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基于新时期开拓性作家刘心武小说中的视觉书写,进一步考察这一时期男性话语中的女性镜像,认为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女性镜像并没有大的改变,即女性是促发男性成长的阶段性工具,女性被想象为男性心灵复原的慰藉者.而新时期的女性写作在与男性话语"合谋又冲突"的镜像突围中,则表现出更繁复、更斑杂的色彩.同时,新时期小说的视觉书写也显示...  相似文献   

2.
在晚清-五四的历史理性的叙述框架中,女性身体经验是被漠视的存在.面对时代话语,现代女性写作的出发点是"返回自身",即从个人的身体经验出发,女性才能获得言说真实自我的可能.因此,对女性身体经验书写的研究和考察对于还原历史语境中女性真实的生存处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现代男性作家也大量书写女性身体,但这种身体是符号性的而不是经验性的.女性身体经验的书写由于是在具体的历史处境中产生的,因而它并不是完全独立于历史和时代的,但同时,由于身体的主体性,这种书写又是超越历史设计的.  相似文献   

3.
隐形书写与女性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林白、陈染、徐坤、海男等为代表的女性主义作家异军突起.她们一方面着力于女性自身经验的开掘,带有自传意义的女性书写构成了对传统规范文化的有力冲击和颠覆.另一方面,女性写作挣脱了主流话语强大的吸咐力,进行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书写,体现现实和历史中女性被湮没已久的真实生存状态浮出历史地表.她们关注自身成长经验和性别体验,以女性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表述功能尝试对世界的深度开掘,在创作上进行有力度的女性隐形书写.  相似文献   

4.
王玉琴 《天府新论》2013,(2):138-146
中国女性传统发生深刘变化与中国文明进程中的“西潮”、“西语”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国女性文学史写作是女性传统渐次变化的结果,百年进程中的女性文学史书写经历了“五四”前后、“三四十年代”、“建国十七年”、“八九十年代”与“新世纪十年”五个阶段,女性文学史现也从男性史家的男女平权观、女性才德现,逐渐过渡为女性史家强调现代人文精神与女性主体意识.在对女性主义思潮的引进与反省中,新世纪以来的女性文学史书写承前启后,逐渐淡化性别批判强度,转向对女性情感书写策略和自我存在意识的探讨.在中国文明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女性文学史写作越来越走向细密化与纵深化,文学史家所期待的既注重性别平等、也注重性别差异与和谐的性别诗学建构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刘俐莉 《江淮论坛》2005,(3):162-166
"十七年"女作家和男作家一样都曾经从战火硝烟中走过,但与充满激情的男性创作相比,她们的创作出现了表层和内质的分离,表层的阳刚和乐观遮掩不了内质上的女性气质,呈现出独特的女性审美风格她们往往回避对战争本体的描写,以革命战争历史为背景,回到女性的内心,带着深深的忧伤对革命历史进行温情的书写.  相似文献   

6.
藏族女性作家的书写在新时期以来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她们的汉语书写一方面使文本具有了对话性质的双语互文本;另一方面通过对民族历史和藏族女性的关注,也展示了不亚于藏族男性作家的叙事能力.这种藏族女性的独立意识,建构起了她们作为藏族女性这个边缘群体的书写主体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7.
旅美作家严歌苓热衷于书写中国大陆的"文革经验"。这些小说在历史记忆与文学想象之间建构了其独特的"文革"叙事空间,并塑造了此一空间下生存着的女性群体。这样的写作姿态彰显了离散作家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追寻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8.
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玲是具有成熟女性意识的现代作家,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围绕女性存在的终极理想,思考女性存在的意义,认为女性应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男女平等。她通过作品揭示了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同时,女性骨子里深深浸淫的自甘依附男性的奴性心理是阻碍女性发展的内因。她希望女性应尽早挣脱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男权传统牢笼,成为自由自在的女性优美自在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林白在20世纪90年代的写作具有抗拒淹没的革命性意义。这种革命性意义在于她以女性个人化的写作姿态,颠覆了男性写作传统中确立的女性美标准、女性故事的主题和情节模式,她对女性之躯的大胆书写,更是对男性写作地有力反抗。  相似文献   

