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完成作品"是西方古典主义艺术批评家对法国印象派与中国、日本古代绘画的批评.中国绘画以不求"形似"的再现而以意象化的表现为艺术的旨归,所谓"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意周而笔不周"的"未完成作品",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意义.本文对"意象"观念的发生、类型作了正本清源的梳理,对中国绘画的意象化历程作了阶段分明的回顾,认为20世纪之前东西方艺术分野的标识是"未完成"与"完成"、"意象"与"形象"、"表现"与"再现".从印象派的"未完成作品"到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表现"风靡画坛,东西方艺术从接近到沟通;百年之后,当西方艺术在"异类殊形"的路上越走越远,东方艺术家该如何对待?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们因传教之需向中国输入了大量的西洋绘画。西洋绘画的输入对中国传统画风产生了重要影响,画坛上开始出现传统绘画与西洋绘画相融合的新局面。“西画东传”是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人画“神形论”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才 《阴山学刊》2002,15(5):42-44
以重神轻形为核心的神形论成为画坛主流意识后,严重阻碍了对造型的深入研究和精微表达,使传统绘画的造型能力从未进入高层次.与同期西方写实绘画相比,造型能力明显处于劣势.传统画作中,绝少批判现实主义力作,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写实能力的严重欠缺.  相似文献   

4.
陈晓伟 《中州学刊》2006,(2):241-244
绘画与电影之间所存在的深刻关联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已成为共识。中西方古典绘画在美学观念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西方古典绘画一直专注于写实传统,这种传统成为西方古典绘画与电影的契合点,因此可以说电影与西方古典绘画是相通的。中国传统绘画长期以来形成了写意的传统,这种传统造成了中国古典绘画与电影本体的抵牾。但中国电影创作者在不断的挖掘和探索中,采用镜语转换、空间转换、意境表现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古典绘画在中国电影中的转换,创造出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电影视觉风格。  相似文献   

5.
姚国文 《徽州社会科学》2008,(8):32-32,33-34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在徽州地区崛起的一个绘画流派.它不仅在安徽画埴上占有一席之地,且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安画派”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它蜚声画坛以来,有关评论研究络绎不绝,特别是近些年,许多画家开始重视它,研究“新安画派”的人是越来越多,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笔者多次看过有关陈述“新安画派”的文章及专著,仍觉意犹未尽。现仅就“新安画派”名称由来、涵义及绘画的主要特征,说说自己的肤浅之见。以求正方家。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的构图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式日益被人们所关注,而有意味的形式在表达情感绘画形式中的直观性和重要性,这些形式因素对中国画构图的变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当代中国画坛,形式——绘画语言的问题成为中国画走向现代的聚焦点。就绘画而言,三度空间的削弱使得形式不断地崛起,既然模仿形象、自然不再是绘画的最高追求,那么绘画的平面化、符号化处理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绘画的构成、画面的解构和“空白”关系问题就更显得“顺理成章”。当艺术家开始运用平面、解构、分割、叠加、交错、或不和谐因素时,绘画它就并非仅仅指模仿自然、传统绘画与自然的对立和紧张与现代绘画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派并非背叛传统,只不过是一种有战略的转移——强调意味形式。理性的形式往往意味着某种观念,感性的形式则充溢着情感,不管是运用传统的笔墨,还是现代水墨,既能保持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又能最好地突出形式的意味,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和内容在意义上的充分的融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7.
一、绘画性比较:中国传统绘画如果与西方写实绘画比较起来,就几乎从来没充分地进行过模仿式的写实。中国传统绘画从整体布局到对个性形象的塑造,与西方绘画的与实效果和肉眼所见的物体形象比较,都有很大程度的差别。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是认识和观念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色彩是最具感染力的一种绘画元素,发展色彩不是艺术向世俗投降,而是艺术向生活的回归,是从大雅到大俗.坚守传统与创新的时代性才是中国画色彩正确的成长之路,着眼于复兴和推动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并拓宽、延伸其表现手法而趋于现代,需要发扬古代重彩绘画勇于吸纳外来艺术精华的传统精神,发挥其融合东西方艺术表现手法的优势特性,结合当代审美观念来反映现实生活,推进中国画表现形态的现代化进程,振兴中国现代绘画色彩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9.
清代中期广州成为西方国家与中国进行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广州十三行在引进西方绘画艺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与交流,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并对岭南绘画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之间的差别,人们已经谈论了不少,但这至今仍是一个颇为诱人且大有用武之地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绘画是视觉性的,中国绘画则从心灵性的。当然,任何绘画都是视觉艺术,任何绘画都离不开心灵的渗透与参与。因而,是严格的美学意义上讲,应该说中西绘画既是视觉性又是心灵性的,都是视觉和心灵这两种主体力量互相沟通、共同合作的产物。即便如此,我们仍感到,若着眼于中西绘画的历史走向、整体风貌及审美趣尚、造型特征……这些宏观方面的差异,还是可以完全肯定地说:西方绘画突出发展了绘画艺术的视觉性素质,中国绘画则突出发展了绘画艺术的心灵性素质。  相似文献   

