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现品 《齐鲁学刊》2001,12(3):67-70
《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传播呼应了五四之后中国新文学由“呐喊”向“彷徨”的时代转型,其现代性文艺思想填补了五四文学主体性理论建设的空白。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译介及其在创作中的尝试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树立了现代性的文学参照。  相似文献   

2.
兄弟失和的刺激和不幸婚姻的压抑以及随之而来的爱情意念的觉醒所构成的个人生活中的隐秘情操,影响了《野草》的创作动机,并构成整部《野草》的基调、色泽、艺术风格及其价值系统。弗洛伊德“梦的理论”为我们分析《野草》提供了某种参照。在《野草》中,鲁迅个人的隐秘情操经过了压缩、移置、润饰、象征等“梦的工作”的几个方面的“改装”。  相似文献   

3.
"散文诗"的文体视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野草》研究的理论视野,无法对《野草》的"人学"内涵作更为深广的发掘。细读《野草》文本,可以感到《野草》在本质上是人格化的寓言诗,而不是单纯托物言志的散文诗。《野草》中的人物并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而主要是一种人格符号。这些人格符号指向全民族的"国民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性格的全面的显现或某一侧面的显现。在符号学视角下观照《野草》的人物性格,其中蕴含正面人格、中性人格、负面人格。《野草》整体上完全是一部宏大的寓言诗剧,作为寓言诗的《野草》,不仅是鲁迅人生哲学的精髓,也是鲁迅创作的"纲领性"文本。  相似文献   

4.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和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比较,鲁迅在与波德莱尔相同的“艺术感应期”内,虽然有着相同的创作倾向,但却显示出不同的艺术个性.这两位作家正是以不同的艺术个性走上世界散文诗创作的艺术高峰。在以往的《野草》研究中,对鲁迅的象征主义创作倾向研究不够,对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谁也不否认、鲁迅的《野草》是现代文学宝库中一颗晶莹璀灿的艺术明珠,但谁也得承认,它在鲁迅的全部作品中是最为幽昧难识的。长期以来,在《野草》的研究上对其基调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流露了鲁迅的虚无感和阴冷心境最历害的,莫如他的散文诗集《野草》。”有人说“《野草》在创作构思上,基本上后于《彷徨》,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化文本”的最具特色和独创性的代表。它是一位中国作家作为“现代灵魂的受难者”的独白 ,现代性是其标志和显著特征。本文试图透过《野草》中诸多奇异而深邃、朦胧而引人深思、绮丽而发人深省的寓意性、理念性的意象和种种凄艳、奇诡、新鲜、形象、独创的象征 ,来分析一下鲁迅这位伟大的先觉者在《野草》中所透露的“家园”情结———对故园的思恋、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和对传统的回归。首先是《野草》中的“故园情结”。应该说鲁迅对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 ,爱憎交织 ,很难一言以蔽之。在现实层面上…  相似文献   

7.
《野草》通过繁复的意象和梦境的营造,建构了一个复杂的意义世界,蕴含着鲁迅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哲学。在修辞风格上,它追求语言的修饰和开掘,时有复沓、缠绕的笔墨,也不乏直白、节俭的语句。在曲里拐弯的表达里,呈现出他对文字的精准、文句的泊漾和虚词的迤逦的敏感和讲究。"然而"是《野草》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关系连词。鲁迅对它有着恰当而巧妙的运用,无论是对情感和寓意的表达,还是形成语气节奏的转换与跌宕,都使《野草》多了一份意味深长的气势神韵。对"然而"的使用,有着鲁迅质疑和否定的思维特点,也呈现出鲁迅相反相对、矛盾并置的话语方式,由此,也可见出鲁迅对历史和现实的悖反与乖谬,生命存在的矛盾与紧张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艺术的雅俗化视角,重读与比较《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认为鲁迅小说从思想到形式都是纯粹雅化的.在思想上,如"狂人"被逼为疯,就象征精英文化在中国的遭遇;"阿Q"整天做着"白日梦",就象征中国大众文化的弱点.鲁迅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他思想上所持的纯粹雅化立场.艺术上,鲁迅小说完全以作者为中心进行的叙述方式及其中西文化与文学修养对小说写作的全面渗透,也反映了他纯粹雅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 1981年鲁迅百年诞辰纪念前后,全国出版的《野草》研究专著、专集不下十部。其中,逐篇注释或诠解的有李何林《〈野草〉注解》、许杰《〈野草〉诠释》、闵抗生《地狱边缘的小花》等;侧重艺术分析鉴赏的有扬州师院中文系的《〈野草〉赏析》、李国涛《〈野草〉艺术谈》等;对《野草》进行全面论证分析的则有李希凡《一个伟大寻求者的心声》以及孙玉石的《〈野草〉研究》等。很有分量的单篇论文也多有发表,其中,尤以曾华鹏、李关元撰的《论〈野草〉的象征手法》惹人注目。1983年6月,江苏省鲁迅研究学会在苏州举行了合专题性《野草》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野草〉研究论文集》,进一步推动了《野草》研究的开展。上述论著的出现,打破了《野草》研究的沉寂局面,攻克了这项难治之学的许多难点,标志着《野草》研究的空前深入和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鲁迅《故事新编》新论汪星明《故事新编》的创作跨越鲁迅创作的主要时期,历时十三年。这是一部孤愤抗世之作,它熔铸了作者杂文敏锐犀利的战斗锋芒,凝聚着《呐喊》、《彷徨》凝练地勾勒形象的功力,浸染着《野草》的孤独、荒诞感与绝不妥协的战斗激情。神话与传说,历史...  相似文献   

