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道县坪坦河流域是侗族文化遗存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之一,寨门是侗族村寨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体边界上最重要的景观节点。在对坪坦河流域6个典型侗寨的15个寨门调查研究后得出侗寨寨门具有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建筑材料的生态性、营建方式的仿生性、社会功能的综合性等多维特点。侗寨寨门是在适应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淀积下来的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2.
<正>侗族民间广泛流行着一种非常独特的迎宾习俗,侗语称"sagp singp"。"sagp"是阻拦或堵塞的意思;"singp"是指寨门。由于有些村寨没有寨门或寨门已经消失,于是"sagp singp"(拦门)便演变成"sagp kuenp"(拦路)。无论"拦门"还是"拦路",其形式都是主人用板凳、火钳、纺车、鸡笼、笤帚、树枝、草结等物把客人阻拦在寨门或路口之外,并唱"拦门歌"或"拦路歌"盘问客人是从什么地方来?要到  相似文献   

3.
侗族木构建筑种类繁多,主要有民居(木楼)、鼓楼、风雨桥、寨门、井亭、凉亭等.  相似文献   

4.
走进鱼木寨     
素有“天下第一土家古寨”之称的鱼木寨位于利川西部,地处318国道线利川至万县途中,寨楼空兀于万山之中,两边一色悬崖,中间只有一狭窄寨门与外界相通。鱼木寨是利川市谋道镇的一个自然村,寨中居住着500多人,  相似文献   

5.
黔山居 在打邦河上游,有一座以蜡染闻名的石头寨。自远处遥望,整个村寨位于一片广阔平原中的一座山头上,俨然就是一座石头垒筑的大城堡。寨门清楚地标志出空间界限,房屋依山势而筑,使得寨内的巷道变化丰富。这不仅仅增加了巷道的趣味,更重要的是一旦强敌攻破寨门,曲折迷离的寨内巷道有利于进行巷战。在山顶上,有一座石头堡垒,那是村寨的最后防线。这就是布依族的村寨。布依族的先民就像西南各民族一样,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他们多半选择在溪旁坝子边居住,房屋依山而筑,层叠而上。但是现在的布依人已不住在干栏之上,房屋也从全…  相似文献   

6.
夕阳西下,笔者走进萝卜寨入村的寨门,远处的老寨和眼前的新寨交相呼应,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黄泥羌寨在落日的余晖下褶褶生辉。  相似文献   

7.
<正> 侗族建筑以木房、鼓楼、寨门、风雨桥和凉亭著称。本文仅从美学角度就侗族建筑艺术淡几点粗浅看法。一、侗族建筑是群体的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巧妙融合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物的形状、结构以及装饰、色彩,又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它不仅具有时代特征,也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  相似文献   

8.
侗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侗族的传统建筑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素以造型美观、结构巧妙、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而著称。古朴典雅的重檐吊脚干栏、寨门、风雨桥、鼓  相似文献   

9.
天下第一情侣峰──男女石柱川东南石柱县城20公里的万寿山,是明末清初巾帼英雄秦良玉晚年筑寨御敌的地方。万寿山上的万寿寨,雄奇险要。其东西两端,各有一条蛇行小道,三道寨门次第排列,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南北两面如刀削斧劈,悬崖峭壁之上各有一座巨大的...  相似文献   

10.
朝阳照耀着哀牢山脉末端绵延百里的基诺山,散落在大小山梁、缓坡上的山寨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一幢幢新瓦房泛起耀眼的银光,一台台手扶拖拉机满载着农副产品驶出寨门,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大山间,层层迭翠的茶园里妇女们娴熟地采摘鲜叶,坡坡青绿的山谷地里男人们用喷雾器喷洒着农药,热闹的乡集市上出售砂仁、茶  相似文献   

11.
张璇 《中国民族》2014,(11):52-56
天空一抹微蓝,五彩格桑花随风摇曳,行进在葱绿怡人的大凉山昭觉县,联排彝族新民居依山而建,独具民族风情,宛如一串串宝珠撒落万重山间。"红、黄、黑"是这片民居共同的底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逐渐形成了尚红、尚黄、尚黑的三色文化,并赋予这三种颜色特殊的意义:黑色代表土地,红色代表火焰,黄色代表太阳的光辉。彝族的先民信仰——图腾遗风仍延续至今,只见新居的屋檐、屋脊上寓意吉祥的牛角、羊首造型栩栩如生,房屋外墙上彝族传统的火焰图腾"飞腾"着环绕房屋一周;恢弘的寨门,由村里工匠们运用世代相传的木雕、漆绘技艺匠心营造;身着盛装的彝族姑娘,端起美酒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摆上一大盆坨坨肉,一大盆包谷面,一大盆酸菜汤,彝族传统饭菜香气四溢……  相似文献   

12.
招来“女婿”也留住“儿子”仲文据《光明日报》8月21日报道,地处新疆天山深处的两家国营工厂,决定整体迁出,到沿海地区安家落户。新疆有关人士评论说,这是“招来女婿,气走了儿子”。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女婿”固然要招,敞开关门、山门、寨门,内引外联,招...  相似文献   

