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俊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2)
近几年,史学界对同治年间陕、甘回族起义问题(包括当时属于甘肃一个府的宁夏回族起义问题),做了不少研究开掘工作,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章。但迄今为止,史学界(包括历史教科书),对宁夏回族起义的原因,有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认为宁夏回族起义是由于“回汉互相仇杀”。这涉及到当时回汉人民的关系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吴万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5,(1)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陕甘爆发的回民起义,是当时以太平天国为主的全国各族人民反抗清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方面军。对其历史作用,史学界给予了应有的肯定。但是,对这次起义性质的看法,却有着较大的分歧。1963年,我曾著文认为,这是一次“反抗清的反动统治”的斗争,同时指出:“这次起义具有突出的反抗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特点”。有的同志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是一次“反封建的农民革命”。另外,也有的同志认为这是一 相似文献
3.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2)
回族是清代西宁府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清代西宁府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清代前期,西宁府的回族以经营农业、畜牧业为主,也有不少经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同光以来,西宁府的回族经营农业的人数不断下降,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则在增多。正确认识和了解回族在清代西宁府经济开发中的作用,对于当前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快青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晚清同治元年,陕西关中发生了汉回冲突,史学界称之为陕西回民起义。回民军在陕西遭到清政府优势兵力的进攻后撤离陕西,直至最终向清政府投诚。因复杂的社会原因,陕西回民没有能返回原籍,被清政府就地安插在甘肃平凉、会宁、清水等地,此即是陕西回民的移民活动。笔者以为此次陕西回民移民的原因有三:第一,清代同治年间年间陕西汉回冲突严重,民族问题复杂和某些汉族士绅的反对是回民不能返回陕西的一个因素;第二,陕西回民军遭到清军的进攻被迫撤离陕西是形成回民移民的原因之一;第三,清政府对陕西回民就地安置的政策最终促成了陕西回民的移民。此外,本文还归纳了陕西回民移民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李和兴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公元1856年至1874年,滇西爆发了以杜文秀为首、回民为主的大规模起义。这次起义联合了汉、白、彝等族人民,奋战十八载,攻取五十三城,“燎原之势几覆全滇”。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对云南,特别是对滇西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对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事实,重温各族人民的祖先怎样联合斗争,解除剥削和压迫,犹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 相似文献
6.
试论清代中叶白莲教大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叶的白莲教起义,是中国人民百多年中对于清朝民族牢狱统治 的反抗情绪的总爆发。这一起义,把清帝国奴役中国人民所造成的“盛世”推向没落的深渊,鼓舞了中国人民武装反抗清朝残暴统治的斗志。这是清代一次非常重要的农民起义。本文概括地叙述起义的社会背景,分析起义形势的高涨和失败的原因,以及起义的历史意义。因为我们的水平不够,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史学界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7.
王景泽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59-63
清朝同治年间,东北地区陷入空前的社会大动荡,突出表现在吏治腐败严重;剥削加重,经济萧条;防务空虚,封禁失败,局部开禁,管理滞后;流民激增,民风下移,恶俗泛滥;武装举事频发,社会治安失控。这一时期的乱局,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清廷封禁政策遭受冲击,名存实亡,不得不逐步开禁;整饬吏治,变通官制,增设治民机构,弱化了地方矛盾。诸种变化显示,清廷在战略上,不仅视东北为"龙兴之地",更突出其"边疆"地位。在社会意识上,"民族"意识逐渐淡漠,"区域"意识在增强。另一种影响,则是马贼胡匪时而肆虐,从清末到民国,持续未绝,难以根除。 相似文献
8.
爆发于公元前73年席卷整个亚平宁半岛的斯巴达克起义是世界奴隶社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然而如此波澜壮阔的奴隶大起义却在其日趋高潮之时突然被镇压下去。本文就当时罗马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以及斯巴达克领导的失误,行动计划的分歧,起义目标的虚无,起义军纪律的松弛等诸方面,对起义失败的内因、外因两方面作一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9.
马寿千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春,陕西关中回民在太平军和捻军的直接影响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清起义。甘肃(当时宁夏属甘肃省的一个府)回民也纷起响应,短时间形成了四个较大的抗清中心,它们是:宁夏地区、河州地区、西宁地区和肃州地区。其中 相似文献
10.