11.
浅论艺术品投资与艺术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品投资是世界上效益最好的三大投资产业项目之一,短、中、长线投资并存,风险小,流通性大,增幅高且稳定.目前中国艺术收藏品的价格正以每年30%~50%的涨幅稳步上扬,蕴藏着巨大商机.现在的绘画艺术品市场分几个层面:一是古代名家名画;二是近现代大师精心之作;三是当代画坛上的名家名作;四是功力扎实却不见经传的民间画家之作.它们都有不同的特点、价位及亟须提防的陷阱.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中国绘画史,绘画理论;西方绘画史,绘画作品等各个方面为例阐述了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体系,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宗教的重要影响。论证了中西方绘画与宗教之间是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注重"写意";西方绘画强调"写实",这种局限的艺术观点应当进行全面的思考."写实"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中西方对于写实的理解又有何异同?本文将通过中西方艺术的起源与哲学思辨来讨论中西方的绘画写实观念,从摹仿(西)到通灵(中),从逻辑之形(西)到心中之像(中)来阐述当代西方文化东渐造成的艺术思想碰撞.  相似文献   

14.
《学术研究》2015,(4):124
[编者按]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代西方文论被大量引进中国,对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充分肯定当代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艺理论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有必要对当代西方文论本身进行辨析,考察其应用于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效性,并最终思考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话语体系建设的问题。近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教授提出的当代西方文论中强制阐释的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本刊特发表张江、王宁、朱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西方文论共存于我国当前的文学理论学术话语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交流与对话。从纵向来看,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之间存在着实际的影响关系。通过比较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文论,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思想哲学是西方当代文论或隐或显的思想来源,而西方思维反过来又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东西方的视觉观察方式和生存方式的不同,来反映东西方绘画在透视上的差异,以及通过这种透视差异而反映在绘画所表现的精神特征上的不同,有利于我们对中国的传统绘画和中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治传统与现代公民政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红太 《文史哲》2004,(1):147-153
中国传统政治、当代中国政治、现代西方政治在哲学基础、制度规范、权力结构、社会基础、政治过程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的形态与特性。其中,当代中国政治与中国传统政治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而当代中国政治与现代西方政治却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特征。创建中国的现代公民政治不可能照搬现代西方的政治模式。正确地总结中国传统和当代的政治发展的成功经验,参鉴现代西方政治模式的内在规律和合理性,创建本土化的政治发展模式,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当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白雪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03-106
在中国画史上,工笔画产生出了四大具有特色的类型:人物画、花鸟画、木版画和年画。这四种类型又显出了四种美学境界。前二者在唐宋画坛上曾经居于主流地位,后二者在明清市场上占有了商业高位。工笔画四类在艺术上都具有自己的辉煌,其美学境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然而其在文化上的地位,前两类先高后低,后二者一直就被定也自定于低位。考察四类工笔画固有的美学价值,也兼及其在古代地位不高的原因,从而可思考其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澜音 《江西社会科学》2002,(Z1):337-338
工笔人物画,是我国古代画坛中的传统画种,在我国绘画史上闪耀着光辉的页章,今天,重新振兴中国工笔人物画,让这项古老的艺术在今天的艺术领域中绽放着灿烂的风彩。……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7,(11)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由朦胧、神秘的最初印象到赞誉美化的完美印象,再到贬低、丑化的偏见印象,直到当代的亦美亦丑的矛盾印象。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现状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当代因素,分析西方视野下中国形象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机制,对于我们思考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问题有较大意义,启示我们科技力量决定着国家的国际形象,需提高中国的科技硬实力;警惕西方带有目的性地对中国形象进行褒贬;打破历史遗留的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改善当代中国游客与跨国公司的海外形象;真实客观地诠释中国的当代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