10.
性禁忌乃是男性秩序最深、最坚固的堡垒,对处女贞操的赞颂,对生殖的丑化也是男权用以压迫、控制女性的最隐蔽的方式,男性叙事无论哪种派别,对女性鄙视和玩弄的态度都保持了高度一致。女性书写的意义在于必须修正男性写作中浓重的男权意识,书写女性在各个时代所遭受的侮辱和掠夺,揭示女性作为人类的另一半带给历史进程的促进和动力,同她们在现实和历史中所“不得不给定”的卑微身份之间意味深长的对照。  相似文献   

11.
书写"恶魔"般母亲、审视丑陋母爱的主题,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另类现象。此类现象体现在许多女性作家特别是女性意识更为自觉的张爱玲的创作文本中,构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审视这一"反母爱"主题,可以发现其蕴有丰富的社会、人性、历史内涵和提升女性文学价值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曾一度形成热潮的女性自恋式写作,在当代中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女性书写者以背对男性与社会的姿态,自我封闭、自我抚摸、自诉心语。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与现实意义。但观念先行的倒置与创作视野的逼仄使得创作困境随即出现。因此,女性书写者必须加强自省意识,不断探索、积极创新。与现实积极对话,追求人类真理是女性写作走向新的广阔天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大陆女性诗歌的情欲诗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是女性诗歌书写的核心,情欲诗写是其中重要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代中期,"黑夜意识"所唤起的情欲诗写,一路摇曳多姿,八十年代后期达到高峰,而后出现较大回落.新世纪以降,这一写作维度在相对平温中,依然焕发出女性特有的声息,主要体现为四种脉象:或者延续为郑小琼载道式的阶级抵抗与性别争取,或者旁逸出尹丽川们相对纯生理心理的快感宣泄;也有海男一以贯之的爱欲表现、衍化为语词的臆想型迷幻,以及王小妮式的弥散着母性的光辉和日常诗意.她们各具特质的互补性诗写,整体上,既伸延又走出发轫期的"黑夜"意识书写.  相似文献   

14.
都市的发展为女性突破传统"菲勒斯中心"权力话语提供了可能.女性从此乘着都市化进程社会转型的文化思潮,进行突围表演,这类形象在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中得到生动的反映.因其迥异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范式的女性,我们称之为都市"巫女".因为巫女对于男性来说既是一种吸引,也带来恐惧.长期的文化积淀,巫女形象在男作家的书写中屡被成功放逐.而在女作家的视点下,因女性意识的生发,巫女形象成为表现女性精神突围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女性作家以女性的视角、文本形态、叙事逻辑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存体验,表现出对自我、对环境的理想化的自恋。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观,标示着中国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已转化为女性写作的主动行为,女性书写已从性别歧视、性别压抑、性别遮蔽中解脱出来而浮出当代文化历史地表。  相似文献   

16.
女性写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坛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总体来看,80年代的女性写作统合于男性话语之中,其主体意识尚未从根本意义上得到释放与舒张.90年代的女性有着更为自觉、自由的女性意识表达."私人写作"成为一道鲜活景观.注意实践品格,向更高的精神文化层面提升,是新世纪女性写作所须拥有的一个理性前提.  相似文献   

17.
<私人生活>使陈染成为一名以个人化写作为标志的女性作家.<私人生活>着重书写女性的精神之旅,体现了陈染的超性别意识,此外西方的文学、哲学对陈染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陈染小说个人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石万鹏 《东岳论丛》2003,24(1):130-132,136
与五四启蒙时期一样 ,在 1 979——— 1 985的新启蒙时代里 ,男女作家结成同盟 ,共同完成控诉伤痕、反思历史、呼唤改革的时代大命题 ,塑造了一批迥异于“文革”时期的女性形象 ,但是由于男女两性在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地位与生活体验的差异 ,他们在女性形象的构建上呈现着既汇合又错位的复杂局面。男作家在国家———民族的大叙述中潜隐着建立在张扬女性传统品格之上的重建男性雄风的写作倾向 ;女作家在分享与参与着时代主流话语的时候 ,一方面默许着男性重建性别秩序的努力 ,一方面又在强有力地解构男权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19.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女性文学”相关的概念有“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定内涵。目前批评界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存在狭隘化倾向,不能涵盖批评对象的范围,因而应在“女性文学”之外再加上“性别文学”。“女性文学”以女性作家创作、作品为对象,探寻其审美特性。“性别文学”则不管作家的自然性别,用社会性别理论对文学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清理。  相似文献   

20.
向梅林 《船山学刊》2007,(4):146-148
在男权文化语境中,李清照词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亮点.她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女性自我经验世界的构筑以及对外在世界的焦虑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一种对男性意识形态的抗辩性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