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清代二百多年对蒙古族的统治,以喇嘛教对蒙古的影响最为深刻。这种影响,远远超过元、明时代。清代不仅使喇嘛教盛行于蒙古,而且渗透到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进而起到支配的作用。因此,清代的喇嘛教政策,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清朝入关前的喇嘛教政策 清朝入关前,喇嘛教已由蒙古传入满州。据辽阳莲花寺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文记载:1616年(天命元年)前后,西藏僧斡禄打儿罕囊素法师“不惮跋涉,东历蒙古诸部,阐扬圣教”。清太祖努儿哈赤为了利用喇嘛教笼络蒙古诸部,对于法师“敬谨尊师,倍加供给”,1621年(天命六年)8月法师死去,太祖为他修建宝塔。皇太极即位后,蒙古归附日众,他继续采取优礼喇嘛教的政策。对于前来的西藏喇嘛,如卫征囊素喇嘛,巩格林臣喇嘛等,均“赐宴赏赉有差”。1634年(天聪八年),皇太极平定了林丹  相似文献   

2.
锡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第一任喇嘛呼图克图曼殊习礼是阿升喇嘛,名希日巴,属青海省阿木多地方的藏族萨木鲁家族,是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母亲的同族近支,因之尊称阿升(藏语:意为舅父)喇嘛.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因阿升喇嘛在西部蒙古地区最先传播喇嘛教,于1578年赠予额其格喇嘛尊号.  相似文献   

3.
16世纪末,藏传佛教的一支喇嘛教(黄教)传入内蒙古。随着喇嘛教的传播,在内蒙古地区出现了翻译佛经,编写佛教历史和高僧传记以及研究佛陀学说等编纂活动。它构成了16世纪末至19世纪这一编纂活动的显著特点。蒙古历史编纂学研究家们把这一阶段称之为蒙古喇嘛史学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时期。对蒙古人的喇嘛教史编纂活动,国外学者有所研究,也有所进展。可惜在国内,还很少有人做过系统  相似文献   

4.
鲁土司系蒙古人出身,信奉喇嘛教。喇嘛教者,系视为无上之称,其教源出西藏佛教。蒙古人信奉的是喇嘛教的别一支派,即黄教(格鲁派),其宗祖为宗喀巴。历代鲁土司在连城附近建立了一些喇嘛寺,主要有:东耳(?)隆寺(即东大寺,在连城北十五里的水磨沟),西耳(?)隆寺(即西大寺,在连城西十五里的水硖),报恩寺(在窑街的红山村)等,各寺内均有众多的喇嘛。当时规定凡辖区蒙古人有二子者其中一子必充喇嘛,有三子者两个当喇嘛,甚至只有一个儿子,因患疾病或其他原因,也要送到寺里当喇嘛,土司子弟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5.
察哈尔蒙古族的文化教育的发展 ,同察哈尔本身的历史一样 ,也是在元代蒙古族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喇嘛教传入之后 ,在林丹汗时期 ,察哈尔地区建立了一些寺庙、佛塔。在寺庙中设立各种学部 ,学习蒙藏文字、传习经典、佛教哲学以及医学、天文、占卜等 ,丰富和发展了察哈尔蒙古族固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喇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一个派别。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的古代印度,公元八世纪时印度僧人莲花生等把密教传入西藏地区与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相结合而形成喇嘛教。西藏红帽派旧喇嘛教同蒙古民族发生关系始于十三世纪中叶的元代,但只是活跃于皇室宫廷之中,尚未在民间流行。十六世纪末期的明代,宗喀巴所创的黄帽派新喇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并取代蒙古原有的萨满教,成为蒙古民族唯一的宗教信仰。这主要是由于蒙古封建主的大力提倡和明朝皇帝的鼓励。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年,由于清廷对喇嘛教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达到极盛时期,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7.
<正> 清代,喇嘛教(亦作藏传佛教)在我国蒙古族地区长期传播并受到清王朝特别是康乾时期最高统治者扶植的结果,形成了许多特权。当着这种特权后来直接威胁到清廷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时候,清王朝又不得不对喇嘛教采取一些限制政策,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清代末年,喇嘛教在我国蒙古族地区终于走向衰落。 尽管这样,喇嘛教对蒙古族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大一统时期,民族、宗教、文化异彩纷呈,西藏地区也正式归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域,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和需要,蒙古贵族统治阶层尊喇嘛教为国教,封西藏高僧为帝师,大肆举办佛事活动,一时喇嘛教在中原地区高居人上、盛极一时,同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杰出的吐蕃人才。但是这种繁荣只是建立在蒙古皇室贵族的支持上,在民间缺乏深厚的根基,甚至不少喇嘛僧人倚仗特权,作奸犯科,丧尽人心。随着元朝覆亡,蒙古人北还,喇嘛教在中原地区也失去了生机,不得不返回高原。这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的发展轨迹,耐人寻味,值得认真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的建立年代,建立者以及它们的蒙、汉钦定名称和俗称,过去人们众说不一。本文主要依据清代《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印务处档案》和其它有关蒙古文献,试图对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的蒙、汉名称,建立的年代和建立者加以考证,并概括地论述各个时期建庙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各寺院对蒙古各部产生的影响。 1576年,为了迎接喇嘛教黄帽派最高法王索南嘉错达赖三世,按土默特部阿勒坦格根汗的意图,蒙古右翼三万户在青海东岸蒙、藏、汉三族交界处建立的察卜齐勒庙,是蒙古封建主在蒙古地区建立最早的黄教寺院。根据察卜齐勒庙大会精神,阿勒坦汗从青海带领洞  相似文献   