戴可来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4)
我们伟大的祖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人口最多的汉族之外,还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撒拉族就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的人口约有三万余人,主要聚居于青海省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及与它比邻的化隆县和甘肃的临夏地区。 相似文献
11.
陈德贤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1)
斯巴达克起义,发生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罗马共和国末期。这次大规模的、发生在意大利本土的奴隶起义,自古代起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马克思称赞斯巴达克“具有高贵的品格,为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的代表”,列宁认为“斯巴达克是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对革命导师的这些评价,斯巴达克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斯巴达克领导的起义,也和历史上无数次的奴隶起义一样没有获得成功。这是由于奴隶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不可能超越时代的要求提出和建立代表奴隶阶级利益的新的社会制度。因此,必然要归于失败,这是一条不以人们 相似文献
12.
申莉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127-132
有清一代陕西回族经济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前经济结构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和商业,农业经济活动日臻完善,达到相当规模。起义失败后演变为以商业为主,兼营畜牧和农耕。导致这种变迁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汉族在经济上对回族的依附。从回汉经济结构互补到汉族对回族经济上的过分依赖,极大阻障了回族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二,回汉民族关系的紧张。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日显窘迫,加之清政府“护汉押回”政策影响,使得回汉两族人民关系紧张。第三,伊斯兰教推崇商业的精神和鼓励经商的思想,无不渗透于回族社会经济生活中,对其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薛正昌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清代甘肃固原人,官至甘肃提督。同治元年(1862)以后,倡团练,举义旗,与回民军一道,往来陕甘十余州县,以花马池、靖边为根据地,牵制和抗击清军。1868年,西捻军在东线失利后,清政府腾出手来,调集各路大军集结陕北,对董福祥部进行大规模围剿。1869年2月5日,董福祥投降清军。作为先锋和向导,他随刘松山参予围剿和镇压了金积堡回民起义。接着,清政府又将屠刀指向了河州、西宁、肃州。本文仅就清军围剿河州、西宁、肃州回民起义期间的董福祥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14.
15.
试论清代典当业兴盛的原因朱根,黄晓颖中国典当业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迄今已有1500多年。《周礼》有载:“地官质人,掌稽市之书契,大市以质,小市以剂………”,这是典当之始。《后汉书·刘虞传》亦有:“虞所赉赏,典当胡夷,瓒数抄夺之……”的记载。在魏晋南北朝... 相似文献
16.
周晓楠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
同治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过渡的趋势越发明显。在这一时期,广州教育出现改革与创新齐头并进的势头:以学海堂、菊坡精舍为代表,对传统书院教育进行了改良,促进了东塾学派的形成;广州同文馆的创办,推动了区域翻译事业和外交人才的培养;以博济医校为代表的创新型西式学校,开创了西式教育模式在广州的正式规范化对接。鲜明的时代特征促进了粤地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提供了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李尚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6)
本文运用历史档案并结合官私著述,对清代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进行了一些新的探讨和论述。作者在文中着重指出,天理教起义的根本目的是要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农民政权,因而它是一次真正的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8.
张晓虹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89-94
同治年间 ,因回民起义军“不杀在 (天主 )教人” ,引发了陕西汉族百姓纷纷皈依天主教以避战乱 ,天主教在陕西境内迅速扩展。从而揭示出清代末年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9.
孔艳波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58-61
清朝统治者较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更加关注满族的家庭教育.究其原因:统治阶层出于维护和加强满族统治的需要,保持满族民族特色及加强军事力量的需要,满族子弟出于个人从政入仕的需要.满族的家庭教育对提高满族的民族素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陈文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31-36
起义军眷属是清代回民起义研究中被忽略的一个隐藏在轰轰烈烈反清起义背后、始终失语的特殊群体,他们同起义军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其存在对起义军的军事活动有着或明或暗,或正或负的影响,甚至影响到起义军的最高决策,而起义军对其眷属的安置和保护策略经历了由留守到随军的演变过程,而起义军眷属也不得不为起义军的“叛逆”埋单,遭受清政府的“正法”与发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