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柏拉图对"高贵的谎言"的承认与马基雅维里对邪恶的政治手段的强调,不同程度地暴露了政治行为中道德合理性与政治有效性的博弈问题。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植根于古典与现代两种相异的理论传统,因此,两者提出问题的目的、分析问题的立足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向度等都有所不同,从而反映出古今政治哲学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19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之余,逐渐将以宗教改革中国社会作为目标,涉入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他们通过报刊、出版等大众传播方式构建其公共话语空间,试图创造和传播一种新的符号秩序。在这一符号秩序中,美国传教士将中国视为被拯救的对象,试图以基督教化的美国社会为"模范",对中国进行"文明化"改造。美国传教士对中国的"文明化"改造以基督教为出发点,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国的基督教化,这与中国自身的发展目标南辕北辙。美国传教士以西方中心观为主导的发展构想最终只能作为"他者"的符号秩序而始终停留在外表,无法真正进入到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中去。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家务劳动分工中呈现层次丰富的"生活实验"状态,不同家庭中的两性根据自身的情境和条件做出不同的选择;与此同时,在这种分工中依然呈现较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秩序,"两性分担家务劳动"的观念和行动虽已出现,但是在实现中还不是理所当然的选择,需要两性在生活中不断的冲突、协商和妥协中实现,家务劳动分工依然是"性别政治"实现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史铁生就在其小说创作中试图解答"我"如何在场的人生哲学问题.但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他却越来越相信作家理应向世人奉献自己的生命迷途.在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中,史铁生通过讲述"我"与他人之间的相遇事故,传达了一种关乎人类存在本源的宗教哲学思想.从描绘"我"如何在场的人生寓言,到体现宗教关怀意识的神性言说,史铁生用他的思想与言辞,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与关怀.  相似文献   

5.
李珠 《南方论刊》2008,(4):15-17
柏拉图的《理想国》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从批判个别的、经验的、具体的正义入手,引申出国家正义概念。在柏拉图看来,国家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而正义的城邦则可以通过教育,哲学王等途径来实现。柏拉图在探寻正义过程中体现的国家主义价值观,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儒道两家都是通过著书立说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言论的,但儒道两家对"言说"这一存在方式的理解是迥然不同的.儒家主"言",认为一切可以言说,并且通过言说的内容(说什么)施行教化,完成"自然的人化";道家由"道"出发,认为"言而无言"、"不可言说",但又必须得说,道家的这种"不可言说之说"使道家在"怎么样说"上形成了自己的言说方法--立意,并最终指向了审美.  相似文献   

7.
创世纪神话以神说的方式表明语言对于人的先在性;而"神说"性别秩序成为造人神话的核心内容,语言在此成为性别无序到有序的唯一通道。在语言型神话中,父/男权制性别秩序话语,同时也被形象地赋予"天赋"的性质。一种性别意识形态正是通过神话语言的言说,造成了天经地义的既定与存在。神话在讲述语言开辟世界秩序的同时,也把"语言-父/男权体制话语-文化"三位一体地根植在人类意识之中。通过对神话如何彰显语言神力的叙事分析,可以发现与其语言观同在的性别观:"神说"既揭示了语言的文化本质,也揭示了性别文化的语言本质。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9.
在马堡讲座《柏拉图:〈智者篇〉》中,海德格尔通过亚里士多德思想对柏拉图的存在论进行了阐释,试图完成向柏拉图的"历史性回归"。通过对柏拉图"通种论"的解读,海德格尔对柏拉图辩证法进行了反思,指出,"同一"与"差异"是柏拉图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辩证法的可能性根据乃是作为差异的非存在,而辩证法的任务是使存在者之存在得以显明。海德格尔对柏拉图辩证法的探讨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后期海德格尔对"同一与差异"问题的反思中。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构建一个正义的城邦的规划,目的是使得城邦和公民都获得真正的幸福。其方式是通过由低到高的心灵教育,达到正义。柏拉图的被定义为心灵和谐的正义是否具有通常的道德内涵,以及它能否保证人获得幸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这个初步的定义下的正义,确实可以使人获得幸福。但是能够使人达到真正的幸福的正义,却是从最高的善中获得的。哲学家以善自身的知识对公民进行教育和对城邦进行统治,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正义,从而使得国家整体获得幸福。而哲学家放弃最高的幸福"回到洞穴"这个看似悖论的问题,其症结在于个人的幸福与善自身所要求的普遍幸福之间的冲突。一般公民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家中是否真正的幸福,也获得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自然主义哲学思考了善及其正义的自然本性,展望了某种可能的、最好的秩序,希望在灵魂的深处描述和评价出这种秩序,也希望这种秩序能够变成一种现实。柏拉图自然主义哲学,在理论的层面上,创造了一种关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秩序;但是,就社会存在的秩序而言,没能在现实中创造出这种秩序,即某种稳定、宁静而和谐的"社会形态"。总之,柏拉图的自然主义哲学将自然存在的自然本性与社会存在的自然本性紧密地同一在一起,从自然本性的角度阐释了自然主义社会思想,即关于善和正义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多元视阈下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论在现代转型中面临着严峻的学理困境,"失语症"与"巴列塔"是对当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两个阶段的形象概括.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存空间进行梳理,在文化焦虑的压抑下秉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人文意义旨归,促使中国古代文论的精深理路成为一种在场的、在路上的言说,是我们当前的紧迫重任.中国古代文论有必要在自身的论域中彰显人文的矛盾张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呈现一个真实的人文世界.  相似文献   

13.
崔平 《河北学刊》2014,(2):21-25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张蓬 《河北学刊》2014,(2):25-28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张盾 《河北学刊》2014,(2):17-21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姜宇辉 《北方论丛》2004,(3):114-116
解读柏拉图<斐里布>可以了解肉体自身所呈现的"非限定"的和生成的特性,并为精神自身奠基的必要性找到阐释的依据.在这种奠基的过程中,"记忆"是最重要的官能.问题本身的探讨在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向古人学习言说的方式——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古人的言说方式关键不在于学得几个词语或提法,而在于学习古人的运思方式.中国古人所建构的世界是一种"美学秩序",而非"逻辑秩序",所运用的是"关联性思维",而非西方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这种运思方式在古代诗文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古代文论对那种微妙难测的诗文风格、审美特征、诗文作品中包含的某种意绪、情状的有效把握与传达为我们今日的文学批评理论言说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相似文献   

19.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逐渐成为我国大多数人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共同体。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共同体是以对城市文明的追求建构其发展秩序的,从而彰显出城市文明的秩序意蕴。城市文明内在的秩序是指在城市空间区域里,由"物"的文明、"人"的文明和"制度"的文明三大构成要素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和结构状态。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城市文明秩序的建构应以"三大转型"为现实起点——从"发展崇拜"向"发展文明"转型、从"城市化"向"城市文明化"转型、从"创制"的文明秩序向"自觉"的文明秩序转型。同时,"社会认同"、"文明实践"和"网络式治理"将成为实现现代城市文明秩序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美元稳定世界金融秩序的历史贡献毋容置疑,掠夺全球财富的"溢出功效"也日益彰显,诸如,"量化宽松"转嫁了自身危机,汇率调整洗劫了他国财富等等,这根源于垄断资本攫取高额利润而引发的"金融产业转型"。事实上,"美元殖民主义战略"的全球部署,还勾连着国际资源的价格控制、美国债券的全球流通以及"他国货币"的发展困境,因而,人民币国际化走向中的"内忧外患"要妥善安置,特别要前瞻性地应对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对人民币的蓄意袭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