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演化经历了生态危机本源论、生态本质主义、性别正义等重要阶段,不断深化。以我国学者基于中国经验对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借鉴与检视为视角,考察国内外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关系、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美学范式的差异,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整体性、关联性成为我国本土批评对西方生态本质主义的修正观点;第二,性别政治与社会政治的同构性,决定了我国生态女性主义的宏阔视野与批判性特质;第三,我国生态女性主义没有满足于道家思想等传统理论的外用,而是时刻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思辨与警醒;第四,相较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实践的窄化与偏颇,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我国生态女性主义提供了社会化批判视野。生态女性主义丰富了我国文学叙事与美学阐释的空间与路径,提供了诸多叙事创作启示。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75-181
近代西方法学倡导自由平等博爱之际,受主客观条件限制,难以思量和顾及两性在实现平等时存在的落差。自由女性主义法学铺陈出主流平等观存在的性别盲视缺陷,通过主张女性也属于"个体"概念中的一部分和矫正带有性别歧视的法律这两个重要的实现途径。自由女性主义法学的平等观改善了女性的参政权、就业权、教育权、夫妻身份权和监护权;但难免存在由于过于强调两性相似面和形式平等而导致忽视两性差异和忽视实质平等的缺漏。在我国女性法律地位仍低落不高、性别就业歧视仍盛行不减的当今,自由女性主义平等观之得失无疑可以成为纠偏之良鉴。  相似文献   

3.
在女性主义思想史上,两性的平等与差异问题一直是女性主义内部各流派之间的中心问题,平等与差异观贯穿了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史的始终。一般来说,女性主义性别平等思想经历了从第一次浪潮中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提出的"等同论"平等观到第二次浪潮中激进女性主义提出的"差异论"平等观,再到第三次浪潮中后现代女性主义提出的"雌雄同体"多样化平等观,在激烈的探讨争论中,女性主义的性别平等观向纵深发展,呈现辩证整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哲学的立场,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的"女性异化"与"社会性别意识形态"观,提出反省性的思考,以尝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者为消除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根源与文化根源所做出的努力给予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性别"理论的建构寄托着西方女性主义者改造传统性别文化的梦想,但"社会性别"范畴自身却是父权文化二元对立思维的产物。尽管如此,女性主义者的这番理论探索却呼唤了人们对"女性文化"的重视,弥补了传统社会中久已颓靡的"女性质素"。其象征"爱"与"生命"的"双性同体"的伦理追求拓展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打破"唯女性而女性"的话语方式,展示了"启迪男性、融合两性气质"的精神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6.
源于西方反主流文化土壤的女性主义理论,在20世纪晚期成为自由主义正义论最重要的对手.除了罗尔斯《正义论》的发表及其随后争论的广泛影响力外,多元文化的政治诉求也为其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而且致力于对主流正义论的批判和重构,就女性主义自身而言,也意在恢复和确立长期以来女性在哲学等领域所缺失的话语权.在批判主流正义论要么没能关照、要么是在不恰当地关照女性等群体利益的同时,女性主义断言对自由、平等、正义等人类普遍之善的追求,只有最终在女性群体中得以同样彻底的实现,方能展现其价值.作为政治哲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生流派,女性主义以其独特的视角拓展了正义讨论的空间,开启了政治哲学研究的一种新视阈.  相似文献   

7.
1928年,英国女性主义作家,理论家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概念.她超越了生理性别上的差异,向传统的性别区分模式发出了挑战,将自己的"双性同体"构建在男女的社会性别上,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模式,创造性的提出了两性之外的"第三性".这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成为后来众多女权主义者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在整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张笑扬 《理论界》2011,(9):38-40
南茜.弗雷泽(Nancy Fraser)的正义观重拾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中的平等主义思想,并将"反常规正义论"的规范性力量定位在预设的"参与平等"原则之上。与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发扬了黑格尔的承认理论,以图实现社会文化、道德冲突语境下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不同,弗雷泽从全球化最新视域审视正义之尺的刻度,从再分配、承认、政治代表权等多重维度透视当下正义的实质、主体以及路径选择,最终努力实现一种批判—民主的正义建构模式。作为女性主义和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南茜.弗雷泽的正义观为我们透视当下全球化背景下正义问题的诉求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
正义是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治理论的核心,也是分配的伦理要求.正义是某些事物的平等观念,平等又分为数量相等和比值相等,亚里士多德批判分配上的绝对平均主义,认为比值平等,也就是按照各人的价值为之分配这个原则是合乎绝对的正义的.亚里士多德也没有完全忽视数量平等,而是主张分配在某些方面以数量平等,而另些方面则以比值平等为原则.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已经涉及公平与效率这个极其重要的经济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政治哲学视域中,理解与诠释社会正义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尚未得到足够的彰显与重视.因女性主义的社会正义研究始于对各派正义论辩的广泛介入,故而凸显女性主义的正义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当代西方正义论辩各自之偏颇,而且有助于于论辩中透视并阐明理想的正义伦理理念应超越当代西方正义论辩的偏狭视野,而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完善为旨归来促进正义之多元价值的综合平衡,以期对当代中国正义制度建设及和谐社会发展给以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女性主义学术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性别这一女性主义学术的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该理论以透析男女两性差别的社会存在为主要内容,从解构男性中心主义传统知识体系入手,强调社会文化建构对性别的作用及其多样性、可变性,倡导多元的思维方式,关注女性/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力倡男女两性关系的改善与社会的公正。性别理论的知识批判与重建精神及其实践性,反映了这一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所具有的开放性格和学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当西方生命政治学理论以一个"显性"的学术话语体系活跃于中国学界的时候,重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政治思想传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生命政治学对话的需要。生命政治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并非源头失语,在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的历史场域中,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关注更多的是对资本逻辑的经典现代性批判,生命政治批判只是作为一条"隐性逻辑",隐含并服从于政治经济学-历史批判这一主基调而已。马克思的生命政治批判思想与西方生命政治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始终将生命政治批判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并服从于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此外,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不仅阐述了批判意义上的生命政治,也明示了建构意义上的生命政治,更提出了生命解放的历史辩证法,是批判与建构的辩证视域。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研究表明,公民身份是一个高度性别化的概念。公民身份的两大理论传统从公私领域的划分、公民主体的预设、到普遍主义的基本理念都是以男性经验和利益为基础的,忽视了女性的特质和需求。这一高度性别化的理论建构正是女性不能充分实践完整公民身份的理论根源。女性主义要求打破西方政治思想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重塑公、私领域,重新思考公民身份的道德基础,打破伦理领域的男权制统治,揭开传统公民身份普遍主义的伪装,真正包容女性的差异和多样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女性的公民身份。  相似文献   