10.
十六世纪初,随着达延汗统一蒙古事业的完成,结束了元亡以来蒙古社会“百年内讧”的局面,蒙古高原的社会状况出现了重大转折,整个蒙古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十六世纪中叶,右翼土默特万户阿勒坦汗“雄长于蒙古”。他发展了漠南蒙古的社会经济,建立了与明朝的互市贸易;尤其是池促进了喇嘛教在蒙古民族中的传播,是蒙古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对阿勒坦汗时期蒙古民族皈依喇嘛教的历史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卫拉特,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元代称为斡亦刺,明代称为瓦剌,清代称为厄鲁特、额鲁待。我们通常所说的西蒙古也主要指卫拉特蒙古。历史上,卫拉特蒙古曾从事狩猎经济,信仰原始的萨满教,活动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至13、14世纪,才逐渐迁徙到阿尔泰山及整个北疆草原地区,社会经济也由狩猎转变为畜牧,宗教信仰也逐渐改宗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敦),但萨满教在人们的生活中仍存在较大的影响。现今新疆的蒙古族,大部分都属卫拉特蒙古,他们主要分布于巴州、和布克赛尔、乌苏、精河等地,仍然从事畜牧经济,保持着喇嘛敦的宗教信仰。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绚丽  相似文献   

12.
浅谈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喇嘛教即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自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分两个阶段向蒙古地区传播。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政治性、自上而下性、历史的间断性和适应性等特点。喇嘛教的传入,既有加强蒙藏关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正面效应,也有宗教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年羹尧西征问题——兼论雍正西北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每以年羹尧之奉命西征青海,尽毁喇嘛寺庙,多杀喇嘛僧人,为摧残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罪魁祸首;加之,年恃拥立功,妄自骄蹇,又不避嫌远疑,卒遭杀身灭门之祸,成为历史上罪不容诛的一大罪人。关于年助清世宗胤禛夺嫡的事实,我早年已作过一些考证,兹不复赘;这里需要提出来加以讨论的是年羹尧西征青海问题。所堪注意者有二点:一是年出任川陕与胤禛夺嫡有关;二是年西征青海,毁寺庙、杀喇嘛的事实真象。顷因重读《年羹尧奏折》专辑一遍,复参稽清代官私有关历史文献,就上面提出的  相似文献   