13.
边寨新曲     
为了收集阿昌族民间山歌,在一天的傍晚,我来到了云南陇川县户撒区的芒东寨。这个寨子位于分界山脚下。我一推开虛掩着的厚实的木质寨门,“叮当叮”、“叮当叮”的声音就隐约地传入耳鼓。它和谐而有节奏,不禁使我沿着青石板的道路,来到了这声音传出的地方——一间瓦房的门口。一位老者见了我说:“你是找打刀的吧?这是我们社长老滕的家,老滕硬是个打刀的好手哩!”真巧!原来这就是区委介绍的编歌能手老滕的家。我高兴地跨进大门,见左边一间瓦顶棚子里,  相似文献   

14.
正沿着蜿蜒的坪坦河畔,三五里就可以看到一个村寨,寨门、鼓楼、风雨桥……整整一百里,侗族文化尽收眼里,活脱脱的一个"侗族文化博览会"。这里,被誉称为"百里侗文化长廊"。我们要去寻访的坪坦村,就坐落在"百里侗文化长廊"的核心之地,是这里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坪坦村位于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南部,是坪坦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坪坦村为纯侗族聚居村寨,共辖17个村民小组,常住236户1093人。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侗族传统文化尤其是语言、服饰、建筑、饮食、礼仪、  相似文献   

15.
南岗古排是目前所存不多的较为古老原始的瑶族传统村落,反映了连南瑶族甚至中国瑶族古老悠久的瑶族传统文化,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建筑民居群落及寨门、寨墙、石板道,原始的竹笕供水系统等传统格局和自然人文景观。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南岗古排面临自建性破坏、自然性损毁、盲目性开发等问题,使原本所具有的传统风俗和文化形态面临濒危和破坏,因此,加强南岗古排的保护利用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仰望宗山     
从日喀则向西向西,年楚河从来就没有平静过。历史的心情,溯流而上。泥浆混浊的水从车窗外一路震荡着流向河岸的雪山,山与山之间总有一些脱胎换骨的碉楼站在石头之上,不变的仍是那招魂的五色经幡屹立寨门与楼台之间。路边粗细不一的红柳在其它的植物中间时而耀眼,格外的光线穿过树枝从我们的脸庞一掠而过。车,忽而辗过未辅石子的土路将人带入睡眠,忽而拐弯抹角上一段不平整的石包路把人簸得直起身来。睁开眼就瞥见躲避在山峰里的断墙,被岁月的烟尘改变得形迹可疑。视而不见的喧嚣依然是水与水鸟的缠绵。车缓慢行驶在少有人光顾的小镇边上,前…  相似文献   

17.
田茂军  王婷  张程 《民族论坛》2013,(11):20-21
2009年秋天,吉首大学文学院举行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特别邀请了几位吉首的民间艺术家。当时第四代苗鼓王龙菊献在应邀之列,她为师生们表演了苗族花鼓,舞台上,她随着鼓点翩翩起舞。时而旋转,时而跳跃,热情奔放,刚劲激越。赢得阵阵掌声。时过4年.坐在我们面前的她已37岁,更显成熟、沉静。穿着一身苗族服装,刚刚从吉首市德夯风景区寨门处完成拦门礼回来。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散发出迷人的色彩。我们的采访就在德夯小溪边进行。  相似文献   

18.
我们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师生,来到湖南慈利、桑植交界的蜜村一带采访,受到了当地土家族人的热情接待。他们还专为我们煮了“泡茶”,雕了“花茶”。时间虽然过去了多日,至今犹觉嘴角生香。刚进寨门,就见一排排吊脚木楼依山而立。穿着镶有花边的民族服装的妇女和服饰古朴的男人,前来欢迎我们,青年们还吹起了木叶,摹拟“稀客--稀客”的呼叫,听来格外亲切。我们刚坐下,女主人就端来了“泡茶”,要我们尝鲜。这是一种特殊的“茶”,是采用上好糯米,隔水反复蒸晒,然后,用桐油煅过的细沙子“泡”备好的泡米。待客时装入碗里,加上事先熬…  相似文献   

19.
开放促开发     
位于凉山州东北部的甘洛县,是成昆线进入凉山的北大门。这个1956年才从奴隶制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山区小县,既没有肥美的平川,也没有如画的仙山。值得称道的是:经几度改革春秋,这里绽放出了一枝民族企业之花。当改革的春风叩开这道对外界紧闭的大门时,14万勤劳的各族人民生活还很艰苦,2150平方公里土地上,只树立着县水泥厂一根烟囱——甘洛工业的唯一标志。在改革的浪潮中,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不断探索和实践。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甘洛怎样才能富”。甘洛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铅锌储量大,品位高,有较高的开采价值。过去,开矿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禁区。改革给农民松了绑,他们才纷纷走出家门、走出寨门,走进矿山,走进广阔的商品生产领域。从那时起,乡镇企业才大张旗鼓地向矿山治军,  相似文献   

20.
甘洛地处凉山的门户,攀西的北大门。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的地理环境的限制,群众长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其突出表现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意识差,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问销路,商品交换的聚散地少。十年改革开放的大潮荡涤着甘洛人羞于经商、耻于交换的旧观念,打开了山门、寨门。人们走南闯北,参观考察,取经求宝。于是,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了,资金引进来了,人才迎到家了,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品优势又变成商品优势。商品经济的大潮造就了一大批弄潮儿。他们被无商不富、勤劳致富的新观念支撑,奔向商品交换的大市场,他们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