11.
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雪公主》嫁接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但二者创作风格迥异。对作者而言,互文性是其"叛逆性创作"的重要手段;对读者而言,互文性带来了"痛并快乐"的"极乐"阅读体验,帮助读者解读后文本的白雪公主角色塑造的矛盾性和悲惨命运,揭示作者的创作深受前文本的传统和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9,(10)
《小约翰》是鲁迅极为推崇的一部欧洲童话小说,也是鲁迅最为得意的译作之一。从文本内容与思想情感来看,《小约翰》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诸多相通之处,即两个文本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野草》所蕴含的鲁迅的哲学思考,如梦、存在、希望、对人类的爱与恨等,在《小约翰》中也有着相近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鲁迅《野草》的怀疑精神对穆旦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和穆旦诗都具有怀疑精神,这种怀疑精神的核心就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野草》的怀疑精神从现代主义特质、多疑性和丰富性三个方面对穆旦诗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有着世界范围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英语国家对鲁迅的著名散文诗集《野草》的认识与研究,分析了他们评价《野草》的切入点和基本结论得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野草》是出现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开始这一段时间内的最早的一部散文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它写于1924年9月到1926年4月。当时是自有民国以来最黑暗的时代,也是人民大众最渴望光明的时代。从《野草》的《题辞》看,我们就明白鲁迅所以用“野草”命名,是有着深长的积极意义的,野草象征着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民大众“各各夺取它的生存”,而且迫切地期待革命(所谓“地火”)的爆发。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研究《野草》,就不能停顿在把它看作“格言”的阶段上,  相似文献   

16.
《野草》是鲁迅一段时期内情感历程的真实记录,是鲁迅孤独心灵的深层写照,如果说写于《野草》同期的《彷徨》,显示了鲁迅仍作为一个社会战士在控诉黑暗社会对个人的压抑扭曲和摧折,是给社会人看的话,那么,《野草》则完全是鲁迅写给自己的书。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独特的生存方式和艺术想象力,幻化成一丛独特的“野草”。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情感四溢、难以平静的鲁迅,一个急于宣泄却又小心翼翼地把满腹愤怒、忧伤纳入凄美艺术境地的鲁迅。  相似文献   

17.
论鲁迅《野草》的现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草》是鲁迅解剖自我的产物,在其中鲁迅对许多人生和生命问题进行了盘诘和拷问,所展现的是鲁迅心灵世界巨大的矛盾和冲突,是鲁迅精神危机的象征性揭示。所有这一切,均源自于鲁迅对现实的重新考察,是在一种强烈的现实性精神的驱动之下进行的。揭示这一现实性精神的具体面貌和内涵,对于把握《野草》的基本趋向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对于《野草》的现实性却存在着诸多误解。  相似文献   

18.
《野草》是鲁迅的生命哲学,是通往鲁迅心灵世界的一道“门扉”,凭藉着它,我们才窥见了鲁迅在其思想变迁的前夜所进行的心灵搏斗及其大裂变大调整进而大聚合的整个过程。这一基本趋向是由于现实的巨大变动和鲁迅固有的怀疑精神引起的,是鲁迅对现实运动过程重新考察、进而凝视自身解剖自我的产物;体现于《野草》中就是鲁迅自我的分裂倾向,就是鲁迅内心中两个自我的反复盘诘、拷问、较量和搏斗。这是一种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意识和自省意识,而《野草》的总体趋向显示出:鲁迅终于跨越了对自我悲剧性命运的忧戚。  相似文献   

19.
鲁迅《野草》的生命意识令人悲愤苍凉,是一种“虚无”色彩的强大存在。它对于生命存在大胆的探索与奇异的描写,俨然就是鲁迅生命之灯的灼热之光。就生命主题的表现来看,“在虚无中苦苦挣扎”正是鲁迅《野草》生命意识的艺术表现的基本格调。《野草》的“死亡意识”显然也是鲁迅普遍的生命忧患和对于自我生存的执著关怀情绪的衍生。而《野草》的“文人文化意识”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它倡导一种抗争天俗、挑战社会黑暗、绝不苟从的生活态度与认知立场。  相似文献   

20.
<正>"客观性"与"整体性"是汪卫东《探寻"诗心":<野草>整体研究》试图推进《野草》研究的突破点。汪卫东对《野草》整体性的论述,基于对鲁迅生平与思想历程的一个重要发现,即对以1923年的沉默为标志的"第二次绝望"的发现。在该书的第一章"1923年的鲁迅"中,通过对鲁迅日记、文本和生平细节的翔实考察尤其是对其心路历程的深入梳理,汪卫东揭示了1923年的沉默对于鲁迅的意义,将其视为"第二次绝望"的标志。这一发现的意义是重大的,它涉及到对于鲁迅生平与思想的重新划分与评价。汪卫东认为:"《彷徨》和《野草》既标志着他打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