前从未被注意到的存在论结构.由此,对于一直力图在小说与存在之间建立某种本质性关联的昆德拉来说,历史就切实地成了他建立这种关联的唯一通道;而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小说自身的存在问题,因此也只有在它与现代历史本身的这种存在论关系中才能得到有效的思考.这一点乃是昆德拉展开他的小说理论的一个基本思想策略,而这一策略的一个具有哲学-形而上学意义的结果是:小说自身的存在问题从此超出了文学理论或美学领域,而正式成为一个真正的存在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倪志娟 《北方论丛》2005,(4):126-129
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以两条线索进行的:英美语言分析哲学的科学主义路线和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的人文主义路线.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哲学家们试图以语言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反二元论的意义整体.以往在认知过程里被当作一种透明介质的语言,接受了哲学家们从各个角度的聚焦透视.对语言的关注,是人类认识能力深化的结果,也是哲学自身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但是,在语言学转向之后的哲学正在将语言神秘化、迷信化,从而陷入了语言的牢笼.  相似文献   

20.
哲学诠释学反对西方近代思辨历史哲学与实证历史哲学中抽象理性的独断论要求 ,主张在历史本体论的视域中 ,以生活实践为前提 ,以意识形态批判为方法论基础 ,从而实现历史哲学的现代转型。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旨趣是基本一致的。对二者的比较与辨析将有助于现代历史哲学的建构 ,并回应今日社会的诸多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