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父亲与子女间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她用锐利的笔锋道出了一类类丑恶的父子关系。文章从父爱谈起,就张爱玲小说中父亲与子女间扭曲的亲情关系进行一次整体的概括和分析,并探讨其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张爱玲受不幸的自身经历、社会环境、战争因素、西方文化的影响,塑造了残忍、自私、冷酷、虚伪、变态的母亲群像,无情地解构了“母爱”的神话,展示了“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让人们感受到生存的艰难、困惑和无奈!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不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的深层结构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格雷马斯提出了叙事程序、行动元、语义矩阵等理论和概念,成为揭示张爱玲的作品的深层结构一个有效的工具。本文以张爱玲的小说短篇小说《花凋》作为分析的范本,分析《花凋》中四个叙事程序阶段,即产生欲望或愿望阶段、具备实现欲望的能力阶段、实现目标阶段以及得到奖赏阶段。《花凋》中行动元关系表现为:主体(郑川嫦)与客体(章云藩)关系,发送者(郑川嫦的母亲及姐姐)与接收者(郑川嫦)之间的关系,支持者(缺失)与反对者(郑川嫦的父亲母亲以及姐姐们、郑川嫦身体上的病、郑川嫦主观能动性的消失)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花凋》的施动关系结构图。《花凋》的深层结构则表现为生与死的对立,自由与禁锢的对立等。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特殊现象,她坚持爱情题材的创作,并自成一格,其小说特色鲜明,兼备传统现代两方面因素,散放出独特韵味。张爱玲小说特色的形成与其家庭环境、时代变革和个人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都以婚恋生活为题材,婚恋视角是其创作的基本视角。借助这一视角张爱玲表达了她对婚恋、亲情、人性等诸多问题极具个性的思考,其小说的主要思想价值也正体现在这种思考之中。基于对张爱玲小说思想价值的关注,本文从经济对婚恋的制约,心理因素与婚恋的关系,以及偶然事件亦即未可知的命运对婚恋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张爱玲小说中体现出的婚恋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以《红楼梦》家族文化观念为切入点,分析家族文化的内涵、家族文化在《红楼梦》中的凸显,探讨《红楼梦》家族文化观念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多元呈现,着力从家族文化之婚姻观念、家族文化之血亲关系、家族文化之财产继承与权力之争、家族文化之地域文化色彩几方面探讨其对张爱玲小说创作观念、题材及形象塑造的影响,旨在揭示《红楼梦》家族文化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指出只有全面理解《红楼梦》家族文化的内涵,才能深刻领悟张爱玲小说背后的深层旨意。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社会、历史和化背景使她与西方现代主义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现代主义精神和技巧也表现在张爱玲小说内容和形式的诸多方面。同时,通过回归传统化和技巧,张爱玲极大限度地实现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化的整合,把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发展推向高峰,其小说创作也成为新学第三个十年现代主义成熟之标志。  相似文献   

11.
明清家族小说中对父亲角色开始了新的审视,不再是仰望与歌颂,而是贬抑与亵渎。小说往往以父亲的隐退表现父亲的失职,以无父书写消解父亲的权威,甚至对父亲进行审丑化处理,将父亲性格、能力或道德的缺陷作为审视的重心;在激烈的父子冲突中,以逆子的蜕变与冲击宣告着传统父权文明的颓败和父权维系的社会体制的衰败。  相似文献   

12.
世初之初,我国学术界围绕孟子论舜的案例和《论语》“父子相隐”的观念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实际上,普遍与特殊这种西方式的两分模式并不是解读任何文明、文化、伦理价值的唯一标准,对孔子思想的真实理解应回到《论语》文本本身。“亲”“仁”“爱”“礼”只有层次上的差别,无根本性质上的对立,“亲亲”是“仁”“礼”之根源,血亲是人伦之情的发源地。重视家庭的儒家传统文化,超越一切功利的“亲亲之光”对缓和当今多元主义文化的冲突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七巧和莫瑞尔夫人分别是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和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她们都因特定的社会、失衡的婚姻以及扭曲的欲望等原因,表现出对儿女的一种畸形的母爱。通过比较曹七巧和莫瑞尔夫人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情结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剖析出这两部经典作品所描述的母爱异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一位重视读者需求,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的作家。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其市场意识进行了论述:选择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的接受水平、心理需求、审美习惯进行市场定位,重视作品完成后的促销宣传。从遵循市场规律的角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红极一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电影剧本创作是张爱玲创作中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太太万岁》和《不了情》两部剧作看,张爱玲的电影剧本创作具有重视观众审美趣味、注重电影娱乐功能、体现普遍化的人文关怀等三个特点,从而使剧本呈现出鲜明的市场意识。这一创作意识对当代剧作家的电影剧本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时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时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觉。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在对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命运、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具有意象的直观性、隐喻性和氛围性(意境性)特点,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张爱玲小说具有意象性特点。她小说中的意象描写不只是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机械复制和真实性的描绘与捕捉上,重要的是饱含着某种丰富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义的审美象征意蕴。细读张爱玲的小说,不难发现这种意象化的呈现艺术主要表现在小说的景物、人物和环境描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探讨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教育存量和增量资源均不足、教育教学体制不适应等主要问题,并提出缓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的梦魇艺术,揭示这种梦魇艺术独特的“都市家族”背景,及其对人物内心世界丰富性的挖掘。通过与众多现代都市文本的比较,得出张爱玲小说的梦魇是包含现代质的独特艺术创造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measure and compar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erceived maternal and paternal acceptance of adult sons and adult daughters during childhood on their current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200 young adults (100 males and 100 females) from Bangladesh. Measures used were Adult versions of the Parental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Questionnaire for Mothers and Fathers (Adult PARQ: Mothers and Fathers), and Adult version of th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Adult PAQ).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maternal and paternal acceptance have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effects on adult son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only paternal (not maternal) acceptance has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effect on adult daughter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Paternal acceptance accounts for greater variability in adult sons’ and adult daughter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han maternal acceptanc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parental gender has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 on the adult daughters’ (not adult son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Results further showed that adult daughters report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maternal and paternal acceptance and higher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han adult s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