14.
<正> 佛教传入青海的历史比较悠久,到了元、明、清时期,由于中央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们对青海地区宗教势力的大力扶持,喇嘛教在青海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至一九五八年,“全省共有喇嘛教寺院八百六十九座,其中包括麻尼坑二百三十六座(即小庙宇),喇嘛约有六万人。”据一九五二年不完全统计,这些喇嘛教寺院“共占有农业耕地三十四万八千八百四十四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六百八十六万五千九百九十五亩的百分之五点八,牧业区喇嘛  相似文献   

15.
《黄史》全称《古蒙古汗统大黄史》,成书于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经过后人作了补充和修正。 《黄史》是研究十四—十七世纪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的可靠资料,在蒙古史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近代,国外的一些学者对《黄史》一书进行了翻译和研究,引起了蒙古史学界的普遍重视。可见,《黄史》是蒙古文献中一部比较有影响的著作。《黄史》尽管是一部史书,主要内容记述了蒙古历史上诸汗的世袭谱,但是书中反映的一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本文仅就《黄史》一书的哲学思想略作介绍和分析。 (一) 《黄史》成书于十七世纪中叶,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由于蒙古封建统治者的推行,黄帽派喇嘛教开始在蒙古地区滋长蔓延。喇嘛教的宗教思想逐渐地融合了蒙古原有的社会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对蒙古社会政治思想以及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黄史》正是这一时期产生的文献,带有明显的喇嘛教宗教思想,它反映了喇嘛教宗教思想同蒙古传统的思想相互影响的迹象和演变过程。 天与人的问题,一直是蒙古族哲学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头上的一片青天究竟是什么?它与人间的关系怎么样?这是蒙古族历史上普遍注意的问题。蒙古族早在史前时期,  相似文献   

16.
归化城喇嘛印务处作为漠南蒙古藏传佛教中心土默特地区的寺院管理机构,正式成立于清朝康熙年间.清代至民国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藏传佛教在漠南蒙古地区经历了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研究内蒙古地区惟一的藏传佛教管理机构——归化城喇嘛印务处的变迁,不仅有益于探讨藏传佛教在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演变规律,而且有助于研究内蒙古地区社会历史的变迁,对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库伦旗是清代漠南蒙古地区惟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喇嘛旗.自库伦旗建旗以来,曾有“曼殊室利库伦”、“锡勒图库伦”、“小库伦”之称.而学界与民间一直对库伦旗别称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从库伦旗历史演变及文化史实入手,经过仔细的考证和研究,得出库伦旗的“库伦”之称应为“寺院”或“寺庙”之意.  相似文献   

18.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12,(4):77-80,95
16世纪以后,土默特成为俺答汗统领的蒙古土默特万户的驻牧地。为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他积极致力于土默特的开发与建设,不仅促进了这一地区农耕经济的恢复,城市建设的发展,还将土默特建成明代漠南蒙古重要的喇嘛教传教中心,为土默特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城市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伪满喇嘛教宗团成立始末忒莫勒由于藏传佛教即喇嘛教为蒙古全民族所信仰,故历史上凡欲征服和统治蒙古民族者,无不对其推崇备至,扶持有加,以便利用其达到自己的目的,日本侵略者亦不例外。伪满洲国时期,尽管喇嘛教早已衰败,对蒙古民族的影响已远不若从前;但据当时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喇嘛教传入内蒙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与西藏发生关系,始于元太宗离阔台之子阔端,西藏的喇嘛教也同时为蒙古人所认识。但是在元代,喇嘛教主要活跃于宫廷之中,对于蒙古社会并未产生过很大影响,元亡后,喇嘛教便渐渐地几乎被蒙古人所遗忘。蒙藏关系中断了二百余年,到十六世纪后期,经过宗喀巴改革过的西藏喇嘛教格鲁派才再度传入内蒙古,此后,喇嘛教曾使蒙古社会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其影响的痕迹至今尚存。不少学者对于喇嘛教再次传入的原因、过程,以及社会影响都做过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作一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