14.
金文野 《学术论坛》2007,30(12):143-147
倡导性别平等,追求男女平权,致力于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和自我人格的完善,是女性主义文学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内容.在全球化视野下,特别在中国当代创新图变的性别文化语境、性别文学创作及性别理论研究的整体格局当中,这种久被忽略的文学内容和思想内涵越发体现出毋庸置疑的意义与价值其一,它从鲜明的女性立场出发突入陌生的"性别"禁地,开启了一片有助于性别教育和性别研究的性别文学新天地,极大促进了女性的思想解放;其二,它以锐利的女权意识对传统男权观念及其价值体系进行全面解构和批判,用文学审美和性别审美的方式实施最基本的女权启蒙;其三,它以两性的和谐、平等发展为价值理念和终极目标,积极建构没有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的健康良好的性别新生态.  相似文献   

15.
田泥 《北方论丛》2021,(6):105-112
王安忆从性视角切入,指认男女两性的差异与不平等.王安忆对女性生命行为的审视,是放在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等共生系统中进行的,一方面揭示了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与被动态;另一方面,又凸显了女性对自我身体价值的醒悟与对性权利的主张,并指出女性的这种由自我意识衍生出的性行为,对男性的性霸权构成挑战.王安忆这种鲜明的性别意识与性别立场,彰显了她作为激进的先锋女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规约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遇,围绕着解构主义、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等方法论难题而发生了无休止的争论,在两者的争论交锋中,早就有一种走出解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动向。解构主义的策略尽管是必需的,但是随着这一语境的隐退,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必须重构它自己的方法论。与斯皮瓦克的"策略本质主义"、巴特勒的"女性主义双重运动"以及康奈尔的"解构主义的女性主义"不同,弗雷泽把德里达和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思想与女性主义批判理论整合起来,从批判的维度重新审视了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的冲突与张力,既吸收解构主义批判中的独特见解,又坚持标志着女性主义批判伦理主张的对抗政治改革,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方法论进行了多维重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弗雷泽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方法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越性,对于女性主义朝向更完整和更多元的路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从性别角度出发,揭示了西方政治哲学对女性的不平等、不公正的对待,甚至对女性的忽视;从公私领域角度出发,展现女性并不是没有参与政治的能力,而是传统偏见疏远了女性;从关怀伦理角度出发,阐明女性和男性都需要公正分担关怀责任,但是,女性主义理论和观念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在与主流政治哲学对话中,只能在不断修正过程中消除这种矛盾。  相似文献   

18.
肖巍 《贵州社会科学》2008,220(4):25-30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传统教育观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在"性别屏蔽"现象、性别刻板印象、课堂上女性话语权的丧失、教师身份中的性别歧视、主客观对立的认识论误区、教育政策中的性别偏见等。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评。女性主义教育观对教育改革进行的思考,尽管也有许多争议,但这些思考本身不失为女性主义教育观挑战传统教育观和进行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生态女性主义与深生态学进行的长期争论,将当代北美激进环境理论关于生态政治和环境伦理问题的哲学根基、道德规范和政治策略都充分的加以暴露。生态女性主义认为深生态学过于关注"生态中心论的平等主义",关注物理的自然甚于"社会的"自然,深生态学则反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自然与女性的社会同构性"的天真哲学观点,不认为对资本主义父权制的批判将会导致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在"自我概念"、本质主义和二元论等关键哲学议题上,二者都向对方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从北美激进环境理论的哲学争论我们发现,与深生态学对经济和阶级问题的浅尝辄止相比,生态女性主义在其哲学框架里触及了政治中的阶级斗争问题,因此,生态女性主义的主张及其实践理性比深生态学更加接近社会主义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双重解构:论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实践中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茂林 《江汉论坛》2007,9(5):119-122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性别歧视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下,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策略是:质疑、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菲勒斯中心主义".其文学实践是研究自然和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揭露、批判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女性意识;质疑和解构西方思想中文化-自然和男人-女人的二元对立,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生态女性主义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