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唯物主义具有本原性主体,但缺乏能动性,唯心主义却把主体性局限于精神领域,抽象地研究主体性.马克思发展了主体性理论,对主体性理论有极为深广的拓展,在他的哲学中,主体性远远不只是囿于精神的层面,主体性已走向现实,主体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思辨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生成论问题.实践对主体性是一种到达,主体性对实践是一种趋赴,主体性是人的实践不可分割的部分.主体性问题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研究认识的主体性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认识的客观性。实践的观点与认识的主体性视角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从认识的主体性出发谈论认识,必然是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从而将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在认识过程中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虚拟实践视野下的主体性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时代由虚拟实践引发了主体性危机。其表现是主体性缺失、主体性膨胀、主体境遇的恶化和主体被控制与奴役。  相似文献   

4.
在古希腊哲学语境中,主体指代了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和本体;在近代哲学语境中,主体彰显为一种万能无限的理性认知主体.马克思站在实践哲学的立场,以有限主体取代传统哲学中的绝对无限主体.这一置换并非一个简单的否定过程.在颠覆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构架、实现思维方式根本转换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时间与历史命题并对之加以合理解释,马克思实现了对传统主体性理论的革命,建构了自己的实践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5.
万斌  王学川 《学术论坛》2007,30(11):1-5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混淆二者将会导致历史认识领域中的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或者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的失误.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不同于本体论范畴的客观性,后者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前者则是以本体论的客观性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或者说历史认识与客观历史的能动符合.由于历史认识的主体性的不可避免的介入,使得我们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时不得不考虑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对之的影响.一是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及其作用是产生客观历史认识的必要务件.因而追求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并不需要排斥主体性及其作用;二是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并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三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去准确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有离开历史本体来探讨历史认识的倾向,对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虽然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但有否定其客观性、重返唯心史现之嫌.笔者认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所必须认真研究的新的课题.历史认识仍然应当坚持唯物史观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来把握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知识、历史认识既有其主观性的一面.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有离开历史本体来探讨历史认识的倾向,对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虽然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但有否定其客观性、重返唯心史观之嫌。笔者认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在新的历史奈件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所必须认真研究的新的课题。历史认识仍然应当坚持唯物史观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来把握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知识、历史认识既有其主观性的一面.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实践具有主体性,从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含义上来看,蕴含着人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关系的全部主体性奥秘。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容由三重维度构成,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社会的关系维度: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与自身的关系维度: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三重维度为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真正意蕴、科学认识和处理当代现实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交互主体性以及虚拟实践中人的主体性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实践唯物主义与主体性哲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以人为核心的主体性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着眼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冲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吸取了他的能动的实践观;同时又克服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赋予人以社会实践的本性,从而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新的理论视界。通过实践的对象性和非对象性活动阐明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从而实现了哲学主观上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论员工主体性回归的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文化  王映 《学术论坛》2007,30(6):108-112
传统理论和实践认为,企业的产品是物质产品或服务,或者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体。这些认识缺乏主体———生产者,是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里,这样的生产与消费过程至少存在着几对矛盾: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生产者(员工)与消费者的矛盾,企业与员工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的框架里是无法解决的。只有改变认识,确立生产者(员工)主体性的理念,才能达致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的和谐。尊重员工的主体性,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是当今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现代性主体形而上学的阿基米德点是从抽象的自我出发证成人的主体性,那么,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代表的客体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石则是从绝对的共同体出发证成人的社会性,结果造成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与主体形而上学和客体形而上学把一种实体化的本体(自我或者共同体)作为其理论基础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真正的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能够克服传统本体论哲学所造成的主客体分立的理性主义弊端,扬弃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二元对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考察当代西方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论争提供了新的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检验实践的重要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任何真理一样具有主体性。真理是指经过实践检验了的、主体的认识成果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科学理论。真理的主体性是指真理被一定的实践主体所发现、创建、检验并实现其实践功能的特性。从真理的主体性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功能,有利于增强人们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赢得共识、凝聚力量。  相似文献   

13.
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这个问题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时隐时现。从封闭蒙昧的自我到主体的觉醒和痴狂,人类发展从始至终一直走不出的存在方式,竟然是人的类存在:人处于社会关系中。这在哲学上预示着主体性向交互主体性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人生与实践的主体性息息相关。实践的主体性是人生的条件,实践的主体性是人生的意义,实践的主体性是人生的基础,实践的主体性是人生的最原初方式,实践的主体性乃是人生的原初推动力。因为实践的主体性中既有好的倾向,也有坏的倾向,而人应当实现实践的主体性中好的倾向和消除实践的主体性中坏的倾向。实践的主体性不是可能的人生,而是现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的消费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实践的理性。从对西方消费社会学反思和批判的角度来看,这种实践的理性既反对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也反对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划分。实践的理性赋予消费实践以能动性的特征,它在分析上介于高度对象化的意识活动和被压抑的无意识之间,就此而言它是前意识的,这个前意识的能动性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有限的主体性,它并不排除与社会暴力和消极偏见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16.
17.
房德玖 《齐鲁学刊》2006,1(4):122-125
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要从实践出发,而对于实践和主体性问题的理解,不能仅仅在认识论范式中进行,而更应该在实践生存论范式中进行。把描述性认识和规范性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能准确系统地把握主体性问题。实践生存论范式能够系统地建构对主体性问题的理性的和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论人的文化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性之镜映射的是文化的影像,人之为人在于文化的先在性。然而人既是文化的剧中人,又是文化的剧作者。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人之文化主体之所以为主体,就在于人之主体存在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论现代化与主体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主体性历史的发展是同一过程 ,它们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与此同时 ,人的主体性也从对自然、神、阶级统治、阶级压迫的依附转向在他们面前的相对独立 ,从不明确到自由、自觉、创造性主体的真正形成。主体性是现代化的根本 ,现代化是主体性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论主体性的历史演变及虚拟时代主体性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经历了手工时代、机器时代和虚拟时代三个阶段。为摆脱主体所受的历史限制,促进主体的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主体与自然和社会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时代主体性特点。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使实践主体的感性、知性、理性和全面发展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并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但也带来共生共存的感觉麻木、幻想的迷失、主体性的解构等问题。要推动虚拟时代主体性的发展,目前至少应凸显以下几种理念:发展技术、培育艺术理性、弘扬主体价值、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